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之心-----读《超越智商》

理性使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行为、情绪以及掌控世界。它使人能够改造自我,进而从实际象征意义上超越动物的状态。

                                                                                                            ------罗伯特•诺奇克,《合理性的本质》1999

一、大脑如何运作?

(一)双进程理论

1. 理论图解

不同领域的学者(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决策理论)都相继提出了大脑同时具有类型一与类型二两种加工过程理论。



2. 大脑类型一加工

概念:类型一加工又称为自动化加工,也常常称作启发式加工,意指其速度快,自动化,认知负荷低,以及无需对所有的可能性情况进行大量分析。

包括:情绪对行为的调控

           由进化心理学提出的,为解决特定适应性问题而存在的封闭性心理模块

           内隐学习的加工过程

            过度学习联结而产生的自动化激活

3. 大脑类型二加工

概念:类型二加工是基于语言和规则的,心理学家称之为控制加工,当我们说到“有意识的解决问题”时,指的就是这一类加工。

功能:类型二加工的一个重要功能 是压制(override)类型一加工。 因为,类型一加工块快粗糙。

类型二加工必须拥有两种彼此相关的能力,方可成功压制类型一加工,一是具备中断类型一加工并且抑制其反应倾向的能力。二是具有假设性推理和认知模拟能力。同时,为了能够进行假设性推理,不将真实世界表征与假想额情景相混淆是我们所具备的一项关键能力。

(二)三重心智模型

1. 问题的提出

场景A:一位女性沿着海边悬崖散步,她试图爬上一块巨石,然而她所爬的并不是石头,而是一道深渊的边缘,她不小心跌落深渊而死。

认知科学家认为:是由于她的大脑进程二出现问题,逻辑分析或者调用认知资源出现错误,从而计算失误。

场景B:一位女士试图自杀,飞身跃下海边悬崖,撞到海边巨石而死。

显然:该场景下,依据双进程理论,这位女士的行为是经过大脑进程二的完美分析运算下进行的,她准确地知道自己跟悬崖的关系,也准确地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那么她为什么还会做这类非理性的行为呢?

2. 三重心智模型


《超越智商》基斯•斯坦诺维奇 P36


自主心智:即大脑类型一加工,包含基因传承(性、怕蛇等)与后天习得(骑自行车、开车、打字)

算法心智:是人类所有能力,包括阅读速度、记忆、注意、执行工功能的瓶颈。这个瓶颈受制于人类进化早期出现的前额皮层。CHC理论又把智力分为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流体智力强调先天习得,包括记忆、处理速度、逻辑推理。晶体智力强调后天习得,如语言能力。

反省心智:主要指对人类心智过程进行监控,帮助执行决策与判断,如行为经济学关心的非理性偏差等。

双进程加工理论中,压制是算法心智的能力(箭头A)。可是,双进程加工理论却忽略了发起压制功能的高级认知功能。这种高级认知功能是与理性有着密切关系的反省心智属性。从机器智能的角度来看,箭头B表示反省心智要求算法心智采取行动,以压制类型一反应的指令。保持抑制类型一反应(箭头A)的衡量指标是流体智力,发起压制操作(箭头B)的衡量指标是思维倾向。

双进程加工理论放大了压制功能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对备择反应进行计算以使压制过程变得有意义的模拟过程。图3-4清晰地说明了模拟功能以及反省心智发起模拟的指令过程。去耦操作(箭头C)由算法心智执行,反省心智给算法心智下达发起模拟的指令(箭头D所示)。与压制功能(箭头A)和发起压制功能(箭头B)相类似,发起去耦操作和去耦操作的个体差异指标也是不同的。具体来讲,前者与理性思维倾向有关,而后者与流体智力关系密切。最后,算法心智通过被称为前注意加工的认知过程,接收来自自主心智的计算指令(箭头E所示)。

(3)三重加工理论框架的知识结构

《超越智商》基斯•斯坦诺维奇 P37

三重加工模型的每一层心智在执行操作时都必须以获取知识为前提。反省心智不仅可以从常识结构中获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获取个人的观点、信念和目标结构。算法心智可获取认知操作的微策略以及产生行为和想法的系统规则。最后,自主心智不仅可以获取经由进化过程编译的封闭知识库中的信息,还可以获取经由过度学习或练习而进入到自主心智中的信息。

二、人类为什么不够理性?

