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在我过往人生中的一些记忆

 

 

这几天前两天看了《腾讯传》,看完后本想写读后感,但仔细回想过往时光时,腾讯这家公司在我人生中出场的频率,以及每次出场给我带来的影响,都远远超过这一本书对我的影响。所以今天写篇博客来记录一下腾讯这家公司在我的生命中出场的角色。


如果说中国有哪家民营公司和我相处的时间最长,那我想应该就是腾讯。2006年,我第一次接触WinXP电脑。那时候Internet好像叫因特网,也叫「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才统一称呼「互联网」。那时候上网络课叫 微机课,清楚地记得回家写日记“微机”俩字纠结了很久,最后在大妈的帮助下终于将这俩字歪歪斜斜画在了方子格里。

 

最早接触的自然就是QQ了。一开始我没有QQ号,我用我大妈的QQ号网上冲浪,头像和昵称我仍然记忆的非常清晰,想来也很奇怪,那个年龄,感觉很少有什么事能记得那么清楚。很快,我也注册了自己的QQ号,当然我也没啥网友能聊,主要就是跟我姐聊天,种菜偷菜,下五子棋。至于是什么时候开始真正的网上冲浪,那就不太记得了。

 

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也算是QQ的早期用户了,而且我当年见过OICQ这个名字,我也是后来才知道这是QQ的前身。现在想想,QQ这样的应用,我猜测应该已经超越了互联网这个事物最早的构想了,毕竟从最初的情况来看,即便是web这样的应用,用HTTP、HTML这些技术上传、下载文档,已经算是很潮流了。谁能想到互联网能把每个个体连接起来呢?

 

后来在表哥的带领下,我成功接触到了网络游戏,最早的是《梦幻西游》,这是网易的游戏,不过一但进入了网游这个坑,想必谁也绕不开腾讯吧。后来果然如此,我玩过的腾讯网游,比如QQ飞车、QQ三国、战地之王。当时,家里管得紧,都是一些浅尝辄止的接触。其中战地之王这款游戏挺有意思,用的是《孤岛危机》的引擎做的,画质不是一般的好,当年看起来还是很惊艳的。不过当年的我确实理解不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对配置要求太高的网游,在中国咋可能普及呢

 

还有一些衍生自QQ的事物,也在我的过往中有一席之地。比如,QQ空间,上小学的时候大家真是热衷这个,挺有意思的是那会儿大家会说“帮踩”,在今天就是帮顶的意思。现在如果再打开QQ空间,估计那些遗留的上古文章,能让我发起一场直抵灵魂深处的哲学拷问,那就是现在的万璋和当年的万璋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两者身上的细胞已经换了这么多,我们还是不是一个人。反正,我很多年没打开自己的QQ空间了,我也不知道那些数据还在不在。就像信托一样,我决定将见证了我的童年的数据托付给腾讯,至于会不会有再打开的那天,谁知道呢。

 

《腾讯传》里,作者将3Q大战称为腾讯公司的关键转型节点。这事要说起来,我是实打实的亲历者。

 

在初中的时候,家里的多媒体电脑维修有一大半是360安全卫士的功劳,剩下的一小半功劳就是关机重启了。如果你接触过那种裸奔的、公共环境下的Windows XP,你一定知道我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当时基本只有360能基本维持家里这台多媒体电脑的可用性,让我们插入U盘的时候能正常打开文件,以及不会在百度答案的时候弹出黄色小窗口。

 

3Q大战最白热化的阶段,就是二者只能留其一,嚯!当时我是亲眼看着“艰难决定”的弹窗从电脑右下角弹出来。不过比较奇怪的是,其实当时我哪个也没卸载,双方也都在正常运行,所以我猜测这个互斥策略没有上每个客户端。

 

后来就是微信。其实一直到我上大学的2015年,微信都不是特别流行,我们大一新生在入学前,都是在QQ群里聊天、相互认识。不过等2019年毕业的时候,已经没人再用QQ了。我印象中,微信早年间的路数还是挺猛的,我印象中有摇一摇,“打飞机”小游戏之类的。可能后来用的人多了,转向了稳重。

 

应该是在2018年,我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最早的设想是做一个和计算机专业学习相关的公众号,后来演变为自己的个人日记本,不过非常高兴的是这个输出自己想法的渠道一直在延续着。微信公众号,应该也是我第一次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影响力的尝试,虽然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但对我个人来说,互联网进入了新的时代,也就是我也在创造互联网上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获取。

 

上了研究生疫情期间连不上学校的服务器,为了跑代码和寄存数据,我还用过腾讯云。尝试而已,没什么可讲的故事。

 

基本就是上边说的这样。我1996年出生,这正是《沸腾十五年》中所定义的中国互联网元年。从我驶入信息高速公路的那一刻起,腾讯公司的产品就伴我左右。QQ、QQ空间、LOL、微信、和更后来的专业工具。

 

在看《腾讯传》的时候,我常常停顿下来,试图琢磨腾讯在这个阶段怎么又一次爆发式的增长。在我看来, 这本书更多的讲述了腾讯在增长的过程中解决的困难,至于增长的动力,就像是自然而然的一样。真的是自然而然的吗?我目前还讲不清楚。但我知道有很多素材在讲这件事,这也是我持续在关注和学习的。

 

我做为局外人,通过一本书来观察腾讯这家公司成长的故事时,就像是在远远地观察某种庞然大物,细节纷繁以至于看上去就像迷雾。但忽然间,我却发现那迷雾中远远看去有一个亮点,这亮点有种熟悉感,走近了定睛一看,这可能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熟悉的事物,甚至能够和我对话——那就是我自己。从我2006年开始接入信息高速公路后,我参与了腾讯这家公司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我贡献了自己的那份DAU、ARPU。

 

我的这份经历很独特吗?不是。我对这些腾讯产品,对这些社交产品的相处经历,正是我身边无数人的共同经历。细节上固然不同,但参与进去的程度,有太多人和我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商业公司,在将近20年的跨度上,持续影响如此之多的人,这种影响的连贯性、商业盈利模式以及网络效应都如此可观,我想这就是一种答案吧。

 

捡起一些记忆碎片拼接一下,仅此而已。


2020.11.10  宿舍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 在我过往人生中的一些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