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小标题解读

悬置,身体与本体感受

人的自我是一个观察器,在我们进行聆听和观察的时候,通常的困难在于,如果我们是通过一个“收听器”来听的话,实际上我们根本没有认真地听。人会分心回顾所听到的内容。假如我们能做到不通过收听器来听的话,那么就与不通过观察器来进行观察类似,这是很矛盾的存在。例如,当我们专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进去一个浑然忘我的状态,以至于根本留意不到自己所做的事情,而只是埋头做事而已。我们的感官没有刻意为之。但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要观察和倾听什么?例如有时候,当我们听到的是我们认为的别人不当的言行的时候,我们会本能的反抗,但是我们却对自己的反抗毫无认知,完全出于本能。尽管有人能试着做到关注自己当下的行为,提醒自己反抗的行为也是不对的,但是这个观念本身又是对自己的反抗,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倾听和观察的过程什么变化都没有发生。我们还是无法改变我们的本能反应。所以,我们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唯一能做的是暂时悬置起自己的行为,从而能真正看清内心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们可以切身地感受身体产生的变化:例如心跳,血压,紧张等以及思维上的变化。在行为悬置的过程中,我们能意识到:我们的身体反应是由思维所导致的,同时,思维影响情感,情感也会影响思维,而这一切的发生,我们基本没有觉察。这个现象暗示我们,思维,情感和活动三者之间是联系着的,是通过人内心的某个“我”来进行,由它来经历和体验的。万事万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且都必须接受“我”的审查。这个“我”被称作本体感受。但是同时,我们会发现思维和情感是可以作为独立的过程而运转的。那思维能不能对自己进行观察呢?例如恼怒,我们既不去压制我们对恼怒的清醒意识,也不去强制恼怒的出现和爆发,而是把恼怒悬置起来,对产生恼怒的整个过程进行观察。能做到悬置它,说明我们已经在解决情绪问题的路上。恼怒在“我”观察之下,它便慢慢变得柔软了。通过训练这种思维感受,我们便能够观察内心了。或许这正是所谓正念的奥妙所在。

简单总结就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索一点---审视行为的悬置,然后审视本体感受。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内心会有两个声音,两种思维打架,此时,我们通过检查思维,任由思维生成它所想做的任何事。既不压抑它,也不执行它,任由它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和意识之中,既悬置想抑制它的念头,也悬置执行它的念头,任由它暴露自己,然后再去观察我们的思维发生的过程。这样,我们或许能找到更高一个维度的认知来解决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对话小标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