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本篇是《山海兽神录》特别篇的最后一篇,咱们来说说《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传说。
《山海经》中记载二十多个上古传说,可不知道为什么,除了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寥寥几个,绝大部分都没有在民间流传开。
也许是因为它们要么过于匪夷所思,突破了大多数古人的认知能力,要么是用极简的笔法记录复杂的事件,导致损失了太多的细节,难以形成有趣的故事。
《山海经》中记载的上古传大致可以分成4个主题,分别是:战争、传奇、趣事和传承。每种找两三个有意思的给大家说说。
【战争】
关于战争的上古传说都是部落之间的,但因为对各部落首领的神化,所以参战的各方也多有神的参与。这本该是最有看点的,可惜记载得太过粗糙,我们无法从中得知具体的过程,只能从只字片语中脑补那一场场惊心动魄又惨烈无比的洪荒战争。
《山海经》中最出名的战争就是黄帝战蚩尤了。据《大荒北经》记载:“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山海经》中,黄帝战蚩尤这个故事的主角既不是黄帝,也不是蚩尤,更不是跑龙套的应龙和风伯雨师,而是黄帝的女儿魃。魃当时已经是天神级别,她为了帮黄帝打败蚩尤动用了太多的神力,导致无法回到天庭,变成了可怕的旱魃,天帝最终不得不将其发配至北方极寒之地。
这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故事,却也反映出古人对待“绝对力量”的警惕。哪怕初衷是好的,可一旦力量失控,一样会祸害人间。感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可悲可叹又鲜为人知的天女魃,我之前为此写了一个短篇《山海兽神录(十四)颙· 天女魃》作为纪念,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除了黄帝与蚩尤这场关乎天下大势的战争之外,还有两场战斗也比较有趣,第一场是除恶的寿华之战,第二场是平叛的刑天争位。
据《海外南经》记载:“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凿齿是上古时期居住在南部沼泽地带的怪兽,长着像凿子一样的长牙,双手各持一面大盾和一直钢矛。因为凿齿经常掠食人类,凶残无比,当时掌管人间界的尧帝就派遣手下大将羿前往讨伐。一番激战,羿打败了凿齿,并在他要逃跑时,用弓箭将其射杀。
这是个除暴安良的故事,而且是上位者主动所为,并非依靠民间力量,古人借此树立优秀君王和英雄的典型形象。三皇五帝成为明君的楷模,是天下人要求后世帝王效仿以自律自省的标杆,都要依靠对这类故事的不断传承和解读。
同样的,刑天争位的故事则渗透着古人对秩序与混乱的理解。《海外西经》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意思是:刑天与天帝争夺神位,天帝斩下刑天的头,把他的头埋在常羊山。可没了头的刑天依然不罢休,他以乳头做眼睛,以肚脐做嘴巴,一手持盾牌一手操大斧,继续对抗天帝。
天帝是世界的主宰,代表秩序,刑天反叛天帝的统治,代表混乱。秩序是常态,所以天帝会胜。但混乱永远不可能被彻底消灭,所以刑天即便没有了头颅也依然能继续作乱。秩序与混乱是规则的两极,相互作用才能造就充满活力的世界。后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也是这种认知的体现。
这些看似情节简单的战争故事,其背后则展现出了古人的世界观。
【传奇】
战争类的故事反应了古人的世界观,而从传奇类的故事中则能看出古人的价值观。
传奇类故事最有名的是夸父逐日。《海外北经》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有神人名叫夸父,他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仍然没追上。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可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喝,夸父又跑去北方喝大湖的水。结果还没赶到大湖,就在半路渴死了。夸父临死前丢弃了他的手杖,手杖化成了邓林(桃林)。
夸父逐日的故事从古至今有无数种解读,其中被大多数人认可的说法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先民了解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不合逻辑。
如果是为了表现战胜自然的愿望,那应该是一个好的结局,至少也应该是个开放性的结局。可夸父明明没有追上太阳,反而自己挂了,还战胜个毛线。你能想象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结局是:孩子将大石头砸向缸,结果被反弹回来,反而把孩子给砸死了……然后得出结论说孩子急中生智……这难道不是个笑话吗?
