读《山河之书》有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余秋雨教授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

品读一本书,听作者的故事,看作者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悟作者的心得与经验。可不就是踏着成功的路一步步走向成熟吗?成为更独立的自己吗?而成熟又是什么?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逆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苦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在《山河之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

本书既有歌赞山河之意,又有探究历史之名。本书真材实料,观点深刻新颖,历史史实研究详实有据。

作者走遍各地,探究深层原始山水历史文化,历史哲学,由山水到历史,由历史到文化,由文化到哲学,揭示一个个文化观点、历史史实、哲学思想。

读了这本书能够激起我们读者对历史文化和历史哲学兴趣和探究,不管是到名山秀水还是古城遗迹,都能够静下心来将自己置身历史之中,与历史对话,感受历史,从而感悟历史文化之雄美壮阔,探究历史兴衰之因,也能够体会自己之于历史山水之渺小,参悟生存生活之道。

对于生与死的诠释,把人作为自然界的生物,无论生死都是以树的形式存在,都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于大自然中,绝妙无比,真正超脱了一切生死观,比“上了天堂”“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痛苦的世界”这些对死的诠释更有意义。

生为树,死亦树,实实在在的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着,死去的人不曾离开,依然和活着的人一样,可以对话,可以有喜怒哀乐,可以有枝繁叶茂的一帆风顺,也可以有干枯弯曲艰难困境,活着的人还可以尽心的照顾,帮助,交流,让这颗生命之树更加挺拔愉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山河之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