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14日,一位名叫华夏血脉的网友在新浪军事上发表了一篇名叫《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的帖子,点击率当时达到了三十万,汉族民族服饰这一词汇一度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至此,汉族民族服饰这一特殊服饰首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但人们对于汉服的认知依旧模糊。
2003年的某一天,河南郑州的街头一个名叫王乐天的电力工人身着自己缝制的简陋汉服走在最繁华的街头,来往的行人对于这件“奇怪”的衣服嗤之以鼻,在王乐天路过一家商场时,门口的迎宾小姐冲着里边的人大喊“快看呐,日本人,穿着和服的日本人!”走过步行街拐角时,几个小孩子看见他便冲上去围绕他哄笑着对他说“八格牙路”。尽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乐天还是坦然地穿过人群。
自顺治帝下令剃发易服,强迫汉人改穿满服,并且制定了“十从十不从”,汉民族服饰绝迹了三百多年之后,第一次出现在了华夏大地的街头。
大约从2015年开始,随着汉服热度持续升高面临“汉”与“服”的分离问题。2015年以前,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遇到穿着汉服的青年男女一声“同袍”,往往能够得到肯定的回应。但是,不过几年时间,如果今天你一见到汉服男女就唤“同袍”往往直接被无视或者收获白眼。穿汉服的不再是同袍已经成为汉服运动复兴者面对的常态。
对于坚持了多年的汉服复兴者,我们越来越焦 虑造成这一困扰的本质原因是汉服复兴与推广固然已经达到了某一高度,但也伴随着汉服复兴运动凝聚作用力的迅速消退而感到不安,更甚者担心汉服运动的主导权已经被社会资本或公权力夺走,担心汉服运动的初心不再,最终会走向全面异化或者偃旗息鼓。
随着汉服的主要购买人群的年轻化,二次元一代逐渐成人,00后在更加具有独立人格的同时,也更具有消解的倾向,即便照搬溪山先生的理论,也收获不到以前的效果。与此同时,cos圈,饭圈文化也大量渗透到汉服人群中来,近年来的“lo装,jk制服和汉服破产三姐妹”“汉服与仙服分家”,秀衣党考据党之争,贫富党派之争,大搞特搞攀比文化,等等思潮也说明的情况严峻性;纠缠细枝末节,正事无人关心。从汉服运动老一代同袍的角度看,现实的事实情况是,李代桃僵,被边缘化,壮志难酬。
目前,兴汉理论人才青黄不接,有人依据史实,称复兴汉服理应穿复原汉服,否则也只是貌合神离而已。持有此观点的汉服复兴者只占少部分。依照目前汉服市场与近几年的资料所看,更多的人更倾向于个人喜好,我喜欢汉服的模样、我喜欢穿上汉服的感觉、我爱汉服的华丽、而一部分人希望汉服融入生活中,比如明制马面裙,搭配现代上衣服饰,并且毫无违和感,再比如短袄搭配百褶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无可厚非,以上哪一种派别,都为汉服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功劳。
综上所诉,我们不得不提到汉服性质组织这一载体,有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多家,到了2019年时已经达到了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六,而这个速度如今还在不断增长。短短两年时间,汉服发展如雨后春笋般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速增长。
个性化消费+文化消费。
目前汉服市场的两种常见消费方式,说得通俗些,喜爱汉服的群体大多为女性,而一部分女性喜爱仙气飘飘与优雅婉转的汉服,列如齐胸。一部分则喜爱朴实大方的汉服,列如长袄马面裙。
目前汉服圈内鄙视链愈发严重,考据党看不起秀衣党,穿明制的看不起仙女风,几千的看不起几百的,便宜的瞧不上穿山的。汉服复兴最重要的是让更多人了解汉服,自己觉得是弘扬传统文化,却是固步自封,无形将汉服的壁垒高筑,让更多想了解汉服的人望而却步。
