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那些让你心动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

当我们在看文章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作者给出的“统计数据”,而我们也常常被数据所证明的观点说服或感染,可这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几分,我们又该如何判断?

要判断数据的真实性,我们要多问 自己几个问题:信息来源是什么?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我来举个例子:

看到某培训机构的招生文案:“我从小学一直学英语,到大学毕业结束,总共花了16年的时间,假设一年学习300天,一天平均学习2个小时,那么总共需要9600个小时,加上学费、课本费、辅导费等零零总总的费用,我至少花了10万在英语学习上。”

300天,2个小时,9600小时 ,10万元,这些都是统计数据,看完这些数据,我仿佛觉得自己真的在英语学习上花来了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可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一、我们先分析数据的来源

虽然这个学习英语的信息来自于个人,但一般情况下,读完大学本科的学生,都确实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在学习英语课程,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个人信息但是又普遍性,这就会让人觉得是这么个事,作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自己文章的可信度。

二、文中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

1、一年学习300天?

一年365天,大概52周,按每周休息2天算,一年休息104天,加上法定假日每年10天,学生寒暑假约50天,那么一年实际学习的天数为:365-104-10-50=201天,这还只是粗略的计算,201天与300天相比,整整近100天

2、每天平均学习2个小时?

现在小学3年级以上才开始学英语,并且不是天天都有课;初中、高中,加上上课时间,有可能达到每天2个小时;大学平均每天学习2个小时英语的人,会更少 ,所以每天平均学习2个小时英语,这个数据不成立。

3、学费、课程费、辅导费等零零总总的费用10万以上,是个人费用,再算的细一点,10万/16年,6250元/年,这个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单单一科,一年花这么多钱补课是有些困难,而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这样的费用远远不够,所以花费10万以上/年这个数据是个人行为,并不具有普遍性。

虽然自己拿起草稿纸,用心算了一下才发现,文章中所提的数据,其实都不准确,但这并不妨碍我看完觉得自己好像确实如文所说花了这么多钱和时间在英语学习上的事实。。

这也是数据论证的魅力,数字会让证据显得非常具有科学性,有准确度。

没有看到尼尔.布朗这本《学会提问》时,我并没有想过其他书中/文章中,或者各种文案中的数据是怎么来的,它又是如何影响我的判断,可当我读完这本书时,一切都清晰了。所以当你也遇到听起来让人动心的数字或者百分比时,一定要多留心,不要让数据混淆了自己的判断力呦。

大家好, 我是南夏,1岁宝妈,今天的读书笔记来自《学会提问》-尼尔,布朗。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判断那些让你心动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