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插曲下,美团财报暗藏何种玄机?

文|韩志鹏

疫情冲击波尚未褪去,美团点评交出了一季度财务答卷。

受疫情影响,美团点评一季度营收约168亿元,同比减少12.6%;经调整净亏损2.16亿元,同比收窄79.4%,连续三个季度的盈利势头戛然而止。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重线下模式的企业遭遇疫情“黑天鹅”,美团点评亦不能幸免。但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美团点评放量大涨,盘中一度涨超10%,市值站上千亿美元。

亏损之下,投资者为何认可美团点评?

今年,正好是美团点评成立的第十个年头,从最初的团购网站,到如今的“吃+超级平台”,即使受疫情的短期影响,美团点评的规模化路线并未被撼动。

财报发布前几日,王兴继续在饭否上表达着对贝佐斯的欣赏,而正是在13年前,贝佐斯在他的第一封致股东信中谈到“长期主义”:It’s All About Long Term(一切围绕长期价值展开)。

王兴的饭否

如今,美团点评正践行着长期主义。


疫情插曲


摊开美团Q1财报,疫情影响是实打实的。

外卖餐饮、到店酒旅,美团点评的两大核心板块均在一季度遭遇打击。首先看外卖餐饮,本季度,美团点评外卖餐饮营收94.9亿元,同比减少11.4%。其中核心的佣金收入85.64亿元,同比减少13.7%。

对此,美团点评解释道,佣金收入下滑主要由于用户购买频率下降、订单量减少,以及临时佣金返还、豁免政策和订单组合的变化。

当然,疫情冲击是第一位的原因。

今年1-2月,民众被迫居家隔离,餐饮消费需求大幅收窄。一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的交易金额为715亿元,同比下降5.4%;交易笔数13.75亿次,同比下滑17%;日均订单量约为1510万笔,同比下降近两成。

因此,美团点评餐饮外卖业务录得经营亏损7.09亿元,但同比去年Q1亏损15.42亿元,经营亏损同比收窄54%,经营利润率由2019Q4的3.1%转为-0.7%。

其次,较之餐饮消费,到店业务、旅游、酒店住宿的需求下滑更为严重。一季度,美团点评的到店酒旅业务收入31亿元,同比下滑31%;酒店间夜量为4280万,同比下降45.5%。

过去,到店酒旅是美团点评的“利润奶牛”,但在疫情之下,该业务的利润大幅收窄。第一季度,美团点评到店酒旅业务的经营利润为6.8亿元,同比下降57.3%。

疫情之下,美团点评亏损是意料之中的。

不过,疫情冲击的不仅仅是美团点评,几乎所有重线下模式的生活服务企业无一幸免,例如饿了么。据阿里第四财季财报显示,其本地生活服务营收48.41亿元,同比下降8%,原因是受疫情影响,餐饮商户及本地生活服务商户大规模停业。

阿里之外,携程在2020Q1的业绩指引中表示,公司预计当季净营收将同比下滑45%-50%,运营亏损约为17.5亿-18.5亿元。

同时,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仅2020年春节的7天内,28个省的5109家酒店,累计损失超过12.3亿元。

线下行业一片惨淡,连巨头美团也不能幸免。

但拨开疫情的“迷雾”,美团点评的财报依旧不缺惊喜。第一季度,美团点评餐饮外卖交易金额为715亿元,佣金收入86亿元,佣金率约为12%;而在2019Q1,该业务交易金额756亿元,佣金收入99亿元,佣金率约为13%。

另外,由于疫情期间消费者的正餐外卖需求增长,零食、简餐诉求下滑,这推动美团点评外卖餐饮的平均客单价,同比增长14.4%。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美团点评在疫情期间推出的“返佣计划”正在起作用;另外更重要的是,疫情期间,过往不重视开展线上经营的高级餐厅、连锁餐厅等品牌餐饮,纷纷加入美团点评,推出外卖服务。

例如烧烤品牌“木屋烧烤”,疫情之前,木屋烧烤的外卖仅占营业额的5%;疫情爆发后的20天,木屋烧烤的外卖业务增长了10倍,收入恢复超过50%。

高品质餐饮商户的入驻,进一步提高了外卖的客单价,这也是传统餐饮品牌接触数字化,以及美团点评广泛拓展B端商家的重要契机,而此类商家的入驻,也会带动外卖市场向高品质、提升服务价值的方向进化。

对美团点评而言,这自然是长期利好。

除此之外,一季度美团点评的新业务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约5%;增长原因主要是疫情期间,消费者买菜需求增长,推高了美团的买菜、闪购和小贷业务。

同时,虽然疫情期间业务量下滑,但平台成本也得到有效控制。一季度,美团点评骑手成本同比减少约15亿元,网约车司机的相关成本同比减少5亿元。

由于成本支出的水闸被收住,美团点评本季度的毛利润同比增长3%达52亿元,毛利率达到31%,同比2019Q1上涨近五个百分点。

显然,即使有疫情小插曲,美团点评的财务答卷仍不乏闪光点。

疫情总会过去,但平台也不宜过度乐观。美团点评就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现在很难展望未来的具体情况,因为当下环境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美团点评的亏损与业绩下滑也是可以预见的,但透视这份特殊时期的财报,美团点评的表现真的“惨不忍睹”吗?


