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引领指向思维过程

时间:2月25日周一第一节课

学科:数学

讲课内容:1、周末作业

                2、练习册(圆柱的表面积)

学习方式:孩子们轮流讲题,自己批阅自己的。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有一个疑问是练习册如何落地?

针对这个大问题涉及到的小问题:练习册是什么时候做的?是怎么做的?做完之后又是如何推进的?总共耗时多长时间?

坐在a同学的跟前,通过观察a及周围学生的课堂表现,我觉得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有两个:公式的掌握、审题。对于公式的掌握有两个具体的体现点:公式是否记住了,在记住的基础上,是否能够运用于自己的解题过程中。通过观察a同学,发现其第一步已经达到了,困难在于第二步,虽然已经记住公式,但是不会很好的运用。对于第二个原因“审题”,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方跟进的一个点,它跟孩子此时的状态、做题的一些技巧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关系。那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们的成绩提升比较快,与此同时,数学素养亦能有所成长?其实这节课属于分享交流课,对于分享交流,它一般有三个指向,第一个指向就是横向贯通,即a同学的分享和b同学的分享是有联系的;第二个就是纵向贯通,这个知识点和前面的某个知识点是有联系的;第三个就是指向学习经验的,作为教师,在引领课堂的同时,我们可以这样同孩子们去沟通:你是怎么样读懂的?你读到了什么?刚刚他是这样说的,你是这样说的,你觉得你们俩之间的分享有什么联系。

课堂结束,a同学给我讲了一下其中的一道题。

图片发自App

她能熟练地说出公式,但在列算式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这道题是让算圆柱的侧面积,a同学能熟练地说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但在计算侧面积的过程中,还是把底面周长当成底面积在加一计算。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课下这一问的话,a同学这道题依旧是错的,以后碰见类似的题,错误依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前推进一步,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思维动态。

纵观这节课,对于分享交流者而言,ta的思维过程及语言表达有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但对于其余学生,我们是否掌握他的思维痕迹呢?互动就是一个很好的链接点。那如何去互动呢?分享者讲解完可以及时点名问某个同学这道题你是否做对?如果错了继续追问,听了我的讲解,你觉得做错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是怎么样想的?现在又是怎样想的?有没有跟我不一样的思路?如此,就能让参与互动的这个同学彼时的思维痕迹和此时的思维痕迹有一个鲜明的对比,这个对比就是我们能看得见的成长。大家在聆听的过程中收获也比较多元,关键是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心里面也比较踏实。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在给学生建构一个能让知识与知识、学生与学生发生链接的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引领指向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