人类大脑不理性的主要特征有两种:一是信息处理过程问题,二是内容问题。所谓信息处理过程问题就是受到认知吝啬鬼的影响。内容问题是指我们在进行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时,所必须的某些具体知识结构。

(一)信息处理过程问题,即受认知吝啬鬼影响

1. 认知吝啬鬼概念

人类在思考问题时,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我们称为“认知吝啬鬼”。人类总在想尽办法减轻认知负担,试图让自己尽可能地处理更少的信息,人类大脑默认的加工模式是低能耗的类型一加工,以降低能耗,减少注意资源的占用。

2.认知吝啬鬼产生原因

进化塑造了人类今日的认知机制,进化早就了人类的非理性。

理性是基于“最大化原则”进行定义的,所谓理性,意味着为了达成人生目标所采取的最佳方式。而“自然选择”是基于“更适合”原则。正如理查德•道金斯所说“自然选择从当前可用选项中选出那个'更好的'方案……进化塑造的动物并非是完美设计方案的成果,也并非差强人意的无奈选择,而是历史变更过程中同时期诸多选项中那个更为适宜的选择“(1982)。简单来讲,进化论中变异与选择性保留的逻辑是基于一个生物相对于另一生物体的繁殖优势来说的,而非基于某一个特征的完美优化(包括理性)。有一种说法认为,进化应该被描述为幸存的”适应者“,而不是优胜劣汰的”最佳选择“。

相对比一个需要深思熟虑、证据确凿才能做出的判断来说,基于少许的证据快速得出即将身临大敌的结论所消耗的资源(能量、注意力、金钱)会更少,这在能量缺乏的远古时代弥足珍贵,同时对危险的快速反应也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繁殖。

3. 认知吝啬鬼的常见分身(表现)

(1)属性替换

当人们需要评估属性A时,却发现评估属性B更容易些(A与B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于是就改为评估属性B。鉴定来说,属性替换就是用简单的问题取代难题。例如:当我们购买付费课程时,大脑应该评估该课程是否适合我,在学习过程中,我应该做些什么,买了以后我该如何分配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但是因为认知吝啬鬼的原因,把“买了需要学习”的评估替换成“买了就学会了”的评估,以降低大脑认知负荷。

人们常常会犯的一个严重错误是违反支配关系原则。支配关系是决策理论中的一个专业术语。如果一个时间的结果集合中,包含另一个事件的所有结果,两者之间即是支配关系。当人们对较小结果集合的估计或概率估计高于较大结果集合时,就是违反了支配关系原则。

决策学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属性被替代是根据对决策后果利弊的评估而做出的,是对当前可预见的前景的情感性评估。

(2)对信息的生动性和鲜活性异常敏感

非理性行为和信念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人们无法抗拒哪些活灵活现却不具代表性的数据的影响。举例来说,当我们开车去送朋友去机场坐飞机的时候,总会说“一路平安”,而实际上,我们驾驶机动车出车祸的几率却远大于飞机,就是因为汽车事故的画面并不像飞机失事现场画面那么鲜活、真实。这种信息的鲜活性影响了个体的理性判断,因此,身处死亡高风险的机动车驾驶反而去祝福较为安全的乘坐飞机一路平安。

(3)依赖于锚定的启发式加工

比如司法判决,在人身伤害案件中,原告所要求的赔偿金额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法官对案件的判决以及原告最终获得的赔偿数。另外,统计数据表明,检方提起公诉的罪名也会影响到法官的保释决定。法官们也是认知吝啬鬼,他们屈服于简单的启发式加工,以减轻自己的认知负担。

(4)框架效应

在认知科学领域,人们往往会对本质相同但表面看起来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答案,这种现象称为“框架效应”。框架效应违背理性的选择。在决策理论的技术性文献中,对这种违背的指责称作“描述性不变原则”,即人们的选择不应该因为问题的表达方式发生变化而改变。比如税收,“生育子女减免”和“不生育子女罚款”,当针对某一群体进行税收减免时,我们总会发自内心的赞叹国家的好政策。但是换另一种说法,在国家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对一部分人的税收减免,其实变相的加重了另外某一部分人的税费负担。我们是否依然兴高采烈的支持针对某一群体或者个体的税收减免呢?

我们对税收政策的主张仅仅会因为措辞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充分说明了个人的自主性会在认知吝啬鬼的淫威下缴械投降。毫不夸张地说,那些有权选择“框架”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们的决定。

关于框架效应的发生机制,丹尼尔•卡尼曼认为“框架的基本原理是对给定表达方式的被动接受”。人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视角思考同一问题,学会习惯性地去打破框架,并由自己赖重设框架。

(5)我方立场信息加工

人们倾向于仅仅基于自我的视角对情境进行评价。在评估证据、道德判断、评价他人时,人们常常会受到偏向自己的立场偏差影响。

从他人立场考虑问题是一件很耗费认知资源的事情。他人立场加工参考吉尔伯特等人的文章(Gilbert, Pelham, and Krull, 1988)。泰伯等人发表了一篇综合介绍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文章(Taber and Lodge,2006)