注意一个细节,夸父是在路上被渴死的,还是喝了那么多水依然被渴死。从这个奇怪的情节来看,先民分明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警示后人,不要做自不量力的事,人类自以为拥有的力量,在真正强大的存在面前其实不值一提。
并不是什么事都能靠决心、信念、努力和坚持就可以搞定的,哪怕你还有极为丰富的资源,也一样无济于事。夸父如此努力,最终落个渴死道旁的下场,反而是他死前放弃的手杖,却变成了一大片桃林,恩泽后人。这不就是在说,别没事儿瞎折腾,手上的资源利用好才是正道。
另一则明显带有价值取向的故事是“商祖王亥”。王亥是商人这个职业的祖师爷,这个故事也是对商人最早的记载。《大荒东经》记载:“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
意思是,有个叫王亥的人,把一群牛贩运到有易族和河伯族的领地。有易族人见财起意,杀死了王亥,夺取那群牛。河伯族顾念与有易族人的交情,帮助有易族人出逃。后来有易族人在野兽出没的地方建立国家,叫摇民国。
据甲骨文记载,王亥是夏朝商丘人,他驯服了野牛成为家畜,因此不仅他自己富甲一方,还带动整个商部落都越来越富有。随后,部落的剩余物资越来越多,王亥就引领商丘人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搞物资交换,于是就发展出了商业。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这就是现今商业用词的来源。当然,这都是后话。
这则记载的有趣之处在于,河伯族不仅没有对杀害王亥的有易族心生不满(断了贸易来源),反而还顾念交情帮助他们出逃了。这充分说明了,从商人这个职业出现在华夏大地开始,其地位就极为低下,是可以被掠夺的对象,并非后来各王朝重农抑商的政策所致。这可能是农耕民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自给自足的生存特点造成的。
【趣事】
除了争斗和传奇这两类故事,《山海经》中还记载了一些有趣的传说,从中能隐隐看出上古先民的政治智慧。
比如“无头夏耕”的故事。《大荒南经》记载:“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
夏耕是夏朝最後一任帝王夏桀的部将,负责镇守章山关隘。成汤(商汤)讨伐夏桀时,夏耕战败,被砍掉了头。夏耕的魂魄害怕被夏桀追究,就逃去了巫山,但他的尸体虽然没有脑袋,却依旧手操戈盾,屹立不倒。
很多人解读这个故事都说,这是在用夏耕的战败来反衬商汤的成功形象,原因是夏耕的魂魄逃亡巫山,是不敢担责任的表现,是反面形象,自然也就是为了衬托商汤的正面形象。但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更像是先民在用夏耕来竖立忠臣的形象。
《大荒南经》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这也就是说,编这则故事的人要么是商朝时期的人,要么是周朝时期的人(春秋战国也算周朝),那么,编撰者有没有必要特意用一个前朝(或前前朝)的败军之将来衬托本朝(或前朝)皇帝的丰功伟绩呢?应该是没必要的,因为胜利已成事实,根本无需衬托。反而是竖立一些前朝的忠臣形象更有利于当朝的统治。
这就像清朝对于明末抗清的将领大多都是褒扬的态度,乾隆皇帝就亲自命人编写《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表彰当年的抗清名将,史可法、孙承宗等都记载其中。反而是将洪承畴、祖大寿等一大批立下大功的明末降将编进了《贰臣传》,打入另册不得翻身。
至于夏耕的魂魄逃去巫山,也可以解读为是没脸见夏桀,而不是逃避责任,这也与尸体的不倒在逻辑上是合拍的。如果尸体倔强的不倒下,魂魄却懦弱的躲起来,这就太纠结了。
再比如“窫窳被害”的故事,也很有政治阴谋的味道。据《海内西经》记载:“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
意思是:有个叫贰负的神,他的臣子叫危,危与贰负合伙杀死了一个叫窫窳的神。天帝便把贰负拘禁在疏属山中,并给他的右脚戴上刑具,还用他自己的头发反绑上他的双手,拴在山上的大树下。
