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1、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
2、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
3、自序
4、引言:什么是知识?
1、“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接近。”
2、生有涯而学无涯。
3、“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的能力,多角度学习的能力。
4、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
5、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6、学习和努力的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7、第一个数据管理的维度,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
8、是什么曾经拯救过你,你最好就用它来更好的拯救这个世界。
9、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累积大的突变。
10、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认知本身要步步为营,偷不得懒。
【想】关于“临界知识”
莫提默·J.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把阅读分为两种,一种获取信息,一种提高理解力;成甲在《好好学习》中把知识分为能改变我们行为的知识,和不能改变我们行为的信息。
所以,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获取信息,然后消化吸收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理解力,进而指导我们的行动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学习分解为几个步骤,1.信息的获取;2.将信息转化为我们的理解力;3.指导我们的行动。
那么,爱里早课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为——听到小小新、玉湖、气球等人的分享,听到了一些信息,通过我们目前已有的认知,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来引领我们的行为活动,类似我们在樊登听书、追一部优秀电视剧、读一本书等活动同理,而区别在一个词——“临界知识”上的差异。
对于“临界知识”我首先想到了两个词:规律和认知深度。
1规律=真理:这个世界任何物质都受规律约束,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向。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认知深度
举个例子:团购西红柿。A在接待咨询时回答了价格和品种的介绍。而B和送西红柿的农户聊天询问西红柿的一些种植、市场销售信息,最后还上美团跟市场行情对比,有自己的认知了解后和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对比获知的市场信息,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叫认知深度。
再举个例子:大方表达。A在和客户接待交流时略有紧张、拘谨,有刻意回避跟人打交道的表现。B在和客户接待交流时自信大方,乐意介绍自己了解的行业知识。
一件事情,认知有限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比如两个例子中的A,一个是只看到了是销售,另一个是只看到了自己的胆怯和缺乏信心。而认知深度高的人可以跳出问题的表面现象绕道背后去探寻事物的底层规律,比如例子中的B,一个是看到了“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我需要什么”,正视“我”对成功和金钱的渴望,正视“我”有世俗的一面,而不是否认它,正视“我”的担心、我的恐惧,正视“我”需要别人的赞美和认可……正视自己的需求看问题,也就是看见即发生,离“临界知识”就不远了。
读到引言部分时,有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看见即发生,仅在“看见”这个部分,也就是认知深度的不同造成我们在面临一些判断决策时,准确与否在与我们平时接受的正确练习思维模式有关。
此刻,想起我最近读的《习惯逃避》,这本书也让我想到近些年为什么心理学如此火热。很多年前,弗洛伊德就把人类痛苦的机制揭示出来,并归纳总结为一种客观规律,并为其命名“防御机制”,的确,也因为这个规律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困扰,比如:害怕失败、习惯被动沉默、自我设限、缺乏个人边界等,如果我们可以经过正确的练习,比如与专业的咨商师咨询、与多人共读书,去提升自我认识深度,去洞察这些现象背后的规律,也因为深入了解自己的防御机制,随着对自己的了解增加了深度的认知,也完全是可以从习惯逃避到可以面对,当从思维上的转变到人生态度上的转变,也就是自己重新打开世界,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就不远了。
所以,爱里相遇《好好学习》第2期“人生翻转营”14天阅读营也就是这样的大爱举措,那么就让我们摩拳擦掌,跟着爱里一起在通往获取“临界知识”的道路上好好学习,一起在会带娃、会宠夫、会赚钱这条道上撒欢儿和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