研究者在知觉、运动领域以及知识标尺实验室范式中都证实了过度自信效应的存在。过度自信现象不仅仅只出现在实验室中,在显示生活中也非常常见。比如,人们会高估自己对比赛结果、行为后果、经济走势等未来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过度自信在称为“计划谬误”的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计划谬误,是指人们常常会低估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比如完成一篇优秀论文、完成读书笔记)所需的时间。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对事件控制力的不合理自信。心理雪茄艾伦•兰格(Ellen Langer)对“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进行了研究。所谓控制错觉,是指个体相信通过个人的能力和努力,可以控制随机事件的结果。那些屈从于控制错觉的人,常常会基于错误的因果关系理论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差强人意的结果。

我方立场信息加工与电子设备消费行为研究中的“特征蔓延”(feature creep)和“功能疲劳”(feature fatigue)现象有着密切联系(详见瑞伊登人的研究 Rae-Dupree,2007;Surowiecki,2007)。研究发现,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复杂,这个设备反而越来越无用了,人们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如何使用这个负责的设备。飞利浦电器公司对退回商品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有一半的退货商品本身并没有任何质量问题,消费者之所以退货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需要谴责的并非只有电器设计师。当人们在选择电子产品时,他们并不知道使用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让他们感到愉快(Gilbert,2006)。索罗维基发现,人们通常认为电子产品的功能越多,用起来越满意舒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把商品买回家后,消费者才发现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简单”二字。通过对哪些因为商品太过复杂而退货的顾客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决定退货之前,平均的尝试时间只有20分钟。

3.深思熟虑后的失败

(1)三段论推理案例

前提1: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水。

前提2:玫瑰需要睡。

              因此,玫瑰是生物

前提1:所有的昆虫都需要氧气。

前提2:老鼠需要氧气。

              因此,老鼠是昆虫。

经过深思熟虑,但却输给了更为自然的加工倾向,即基于可信性而非逻辑有效性做出反应。逻辑有效性与既有知识发生冲突的三段论推理可以用于评估一种重要的思维技能,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专注于理性推理,抵抗加工简单线索的诱惑的能力。虽然“玫瑰”三段论推理问题看起来有些小儿科,但它确实现代社会中一种日益重要的认知能力的风向标。这种能力就是根据给定信息进行推理,并且在思考过程中,暂时摒弃过去已掌握的信息,不受其影响。

在多数情况下,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积极调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但是,现代化社会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非自然、去情境化的情境。例如在零售服务行业的“顾客永远是对的”。服务行业从业者被认为应该谦恭有礼地提供服务,并且应该意识到这种行为模式是基于市场经济交换的社会建构。服务人员必须意识到,他们与顾客之间所发生的互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际社会互动,而是处于一种非自然的特殊互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需要遵守特殊的规则。

(2)关于“意志力”

早上很想赖床,却必须起床吃早餐,因为胃不舒服;很想喝可乐等碳酸饮料,但是据说对身体不好;很想分期买苹果手机,但是因为预期收入不足而放弃;周末打扫卫生还是打游戏;准备打游戏半个小时,现在却已经打了一个小时了.....

人类语言体系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形容这场“深思熟虑”试图战胜“不假思索”的战役。口语中的“意志力”是指延迟满足或是压抑本能反应的能力,使得我们在做决策时不短视,能够着眼于长远利益。缺乏评估即时奖励与延迟奖励的能力,是导致很多人非理性行为的来源,这些非理性行为阻碍了目标的最大化实现。

双曲线贴现曲线(hyperbolic discount curves)是决定预期收益打折速度的函数,它的存在具有深远的进化意义。问题在于,虽然这种功能有利于基因适应,但对于一个试图将个人效用最大化的个体来说,不应该让理性也同时大打折扣(最理想的人类选择函数应该是指数曲线)。双曲线函数会让人们高估近在眼前的奖励,而忽视长期目标。它还让人们的偏好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对于任何项目或行动的策划人来说,这样的做法都会让人抓狂。前期做的项目计划,可能会在实施中途被推翻或放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也有可能会后悔当初的决定!

