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聪和李渔:简单与复杂

某天,姜聪发信息给李渔,说他正在检索一些和他行业相关的文章,发现核心刊物上的论文好多看不太懂。

姜聪所在行业分类不算繁复,他深耕这个行业好多年,是这个行业的中坚分子。李渔回信息道,要么是隔行,要么是不少作者写得太复杂,其实是他们自己还没想明白自己写的东西。牛顿说,美丽的东西大多是简单的。最起码,好的文章要让有相关行业知识积累,有素养的人能读懂。

姜聪赞同好文章要通俗易懂,不过他觉得也有可能是他自己认知层次还不够所致。李渔又发他信息,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的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也告诉姜聪这段话出处,唐弢琐忆里鲁迅先生说的。姜聪大笑,觉得像鲁迅先生这样说就很能理解了。是这个道理。写论文就得说透彻明白点,故弄玄虚不好。

李渔继续他的观点,做一件事,一开始做了很好的计划,列出各种各样的路径和可能性,然后去逐个尝试,记录结果,得出一个或一组最优解。尝试的过程可能是极其复杂的,要耗费很多精力,财力,心力去做。但从计划到结果全过程,要怎么做的逻辑是非常清晰明了的,结果也应该是简洁的。结果太复杂的话,可能是因为还没找到最优解。

就像我们从小到大做的数学题,物理题,如果自己算出的答案很复杂,那大概率是做错了。姜聪听完,笑言,做过的数学题答案确实都不复杂。

过了一会儿,姜聪发了一页书的照片给李渔。李渔一看,发现还是那本让姜聪差点不理自己的书。发现这次姜聪用荧光笔圈的两句话。第一句是,你不是不懂写作方法,是不懂人生。第二句是,鸵鸟自欺,是生命的灾难。

姜聪随即跟了一条信息,这个作者用词近乎刻薄的精准。

李渔看完可是半点都不认同。首先说到精准,写作方法的定义规范是什么?人生的定义规格是什么?没有定义,没有规格范围,连个目标规范都没有,用精准这类词有意义吗?

另外,一个写文章教中小学生写作方法的书,就是要教授技能的工具书,用那么玄乎的语句,像懂人生这样的词语,合适吗?那请问他能说说怎么才算懂人生吗?

再有鸵鸟自欺的问题,动物学家早就证实,鸵鸟的这种习性其实根本不存在。鸵鸟低下头,蜷起身体,并不意味着退缩,反而是为了下一次进攻而暗暗发力,贴近地面则有利于察觉来自远处的声音,即使身子伏低,它的眼睛也始终警惕地盯住远方,毫不松懈。看上去姿势很怪,却是最实在的生存策略。怎么能说是生命的灾难?

想教人家一点实实在在的技巧,却没有目标,没有规范,说些玄而又玄的话,这不跟看不懂的论文一个意思?

等李渔发完长信息,姜聪说,不说这个了。李渔知道姜聪这回为了照顾自己,隐忍着没说更多的。因为他知道姜聪给他发书页的照片,并给出一个特别高的评价,肯定是觉得这本书特别好的。

本来李渔想说这个作者太夸张了。想了想还是克制了,对姜聪说,这个作者写得太用力了。姜聪说,是吧,特别像他。姜聪说他自己做事很用力。比如工作,就像可以不用体力一样,比如打球,就像自己是和球是一个整体一样,随时准备被拍出。

李渔幽幽地说,太用力做事,把所有经历放在眼前事上,不分点注意力观察周边环境,外界因素的话,很难做到张弛有度。不过他硬生生吞了一句话,过分用力,不容易有空隙看到事物全局,失去整体判断而限于泥潭。取而代之说了一句,用力也很好的。

姜聪说,其实作者写得很好的,很系统的。李渔说,可能的,不过从看到的这两页,自己不喜欢作者的文风。姜聪说,嗯,不能给人如浴春风的感觉。

李渔说他还是喜欢看通俗易懂得书,寓言和童话故事等。姜聪说他喜欢看潜伏,风声这样的。正与邪的惊心动魄的较量。

李渔说,最后结局都是邪不压正吧。姜聪说,是啊,要不然怎么能发表呢。我们还是要弘扬真善美的。要不然哪有人去行善呢。

李渔说,是哦。

姜聪忽然想起看过的一段关于孔子和来世还有积德的。如果有来世,大家会努力积德,没有来世的话,大概不用积德了。

有天孔子的一学生问孔子自己的看法,是不是真的有来世?孔子说,你死后不就知道了?

李渔说,即使有来世,也不一定还记得前世啊。他死了还是不知道。不过没准这个问题是个科学问题,相对简单,没大家想得那么复杂,过几年就解决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姜聪和李渔:简单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