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5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第33期,坚持分享308天。

阅读书籍《心理学与生活》,第14章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心理障碍的性质。

心理病理功能:包括情绪、行为和思维过程的扰乱,他们会引起个体的痛苦和阻碍个体达到重要目标。

变态心理学这一领域直接研究和理解与个体意识,情绪和行为相关的病理问题。

一、确定什么是变态?

1.痛苦或功能不良。2.适应不良。3.非理性。4.不可预测性。5.非惯常性和统计的极端性。6.令观察者不适。7.对道德和理想标准的违反。

二、客观问题。一旦一个人被标定为“变态”,人们便倾向于用其后来出现的行为来证明先前的这种判断。

三、心里障碍的分类。

心理诊断:是通过把观测到的行为模式归类到公认的诊断系统中去,从而对异常行为作出标记。

有效分类系统好处:

①通用的简略语言,为了能促进心理病理领域的临床工作者和研究者之间快捷和清楚地相互理解,从业者寻求有着公认涵义的一套共用术语。

②病原学的理解,在理想的状态下,对于一种特定障碍的诊断应当将症状的病因澄清。

③治疗计划,一个诊断应当包括以下内容,即针对特定的障碍采取何种治疗方式?

1.分类的历史视角

纵观历史,人类对于心理障碍一直心存畏惧,常常把她从罪恶联系在一起。在18世纪中的下半叶,一个关于变态心理起源的新观点出现了。

1896年,德国的精神科医生。艾米尔•克雷丕林(1855~1926)开创了第一个真正全面的精神疾病分类系统。

2.DSM-IV-TR《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它分类、定义和描述了200余种心理障碍。DSM-IV与第十版的ICD是完全兼容的。

为了鼓励临床工作者考虑与心理障碍相关朕的心理,社会和躯体因素。《精神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采用了不同的维度,或成为轴来描述这些因素的相关信息。

共病:通常会有一个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时同时体验多于一种障碍的情况。

3.诊断类别的演变。在每次Dsm的修订中,一些诊断标准被舍弃而另外一些诊断标准被添加进来。

神经症性障碍或者神经症:最初指相对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个体没有脑异常的现象,没有表现出严重的非理性思维,没有违反基本的规范,但体验到主观的痛苦或自我挫败或无法做出适当的应对策略。

精神症性障碍:神经症。

4.精神病的概念。

精神病:从法律上来看关于精神病的治疗可以追溯到1843年的英格兰,当时麦克纳顿因患于精神病而未被判以谋杀罪。

四、心理疾病的病原学。

病原学:是指引起或促进心理疾病的医学疾病形成的因素。

1.生物学取向,基于医学传统,现代生物学取向假定心理障碍可以直接归因于生物学因素。生物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常常研究脑的内部结构异常、深化过程以及基因影响。

2.心理学取向,心理学取向关注心理或社会因素在引发心理疾病中的作用。这些方法把个人经历、创伤、冲突和环境因素看作心理障碍的根源。

心理动力学模型:在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行为通常由人们意识不到的那些驱力和愿望所驱动。

行为主义模型: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可观察到的反应,因此心理动力学假定的那些心理动力过程对他们来说没一点用。变态的行为与健康的行为是通过同样的方式即学习和强化获得的。

认知模型:心理病理学的认知观点常被用作行为主义观点的补充。认知观点认为心理障碍的起源并不总是存在于客观的刺激情境、强化和外显的反应中。

社会文化模型:心理病理学的社会文化观点,强调文化在变态行为的诊断和病原学中的作用。

当代心理病理学的研究者越来越多地采用交互论的观点,精神疾病被看做各种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物质滥用障碍、性障碍、饮食障碍。

第二单元焦虑障碍。

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症,惊恐障碍,恐惧症,强迫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广泛性焦虑症。

当一个人在至少六个月以上的时间中感到焦虑或担心,但却不是由于受到特定危险的威胁,临床专家就将其诊断为广泛性焦虑症。

二、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的病人体验到的是一种预料之外的严重的惊恐发作,可能只持续几分钟。

惊恐障碍在诊断时必须作出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惧症。广场恐惧症是一种对在公众场所或者开阔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