市场看走眼了?


第一季度,美团点评净亏损2.2亿元,亏损率为1.3%,但远低于市场预期的亏损11亿元。而在财报发布后的首个交易日,美团点评开涨6.12%,收涨6.44%,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稳坐中国互联网公司市值季军的宝座。

美团点评股价开涨(5月26日)

看来,业绩大幅缩水之际,市场依然看好美团点评。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疫情使得广大的品牌商户开始快速的加入到外卖供给侧,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正如我们在逐渐适应会议电话一样,品牌商一旦使用起外卖平台,它们会越来越适应这一方便、高效的电子商务环境。

国信证券总结道,美团点评Q1乃至全年着力倡导拓展品牌商户的关键原因正在于“培养习惯,着眼未来”。因此其继续维持对美团点评的“买入”评级。

另据美银美林的研报显示,长远来看,美团上将入驻更多高档餐厅和酒店,加之家庭对杂货/新鲜农产品购物的渗透率提高,该投行重申对美团的“买入”评级。

亏损之下投行坚持买入,莫非市场看走眼了?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短期的疫情影响,不会改变美团点评的规模优势,尤其是在生活服务战争格局已定之时。

经历千团大战、外卖烧钱战后,美团点评打出了“吃”这一核心长板,底座是外卖(抓流量)和到店酒旅(利润奶牛),以此构建起生活服务“超级平台”,在市场份额、用户数量等核心指标上保持领先。

这是市场长期看好美团点评的根本所在。

具体到餐饮外卖中,美团、饿了么这类平台连接线上交易和线下骑手团队,连接的是B端商家与C端消费者。而在C端,平台之间不仅竞争用户规模,更角逐用户习惯。

本质上,平台提供的餐饮服务只要满足用户需求,品质上有过硬保障,消费者就会买单,并且久而久之,用户点餐会形成路径依赖,无形中拉高了用户迁移成本。

因此,用户习惯的沉淀对平台而言至关重要。在这方面,美团底气十足,此前有数据显示,美团生活服务类产品的新增用户,80%来自高频业务(外卖/到店)的转化,不同频次业务反复叠加,进一步占据用户心智。

Q1财报显示,美团交易用户数达4.5亿,同比增长8.9%。

向C端提供优质服务、沉淀用户习惯的同时,生活服务平台的B端战争更为凶猛,各路玩家都竭尽所能聚拢商家。一季度财报显示,美团活跃商家数达610万,同比小幅增长5%。

积累商家规模固然重要,但伴随互联网红利时代结束,存量战争收尾,外卖烧钱补贴阶段告一段落,于C端如此,于B端更是如此。

因而,当存量商家基本被饿了么、美团两大平台囊括后,精耕细作、挖掘增量是必然之举,例如前述品牌商家入驻美团,以及推出“春风行动”百万小店计划,为新开商户提供一个月免息贷款等。

继续深入县城小商家、品牌大商家,外卖B端正由粗放走向精细化。

同时,站在B端考虑问题,选择平台的核心点应在于谁能提供更大效益,带来更多流量和收入转化,而非着眼于短期的佣金率问题。

地歌网在两次田野调查中发现,美团外卖的单量普遍高于饿了么。例如杭州一家重庆小面店,疫情时美团日均100多单,饿了么日均30-40单;江苏一家酸菜鱼店,正常情况美团外卖月均600-900单,饿了么月均400多单。

流量越大、收入越大,商家也会用脚投票。

显然,当餐饮外卖走向精细化运营,平台、商家都将更聚焦于投入产出效率,这带来的长期效果,正是餐饮外卖品质化竞争时代的到来。因此,餐饮外卖的竞争也早已不是“点对点”的对垒,而是一场系统性战争,考验的是底层连接能力。

例如美团点评,其在B端的优势不仅是商家规模,而是借助涵盖食材采购、订单和点餐管理、财务账期等在内的SaaS后台,提升商户服务效率,在平台端沉淀大量交易数据,商户使用习惯得以固定,进而形成“B端板结”。

所以,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商家数、交易额等指标上,更是基于平台在底层技术、商家数字化、配送队伍颗粒度等方面的持续耕耘,不断塑造一体化能力。

