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

我感受最大的一点就是:找到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根源--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并以有效的方式来应对。

书里面讲到手势是一种形式主义,我看到时比较惊讶,因为我自己也是习惯了用手势进行教学,跟里面许多观点产生了共鸣。原先我也这么想“手势教学让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一目了然,怎么不好啊?”作者反问到:“如果认为打手势是个好方法的话, 那么教师为什么自己不实践呢?为什么不在教职工会议上提议用手势法来开会呢?为什么在研究会、家长会上不亲自使用手势?”一连串的问题,让我都感到不好意思了,我似乎理解了自己失望和生气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做时,不是在把学生当成 了教学过程中的操作的对象。当我换位思考时,我开始觉悟了。

“手势”教学束缚了学生的思考,只有“赞成”、“反对”、“提问”三部分。而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意见给摒弃了。教学当中,那些回答小声的、慢慢思考问题的或用不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并进行思考的学生,都被贴上“理解迟缓”、“发言不积极”的标签而被撇到一边。看到这里,我表示脸红,虽然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相对较多的鼓励,但很多时候为了追求效率还是显得耐心不足。

一节课堂教师的每一个行为都折射出他自身的教学理念。我们扪心自问,我真的把学生当成主体了吗?看似热闹的课堂,有多少是从学生出发的。

现在中国的课堂,大多呈现的现状是小学课堂热热闹闹,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这是否与平时教学中一味追求一统化教学形式,讲究课堂效率有关呢?当然我完全赞成课堂效率,我是认为在追求课堂效率的同时能多一点人文关怀?鱼刺与熊掌兼得,何乐而不为?

除了手势以外,一些形式主义充斥了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比如“起立、敬礼”、再比如“补充”,还有一名学生发言完毕后指名下一位学生发言

……

如何改变这样的现状?如何摒弃教学当中的形式主义呢?作者提出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在教学中,具有应对能力的人,会显得游刃有余。

“应对”,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教师的倾听习惯与这节课的成败有极大的关系。当学生不听讲时,大多数教师是责备学生的“听讲态度”,而极少有教师反省自己的“倾听方式”或“身体姿态”等与学生的交往方式有问题。很显然的问题,教师都要求学生学生倾听,为什么不先从自己做起呢?

    总之,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想上的冲击,作为一个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反思自己多多学习,心意要更新而变化,以适应这个时代教育的高速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