三、恐惧症。

恐惧是一种对于客观确认的外部威胁的理性反应,这种情绪能促使人们逃跑或发起自我防御为目的的攻击。

恐惧症病人持续和非理性地害怕某一特点的东西、活动或者情境,这种恐惧相对于实际的威胁来说是夸大的和非理性的。

社交恐惧症是指一个人对进入公众场合预先感到的一种持久的、非理性的恐惧。

特殊恐惧症指的是对几种特殊的东西或情境作出恐惧反应。比如动物型恐惧症。

四、强迫症。一些焦虑障碍的患者无法摆脱特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强迫观念指的是一些思维、意象或冲动,他们反复出现或持续作用,尽管个人要努力抑制这些观念。

强迫行为指的是重复的、目的性的动作,根据特定的原则或仪式化方式对于某种强迫观念进行反应。

五、创伤后应急障碍。

人们经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是一种焦虑障碍,通过痛苦的回忆、做梦、幻想或者持续地重新体验到创伤事件。

六、焦虑障碍的原因。

1.生物学派。预备假设:他提出我们携带着一种进化倾向,会迅速的“不假思索”地对从前害怕过的刺激做出反应。

2.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焦虑障碍的症状源自潜在的精神冲突或恐惧

强迫行为被看作试图移除焦虑的一种努力,这种焦虑由相关但更为恐惧的意愿和冲突造成。

3.行为主义学派。焦虑障碍症状是强化或条件化的结果。

4.认知学派。知觉过程和态度,可能歪曲一个人对自己所面临威胁的认识和估计。

患与焦虑障碍的人,常常把自己的痛苦解释于灾难即将来临的信号。

焦虑敏感性指的是一个人认为身体方面的症状可能会有害处。

那些报告高焦虑敏感型的儿童也更可能报告创伤后应急障碍症状。

高焦虑敏感性会使创造事件的再现更可怕。

患有焦虑障碍的人会更加关注生活中可能维持其焦虑的那些事物。

第三单元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是一种情绪障碍,诸如严重抑郁或抑郁与躁狂相交替。

一、严重抑郁症。每个人都可能曾经经历过丧失亲人或朋友的悲哀,或者因为没有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而沮丧,这种悲伤的情绪只是严重抑郁症患者是体验症状中的一种。

二、双向障碍。

双向障碍:以严重抑郁与躁狂阶段交替出现为特征。躁狂阶段:其行为和情感常常是高涨的和夸张的。

双向障碍病人情绪障碍的持续时间和次数因人而异。

三、心境障碍的原因。

1.生物学派,缓解躁狂和抑郁症状的药物不同,证实了导致双向障碍两个极端症状的不同的脑状态。

2.心理动力学,无意识冲突和童年早期形成的敌意情绪在抑郁的形成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3.行为学派。一个人得到正强化和惩罚所带来的效果。当一个人经历丧失或其他重要的生活变更之时,若得到不充分的正强化而且经历很多惩罚,就会导致抑郁。

4.认知学派,一种理论提出负性认知定势,他规定了个体感知世界的模式,使得人们消极地认为自己对生命中的负性事件负有责任。

第二种理论,解释风格模型,提出抑郁是因为个人抱有一种信念,认为自己没有或只有极少的能力来控制有意义的生活事件。

抑郁的认知三合一:对自己的消息看法,消极积极的当前体验,对于未来消极的看法。

意志的瘫痪。

习得性无助的标志是三种类型的缺陷:动机缺陷:这些狗很慢地主动做出或引发一系列的行为。情绪缺陷:他们显的僵化,无精打采,惊恐和痛苦,以及认知缺陷:他们在新的情境下表现出不良的学习成绩。

一但个体开始经历和重度抑郁症相关的负性情绪,平常的认知加工就使得他们更难摆脱这种心境。

四、抑郁的性别差异。女人经历悲伤时会想到可能的原因以及其感受的含义,相反,男人则试图通过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者投入体育运动来积极地分散自己的抑郁情绪。

关注消极情绪会增加对消极事件思考,最终会增加消极感受的数量和强度。

五、自杀。年轻人的自杀并非不假思索的、一时冲动的行为。

第四单元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指的是一种持久的,不可变的、适应不良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

一、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人际关系紧张且基本稳定。一个重要特征是对遗弃的强烈恐惧。

1.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人格特质的强可遗传性,这些特质障碍同样是可遗传的。

环境因素对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出现同样有重要影响,早期创伤是很可能导致人障碍的发生,基因风险和创伤性事件共同构成了障碍的病因。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持久的缺乏责任感,不遵守法律,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常常与其他病理状态共存。

1.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原因。

遗传因素同样会导致反社会行为。环境因素对于人格障碍形成所起的作用,有可能父母行为引起反社会人格特盾。也有可能孩子引反社会人格特质而表现出的行为,负性的影响了其父母对待他们的行为。