这也正是美团点评领跑赛道的关键之处。

用户习惯、商家精细化、系统性能力,即使受疫情影响,生活服务领域的核心竞争点不变,餐饮之外,酒店行业的地推争夺、网约车行业的运力调配比拼等皆是如此。

反观美团点评,从财报中也可看出,由于对用户、商家等方面的长期发力,其在外卖领域建立起规模优势,以到店酒旅为盈利支撑点,并将业务半径划到出行、生鲜、即时配送等各个领域,增长的轮子在持续转动。

因此,即使有短期亏损,市场也会看好美团点评。

业务盘子越来越大,Q1业绩电话会上,美团点评CFO陈少晖也表示,美团的长期理念是先把企业规模做大,先只关心效率和规模,而非短期的变现率。

所以,在不可撼动的规模背后,美团的长期主义战略浮出水面。


长期主义


随着生活服务消费的崛起,商家端会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美团点评Q1财报中,包括B2B餐饮供应链服务的新业务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约5%。美团点评也在财报中介绍到,一季度其推出独立品牌“菜大全”,专注于赋能传统农产品市场的数字化经营,这意味着美团在商家端运营的进一步细化。

如前所述,B端竞争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商户增长指标上,而是不断向配送能力、食材采购、B2B等供给侧数字化的方向转移,这一具有足够想象空间的市场,将是美团点评塑造新业务曲线的领地。

例如食材采购领域,在C端,美团已经上线美团买菜,以前置仓方式触达城市末端的社区用户;而在B端,美团点评的“快驴”上线已有四年时间。

2016年,美团就上线了商家后台系统“快驴”,而其中的“快驴进货”则代表着美团在供应链采购层面的重要布局,截止到2019年底,快驴进货已布局全国22个省的42座城市,上海的老盛兴、老盛昌等传统品牌餐饮,也已接入快驴进货。

从提供正餐消费,到优化食材采购服务,一方面可以看出美团点评在供给端的深入布局,另一方面也可窥见,美团点评继续强化以“吃”为核心的业务布局。

“吃”是刚需、是大市场,对于“吃”,美团也是多点发力。

不止前述的供应链布局,在配送端,美团在去年5月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将配送能力打造为开放平台;而截至目前,美团旗下活跃骑手数量接近400万,覆盖全国28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涵盖约620万的多品类商户。

按照传统思路理解,美团骑手的主业是送外卖,但随着业务轮子的持续转动,美团将自身业态延伸到生鲜、商超等领域,而配送团队正是连接门店与消费者的重要枢纽。

在配送端,美团不仅有骑手队伍,还有围绕此建立的配送站点、智能配单系统等,辅之以上述手段,美团得以将运力触达“最后一公里”,包括城市小区、县城等,这也为其后续涉及即时配送的业务打下基础。

同时,持续发力B端,正是美团“长期主义”的表征之一。

王兴也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美团是一家以长期为主的企业……疫情期间的线上服务和在线运营被消费者、商户等广泛使用,这将为加快供给侧数字化进程,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未来,美团将聚焦生活服务业新基建,全面助力商户数字化升级。

王兴还强调,美团的业务增长目标是2025年日订单5000万。

注重长期,注重规模增长而非短期变现,在生活服务的赛道上,美团点评势必会将雪球越滚越大,其业务正从餐饮外卖延伸至出行、生鲜、美业等各个维度。

这同样是美团点评“吃+超级平台”的野望。

当然,轮子越大,挑战者越多。最首要的对手就是饿了么,其借助支付宝的流量入口不断发力;在B2B层面,饿了么上线了“有菜”,并且与叮咚买菜达成战略合作。

市场上强者如云,对手不止饿了么一家。即时配送领域的达达、生鲜新零售领域的盒马、美容美业领域的新氧和更美、单车领域的哈啰和青桔等,都会是美团点评的直接竞对。

竞争广泛存在,但陈少晖也表示,竞争对美团点评而言不是很大的问题,美团仍然要通过平台来对本地生活服务进行数字化。简单理解就是继续践行“吃+超级平台”,做大业务规模的蛋糕。

从商业模式上看,以“吃”为核心的业务是高频刚需,是流量入口,美图点评以此沉淀大量用户,并借此带动出行、电影票等低频业务的增长,即以高频打低频。

在生活服务领域,线下场景处处相连,三五有人聚餐后总会看场电影,甚至闺蜜之间做个美容,而在吃喝玩乐后,异乡人需要酒店住宿,城市本地人也得打车回家,消费场景得以再次延伸。

最终,场景互相连接,美团点评由规模效应走向网络效应。

回看美团Q1财报,短期影响不会动摇其规模优势,更不会改变美团的长期主义,而美团在实现规模效应向网络效应的进化时,其市值和业绩将再次飞升。

你可能感兴趣的:(疫情插曲下,美团财报暗藏何种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