单看这则故事好像没什么奇怪的,不就是神之间的内斗吗。可如果跟另一个类似的记载对比看就有意思了。《西山经》中记载:“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鳐崖。”
你看,同样是神之间的互杀,鼓和钦䲹杀死了葆江就被天帝直接处死了,而贰负和危合伙杀了窫窳,就只是被囚禁。而且也只禁锢了右脚,还用贰负自己的头发帮他自己的手,这待遇差别也太大了。
我猜测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两个主犯对天帝来说,有不同的政治意义。要知道,天神之间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必然也有派系之分,所以政治平衡的手段就非常必要了。
鼓是烛龙的儿子,而烛龙是一位实力强大的神,天帝为了打压烛龙,就会严惩鼓,从而降低烛龙这一派的实力。而贰负和窫窳很可能是同一个种族的神(都是人面蛇身),属于种族内斗,这反而符合天帝的政治利益。
另一个记载也能佐证这个推测,同样是《海内西经》记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天帝一方面只轻微的处罚杀神的主犯贰负,另一方面又派了六位大巫用珍贵的不死药复活窫窳,这是啥意思?细思极恐呀。
【传承】
《山海经》各篇章中,《海内经》比较特别,它记载了很多事物的发明者。这些发明者基本上都是神或神的后裔,这也很好理解,上古时期连文字都还没有,是不可能记载真的发明者,所以后世《海内经》的作者就只能让某位神或他们的后代来领取这份殊荣了。
比如,《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意思是:炎帝的孙子叫伯陵,伯陵与吴权(不知道是谁)的妻子阿女缘妇私通,阿女缘妇怀孕三年,这才生下鼓、延、殳三个儿子。殳发明了箭靶,而鼓、延二人发明了钟,还创造了乐曲和音律的规则。伯陵这三个私生子各个都是发明家,不知道被带了个大绿帽子的吴权知道这事儿是该愤怒还是该羞愧。
再比如:“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少皞(部落族长名)生了一个叫般的儿子,这位般发明了弓和箭。这可了不得,正是因为弓和箭的发明,让上古人类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与野兽近身肉搏,不仅大大增加了狩猎的成功率,还减少了伤亡,整体上大幅降低了生存压力。而只有生存压力减小到一定程度,才会有文明发展的机会。
还有后稷,是农业的祖师爷。《海内经》记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后稷尝试各种谷物的人工种植技术,而他的孙子叔均则发明了用牛耕地的技术。这爷孙俩对农耕文明的贡献无以复加。
上面这几位的功劳都不小,但最狠的还要说帝俊家族。《海内经》记载:“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大意是,帝俊的曾孙番禺发明了船,而番禺的孙子吉光发明了用木头制做的车子。这两个发明都极大的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其作用一点也不小于弓箭和耕牛。
这还不算完,话说帝俊这家伙很能生育,子孙繁盛,而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家族的基因特别强大,智慧程度高出同时代人一大截,他的后代中出了有很多发明家。
帝俊有一个叫晏龙的儿子,这位晏龙发明了琴和瑟两种乐器。而帝俊的另外八个儿子,他们一起设计创作出各种歌曲和舞蹈。于是,先民的文化生活被极大的丰富了,也让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帝俊还有个叫三身的儿子,三身生了义均,这位义均便是所谓的巧倕,他发明了世间的各种工艺技巧,可谓是工匠们的祖师爷。从此手工业也进入了历史舞台,成为农耕文明强大的推动者。
好了,《山海经》的特别篇到此结束,我的好日子也到头儿了。下一期恢复短篇写作,希望能创作出更有意思的故事,也希望看到的人能喜欢。
2021.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