第五单元身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

一、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形式障碍:个体必须经历一定程度的疾病或病痛,有很大的压力并影响到日常功能。

疑病症患者仍然相信自己有身体疾病。

躯体化障碍:个体必须经历四种疼痛症状、两种肠胃症状,一种性症状和一种神经性症状才能达到神经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

疑病症和躯体化障碍都是根据人们对身体症状的抱怨来进行界定。

转换性障碍表现为自主神经或感觉功能的缺失,并且这种缺失无法由神经系统的损坏或其他躯体损伤来解释。

1.躯体形式障碍的原因,个体经历了医学无法充分解释的身体疾病。

二、分离性障碍。

分离性障碍指的是同一性、记忆或意识整合方面出现混乱。

分离性失忆:它是分离性障碍的一种,这种没有器质性障碍,仅仅是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一个人遗忘了自己的某些重要经历。

分离性神游:回忆过去的能力的丧失,通常是由某一家庭或工作事件引起的。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过去叫做多重人格障碍或解离性人格疾患,是一种分离性心理障碍,指两个或多个显著不同的人格存在于一个个体之中。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通俗地称为分裂人格。有时被错误地称为精神分裂。

1.分离性障碍的原因,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认为分离具有重要的生存功能。他们指出,经历了创伤性压力的人有时会通过防御机制来压抑对创伤事件的意识。

第六单元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个体正常功能与质的区别的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这类病人的人格似乎解体,思维和知觉出现歪曲,情感变得迟钝。

在精神分裂症的世界里,思维变得毫无逻辑性,概念之间的联系遥远,没有明显的模式。

幻觉:病人认为其想象出来的感知觉是真实的。

妄想:一个人可能听到有一个声音,一直对他进行现场评述,或者同时听到几个声音在对话。尽管有清楚的相反证据存在,患者却仍然坚持错误的或者非理性的观点。

心理学家将分裂症状,分为阳性范畴和隐性范畴,在精神分裂症的急性期和活跃期,阳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不连贯、紊乱的行为)是突出的。在其他的时间隐性症状(社交退缩和淡漠情绪)变得更明显。

一、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类型。

1.瓦解型:个体表现出不连贯的思维模式和非常怪异和紊乱的行为。

2.紧张型: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的紊乱。

3.偏执型:被害妄想病人觉得他们总是在被侦察、被密谋,他们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夸大妄想:病人相信他们自己是重要的或至高无上的人物。

嫉妒妄想: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病人相信他们的伴侣不忠实。

4.未分化型:此类人表现出不是一种类型特征,他们出现妄想、幻觉、不连贯的言语或者非常紊乱的行为。

5.残留型:被诊断为残留型的病人通常经受了上一次精神分裂症发作的影响,但目前没有诸如幻觉和妄想这类阳性症状。

二、精神分裂症的原因。

1.遗传取向:遗传上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想联系的人比遗传上与精神分裂症没有联系的人更容易患精神分裂症。

2.脑功能。某些脑部异常与疾病进展有关,患个月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灰质急剧减少。

3.环境压力源。素质-压力假说:遗传因素将个体置于风险中,而环境压力去冲击这一潜在的风险,使之表现为精神分裂症。

高清感表达家庭的患者再次复发的可能性是低情感表达家庭患者的两倍。

第七单元儿童心理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首先,这些孩子必须表现出与其发展水平不一致的某种程度的注意缺陷,其次,孩子必须表现出和其他发育水平不一致的多动冲动。

父母教养会影响adhd的发病率。

二、孤独症。

孤独症的孩子,其形成社会联系的能力严重受损。很多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也做出重复性和仪式性的行为。

1.孤独症的原因

和AD HD一样,孤独症也有很大比例的基因成分。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不能发展出理解其他孩子心理状态的能力。孤独症个体缺乏发展这种理解的能力。由于没有心理理论,因此也很难与人建立社会关系。

第八单元精神疾病的污名。

污名:是一种不体面的记号或标签,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它是针对个人的一整套负性态度,会使别人将他或她排斥在正常行列之外。

尽管它们的功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病人仍然没有期望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更友善的对待。寻求帮助一般来说能带来症状减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污名。治疗引起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污名又降低了生活质量。

被拒绝的日期可以引起被拒绝,精神疾病可以成为生活中另一个不幸的自我实现预言。

曾经与精神疾病患者打过交道的人的态度较少受污名所影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8-15呼建荣,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第33期,坚持分享30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