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怀两圣

冬至节,怀两圣

为应景,特意和英语老师调课,今天进行“冬至”诗词诵读。

见我走进教室,孩子们瞪大了惊奇的眼睛。“上课!”我没有解释,随着渐渐消失的上课铃声,开始了今天的诗词诵读课。

“今天是什么日子?”

“冬至节!”孩子们异口同声,对于节日和假期,他们这个年龄最敏感。

对,这个节日我们应该了解以下知识:

1、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2、冬至日是我们这个地方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今天,白天逐渐增长。

3、从冬至,北方将进入最寒冷的时节,民间由此开始“数九”计算寒天。

数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凌花散,春打六九头,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我问他们:“知道冬至我们这里有什么风俗吗?”

“吃饺子!安耳朵”

“老师,今天中午我们餐厅吃饺子吗?我昨天来时都没吃”一说吃,孩子们都兴奋了起来。

“我不知道今天餐厅吃不知饺子,但我知道今天为什么吃饺子。”孩子们一听这是讲故事的节奏,就安静了下来。

“在我们这里,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

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源于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从此以后,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是的,像张仲景这样的圣人虽历经两千多年,但依然活在人们心中。今天我们诵读另一位圣人——诗圣杜甫在冬至写的一首诗《小至》: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范读,自由读,齐读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转眼间2020就要过去,2021就要到来。一个“催”字写出了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冬至过后,白天一天天变长,春天不远了。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白天变长了,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律管内的灰相应飞出则知冬至已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让小儿斟满美酒,饺子配酒,越喝越有啊。

孩子们,诗圣杜甫祝愿的不是自己越来越富有,他心里想的是天下苍生。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冬至节,让我们记住张仲景、杜甫,两位圣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至节,怀两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