为了增强长期目标的动机性力量,我们对问题进行了重述,使得它有实力与短期的本能欲望搏斗一番(并不是说重述后的规则必将胜出,而是仅仅增强了长期目标的力量,使得这称为一场势均力敌的竞争。使用体育术语来说,试图让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进行一场加时赛,而非一上场长期牧宝就会全线失手)。我们可以用语言为工具赖设定规则,以将未来可能作出的所有行为都“捆绑”(捆绑策略)在一起,进而使个体可以获得足够强大的动机性力量,以压制当前可能对长期目标产生威胁的行为。

(二)内容问题,即心智程序问题

1.概述

心智程序:个体在决策和问题解决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的规则、知识、程序和策略等,以完成当前的认知任务。(帕金斯)

评估人类行为的理性标准是社会和文化发展传承的产物,独立于基因得以保存和传承。21世纪概率理论、经验主义概念、逻辑和科学思维的发展,给人类提供了形成信念、修正信念以及行动推理的概念工具。他们以”心智程序“的形式安装进人类大脑,代表着孕育了人类理性的文化成就。

2.贝叶斯心智程序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理性的概率信念,并不是考察其精深的计算能力,而是判断其思维是否遵循特定的原则。我们认为,概率计算规则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贝叶斯规则----------斯坦诺维奇

贝叶斯直觉:不只是听到别人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别人没说什么。

案例:你在一家家门诊诊所工作,历史记录显示,过去一年,10%的病人都有败血症。今天有一个病人来了医院,发着高烧,还浑身发冷,你还注意到他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问这个人得败血症的概率?

根据教科书上的记录:

如果一个病人有败血症,那么80%的患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

如果一个病人没有败血症,那么他仍然会有10%的概率,会出现这些症状。

8/(8+9)=0.47

3.污化的心智程序

(1)概念

对宿主产生伤害,不能真实反映世界,同时拒绝对自身进行评估的心智程序。

(2)避免污化心智程序策略

首先检索自己的心智程序是否具有反意属性,即排斥其他心智程序或观点进入你的大脑。

其次,对自身心智程序进行提问和评价,看其是否接受。

最后看这个心智程序是否可证伪。

(3)文化复制子理论(cultural replicator theory)---模因学(sicience of memetics)

文化复制子的替代词----模因(meme)由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中提出。

广义达尔文主义强调发展有机体是为了促进基因(复制)的利益,而不是为了有机体本身的人任何利益。通过类别,该观点催生了这样一种见解,即模因复制有时候会以牺牲宿主利益为代价而自我复制。

社会信息学家: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们产生了某些信念?

模因理论:信念如何俘获人?模因中的什么要素让他们为自己找到了许多“宿主”?

模因理论认为:观点X在人群中传播是因为它是一个优质的复制子------它擅长找到宿主。

《信念就像财产》(Robert Abelson心理学家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大多数人获取物质财富的原因之一就是财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我们的目的。我们对信念也持相同态度,认为我们选择了获取某些信念,那么它必将服务于我们,就像财富服务于人生。

三、理性是可以习得的

心智程序缺陷引起的非理性是最容易被治愈的,因为造成这种心智缺陷的原因是缺少某种策略和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陈述行知识。析取思维倾向于是一种思维策略,而概率推理原则则倾向于属于陈述性知识。

完全析取推理(disjunctive reasoning)指的是在解决推理任务时,当需要做出判断或选择解决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所有可能的选项。这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理性思维策略。

思考备选假设的倾向也是一种具有高度普遍性的心智程序策略。许多研究试图教会人们思考P(D/~H)(即考虑到备选假设时观测数据发生的可能性)或者给予简单的指导使人们形成思考备选假设的习 惯。一些研究表明,练习“想一下事物的对立面”的思维有助于防止许多启发式和偏见文献中提到的思维错误,包括但不限于:锚定偏见、过度自信效应、后视偏差、确信偏差和自利偏差。

心理学家彼得•格尔维茨(Peter Gollwitzer)讨论了一个具有极高普遍性的行为策略--------使用执行意图。个体有意识地说出某一行为序列的顺序(“当X发生时,我就做Y”),这时执行意图就形成了。通常来说,在语言固定情境属性的帮助之下,哪怕只在少数场合诱发这种思维,也足以使其在自主心智中建立起来(卡拉克认为:“语言交换可以被视为一种提供快速、高度聚焦、情境固定信息的方式”)。最后,研究表明形成心理目标的认知策略,就算很简单也是行之有效的。例如,人们如果被要求设定一个心理目标(“为自己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目标”)而不是一般的鼓励性指令(“尽你最大努力”),那么他们在任务中会表现得更好。

使用代理人物,观察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吉尔伯特告诉他的读者:“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的话,那么和大多数人一样,你不知道自己和大多数人一样。”(2006)

总结:理性促进剂,即能够促进人类理性的,主要包括5大类知识

1.概率推理,如明白基线概率。

2.决策科学知识,如明白决策偏好。

3.科学推理知识,如明白自变量、因变量与控制变量,会区分相关与因果的不同等。

4.逻辑的一致性与有效性的规则,如明白证伪、证据的不同吃曾几、个人经验作为证据不足等。

5.经济思维,如明白什么是机会成本、沉默成本,什么是指数增长。

解决问题方法:

分解:使问题颗粒化

比较:大脑爱比较

归纳:大脑爱脑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性之心-----读《超越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