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幸福点滴——钱钟书和杨绛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我们知晓钱钟书,大多是因为小说《围城》,而杨绛先生的这两句精妙解读,也成为经典。

《围城》写出了婚姻的无奈,但事实上,在“婚姻之城”中的钱钟书和杨绛夫妇,却伉俪情深、恩爱一生。

年轻时的他们,留下了很多甜蜜的趣闻轶事,一起来看看吧。

在爱情逐渐被物化的今天,他们的故事或许会唤起心灵中一些纯粹的东西。

1. 缘起清华园

命运的安排有时很神奇,“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1929年,清华大学破格录取了一名考生,外语满分,语文85分,数学却仅有15分。这名考生就是钱钟书。

与此同时,21岁的杨季康(杨绛原名,那时还没有用笔名)考取燕京大学,却因为梦想到清华读书,而决定放弃燕京大学,到清华借读。

清华大学的女生宿舍楼叫古月堂。三月的一个晴天,古月堂门前绿树摇曳、花朵初绽,微风里有醉人的香气。

傍晚时分,老同学孙令衔带着他的表兄钱钟书,在宿舍楼下等待。杨季康从门内走出来,与钱钟书无意间四目相对。

他眉宇间的“蔚然而深秀”打动了她,她“似蹙非蹙的双眉”让他怦然心动。

一场旷世奇缘随夜幕降临

之后的某天,钱钟书约见杨季康。一见面,钱钟书就着急地说:“我没有订婚。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季康也连忙说:“我没有男朋友。”两人都害怕对方误解,急于解释清楚。

说完之后,两人都笑了,心头的顾虑烟消云散,浪漫的乐章正式奏响。

但不久,钱钟书因为要到清华大学研究院读书,两人不能时刻相见。文采斐然的钱钟书写下许多诗句,以表达相思之情。

“良宵苦被睡相谩,猎猎风声测测寒。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

还有一首模仿宋明理学家的七言诗,更是传神:

“销损虚堂一夜眠,拼将无梦到君边。

除蛇深草钩难着,御寇颓垣守不坚。

如发篦梳终历乱,似丝剑断尚缠绵。

风怀若解添霜鬓,明镜明朝白满颠。”

把相思比作蛇入深草、捉摸不透,被爱情攻破心中的城堡、无法抵御。

青年时期的钱钟书和杨绛


2. 别出心裁的署名

1933年夏,钱钟书和杨季康在苏州订婚。

之后,钱钟书前往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杨季康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言文学部。

那时,他们每天都互相写信,把所见所闻与彼此分享。

钱钟书在书信结尾的署名,总是别出心裁。有时用“奏章”,像古代“禀明大人”那样。有一次,自称“门内角落”,杨季康看了不解,回信询问。原来是英文“money”(钱)、“clock”(钟)的谐音,合起来就是钱钟书。

爱情里的“钱式幽默”,让人感觉忍俊不禁,俨然一副憨憨的、想要逗对方开心的模样。

两位文学大师,原来谈起恋爱来这么可爱。

3. 爱心早餐

1935年,钱钟书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出国留学的名额,杨季康申请休学陪他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

在旅途中,杨季康发现,这个大名鼎鼎的才子,生活中却“笨手笨脚”,筷子用不熟练,鞋带也系不好,孩子气十足。不过,她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庆幸陪他一起来了,可以照顾他。

爱,就是包容和理解。

到达牛津后,起初借宿的英国家庭,提供的食物越来越少,他们已经吃不饱了。于是他们另寻到一户爱尔兰人的家,有一个小厨房可以自己做饭。

搬完家的第二天一早,钱钟书悄悄起来,为杨季康做好早餐,用小桌子摆放好、支在床上,然后轻声唤醒爱妻起来用餐。

早餐是面包,搭配果酱、黄油、蜂蜜,想吃什么口味就涂哪种蘸料。杨季康从未吃过这样的西式早餐,心里感动不已。

没想到一个分不清左右鞋子的人,竟然能做出这样的早餐来。

这样的早餐,一做就是几十年!

杨绛习惯晚睡晚起,钱钟书为了让她多睡一会儿,早晨不去打扰她,总是自己先起来为她准备早餐。

浓浓的爱意,都在这日复一日的体贴关怀里了。

青年时期的钱钟书和杨绛


4. “不要紧”

在英国的时候,杨季康怀孕了。钱钟书开心地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还陪着杨绛去医院做产检,早早在医院预定了产房。

等到分娩那天,钱钟书到医院来了四次。他们的寓所与产院之间不通公交车,钱钟书只能步行来看妻子。对于一个出门迷路的人来说,他每走一趟都是一次冒险。

钱钟书第四次来的时候,杨季康已经清醒,护士抱出婴儿给钱钟书看。他仔细地看着,得意地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杨季康坐月子是在医院里,因为是高级产房,有护士悉心照料着她和孩子。钱钟书在这期间,一个人过日子。

有一次,他照例来探望,闷闷不乐地对杨季康说:“我做坏事了。”一问才知,只是打翻了墨水瓶,染了房东家的桌布。杨季康忍笑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放心地回去了。

第二天,钱钟书又来:“我又做坏事了!”原来他把台灯砸坏了。杨季康依旧安慰说:“不要紧,我会修。”钱钟书又放心地回去了。

钱钟书再来时,说这次把门轴弄坏了。杨季康依然温和地说:“不要紧,我会修。”

他对她口中的“不要紧”深信不疑。

他们初来英国时,钱钟书的额头上长了一个大疖子,看了很多医生都治不好。杨季康对钱钟书说:“不要紧,我会治。”她坚持每天用温毛巾在他头上热敷,一连十几天,疖子竟奇迹般地消下去了。

面对生活中孩子式的钱钟书,杨季康给予了慈母般的宽容。她是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钱钟书夫妇和爱女钱瑗


5. 心甘情愿做“灶下婢”

1942年冬,机缘巧合下,杨季康尝试写了第一部话剧《称心如意》,一鸣惊人。因为要在全国公演,杨季康起了一个笔名“杨绛”印在宣传海报上。没想到这个笔名伴随了她大半生。

接着,她创作了喜剧《弄假成真》、悲剧《风絮》,同样收到一片喝彩。

受她影响,钱钟书也萌生了写长篇小说的想法,在杨绛的鼓励下,他开始动笔。每天写完一段,他总要让杨绛先阅读,期待妻子的点评。

为了让钱钟书多一点时间创作,杨绛让他把授课时间减少,家里缩减开支、不再请保姆,杨绛自己操持家务。“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我是外行……可是我急切要看钟书写《围城》,做灶下婢也心甘情愿。”

在这样的全力支持下,1946年,钱钟书完成了这部传世经典之作,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围城》。

“好的婚姻是相互成就”,说的就是他们吧。

一个是睿智幽默、博古通今的才子,公认的文化大家;一个是戏剧家、翻译家,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性。

谨以此文致敬两位为文化界做出卓越贡献的大家,用文字留住那些幸福的点滴。

晚年时期的钱钟书和杨绛

你可能感兴趣的:("围城"中的幸福点滴——钱钟书和杨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