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第一章,看到“人类的三重大脑”时,脑中浮现的是家教那个学生课上的表现:每当我提出一个正面的引导行为时,他第一反应都是“NO”回应,上课系列习惯性的小动作…… 然后是自己,原先定了日计划完不成后引入了情绪脑,以至于不断在理智脑与情绪脑之间徘徊,这或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做了决定却无法做到。因为我们主管认知的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力十分弱,所以生活中许多人的大部分决策都依赖本能和当下情绪。
很多人嘴上说着今天要努力,转头就在刷手机;他们有时也勤奋得出奇,践行“一万小时定律”、“1000天打卡计划”、“打卡从清晨到日暮”等;看到自己与同龄人产生极大差距时,身心都变得极容易焦虑,然后报不同的课程,每天数着自己从课里的收获,并且期望自己很快就能看到变化。
总之,这样的人相信21天就能完成一个计划,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好像自己能够一天就完成,读完一篇干货文就想从此变好……
以上这些全来自于人类的认知差太低。若想改变你对自己目前人生不满意的现状,得先认识2个工具:复利曲线和舒适区边缘。如下图:
这个曾被人称之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的力量,复利曲线体现了价值累积的普遍性规律:前期增长十分缓慢,而到达某个拐点后就会飞速增长。
假如我们想要成功做到某件事,需要通过什么实现这个复利曲线的变化呢?答案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寻找属于你的正确方向,二在逐渐积累的过程中进行刻意练习,在舒适区边缘向外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舒适区边缘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其实几年前我就已经知道“舒适区”这个词,但一直没有去跟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进行反抗,直到今年忽然发现:职场上分2类人,一类人过得很安逸,每天上下班社交,处理的全是不用动脑的事情,而另一类人则充满危机感和焦虑,进行各种打卡、日程规划、网上课程学习等,奈何迟迟看不到效果。猛然惊觉,我在毕业几年后,几经辗转,欲望常常大于自己的能力,在行动上总是趋易避难,觉得是时候为自己做点什么了。
与其每日焦点放在读书、打卡、听课上,不如深入关注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改变。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单纯地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知识带来新的认知与选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践行,并且坚持下来,习惯就不知不觉中变了。从日更至今,已是第10天,经过一周读书后原以为自己学得满满,其实大部分时候停留在输入的阶段,包括完满的日计划、读完一本书对它进行整理的过程也只是一种简单的输入而已,因为我并没有把关注点放在书中令我内心触动的地方,而是整体,不过在后面几天我腾出时间调整了计划,由原先的日计划改成周计划,这样不用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这一变化正是从《从三分钟热度到一万个小时》中收获的新认知并尝试践行。
并且,在后面的工具书阅读中,选取对自己有用的点进行整理、思考,有的还没有实践,这么一反观,我确实应该将自己的节奏放慢,多思考并进行行动上的改变,这样才是有效的努力。
本书带给我的第二个收获是对“深度学习”的理解,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和“阅读金字塔”理论。
学习金字塔认为: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2个层次。
当我看完一本书,书中对我触动的点是否能够与他人讨论并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验证,行为改变以后,再把这种方式教授别人。读完一本书过后,记忆对学习内容的留存率只有10%,难怪每次写出来都得再翻一遍,是因为在遇到触动到自己的知识点时,并没有对这个点进行深入学习,而是做个标记就划过去。而直到输出为写作(相当于讨论)时,才发现脑袋是空的,仅剩模糊的印象。
而在下图的阅读金字塔从浅到深分别为: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浅层学习是满足输入,深度学习是注重输出。从想法到语言再到文字,即将网状的思维变成树状的结构再变成线性的文字,相当于把思想从气态变成液态再变成固态——那些固态的东西才真正属于自己。”
不得不说,长久以来我的阅读原来处在一种浅层的学习。前一周我坚持每天读一本书然后进行文章创作,坚持了大概5天,每天看完就开始写,开始的时候发现无从下手,到后来先把整本书读了,再对此进行结构拆分,把有收获的句子、段落、经典试验都摘录到文档,然后对书的脉络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二次更新,这里就使用到了“自己读书+读书笔记”这个层次,也只是在对知识进行陈述性的罗列,直到我后来用到了书中说的某些点,比如由日计划改为周计划,对每一项的安排进行思考、评估这些过程才是真正对知识的实践:从知道到做到。
最后,安利下今天新学到的一种“每日反思法”:留意每日生活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无论是喜悦或难受的困惑,只要它能对你有触动,就记录在文档中复盘。关于复盘,可采用以下3点:
①描述经过——以便日后回顾时能想起当时的场景;
②分析原因——多问几个为什么,直到有深度的启发;
③改进措施——尽可能提炼出一个认知点或行动点。
今天对我来说触动最大的点就是练习瑜伽过程中,刚开始有点汗,身体有点发热的时候,当时是这样想的:“不然,明天再练5次吧,今天就3次算了。”随后,还是硬着头皮练了下来,发现也就这样,不会很困难,反而感觉很不错。为什么我的大脑会开小差然后阻止我坚持呢?因为长久以来,我都习惯那种随性的生活态度,其实“随性”二字有时就是顺从本能脑与情绪脑,而改变的行为带来不适。我的缺点之一,道理懂不少,行动跟不上,所以日后在出现这些想法的时候多花几秒钟思考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还是休息,就能做完当天想完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