而大致相同的现象在汉服性质组织内也是常见状态,据个人亲身经历得知,一个地方多个社团,发展稳定的列如北京,三大团体早已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文化底蕴,而在发展较为缓慢地区,各个社团间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具有两面性,分为良性竞争与恶性竞争,良性竞争所带来的是社团间互相进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各社团内部的团结,互相弥补不足。而恶性竞争可能导致地方形成党派之争,同袍间形成亲谁党,从而使得地方汉服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就列如某城,同时存在两个社团,但各自社团并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团文化,而社团间也几乎没有合作可言,既没有龙头老大,也不能兼并相容。
而抛开地方来讲全国,汉服性质组织虽然各有特色但并没有形成统一易帜,派别仍旧存在,而活动性质各有千秋。
如果说“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话,那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任何领域。无论任何领域,都不可以没有龙头老大。目前汉服复兴运动依旧在不断地尝试阶段,无论任何情况,都需要稳重,当然稳的前提下必须求进,社团与同袍之间存在着唇亡齿寒的关系。社团的口碑也是稳步发展的关键。
我们再次提到汉服运动的本质是什么,汉服复兴的主题是什么时,我认为这一问题才是每一个汉服爱好者该熟知的核心,汉服复兴的本质是要重新找回我们丢失的一些文明产物,衣冠礼仪,传承了几千年,最后却断代了数个世纪,如今我们重新拾起丢失的文明,其初衷是为了让每一个人都承认汉服并且接受。任何事物从无到有都有一个过程,列如商鞅变法,几十年如一日,再比如洋务运动。熟知汉服衣冠在历史长河中已然消失了数个世纪,再想找回来并且让人们再次承认,并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进程中需要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
我们可以参照西方文艺复兴,汉服复兴对比文艺复兴不同的是,前者是重新找回思考能力,而后者则是复兴传统文化,重新传承历史上的精华,再次找到数千年来汉民族文化的载体。但不可否认西方文艺复兴成功了,代价令人惋惜,任何运动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据我本人所了解到的几次汉服官方发展都未能活得预期效果,而是转由民间,以星火之势缓慢发展,虽然获得了可观的成果,如今这一庞大的群体对于目前发展态势存在着诸多隐患,目前汉服购买市场基本由90后00后这一代支撑,受众群体越来越年轻化,这固然是好事,汉服复兴群体年轻化,但由于00后这一特殊群体,中间包括许多未成年,在参与汉服复兴运动时极易被带出弯路,缺少判断能力是根本原因,因此在复兴运动中一定要确保这一团体的安全,如今任何舆论都回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在复兴路上切不可踩别人上位,从现实中发现,仍有一部分人喜欢抨击满族,抨击清朝,把清朝辱为弱清,把懦满,而此言论极不利于民族团结,如今新中国提倡五十六歌民族是一家人,所以此类情况必须杜绝,相互兼容才能维系长远发展。
如今大多数人仍旧没法接受汉服,面对愈演愈烈的汉服复兴人们的质疑声络绎不绝,这个质疑声的大小也由区域等级划分存在级别差异,一线城市的人们对于汉服的包容性强,而往二线,三线城市依此类推,质疑声普遍提高。现在那些见到我们穿汉服会一脸崇拜的小朋友们,她们会是下一代喜欢汉服的人,我们这一代人把质疑声都承受了一遍,等他们长大了就能堂堂正正的穿汉服,因为我们这一代老了以后,经历过汉服复兴后更能坦然的接受并支持下一代穿汉服。
当说到包容性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提到汉服发展所需的最重要因素,就目前汉服圈内所存在的偏见来说,汉服形制一直是个广泛提起的热议话题,形制正确之争一直饱受诟病,如秀衣党,影楼风,作为汉服复兴来说这两类必须慢慢规避,但是秀衣党与影楼风间接地推动了汉服复兴的脚步,有前两者的出现人们才慢慢地关注到了汉服这一民族服饰,所以秀衣党与影楼风不应过分指责,能加以改善则加以改善,兼并或者引导其走向正确道路。
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汉服同袍的数量自2014年的32万人至2019年预计超过380万人,而这个人数仍旧在不断增长。可以推断出,汉服复兴即将达到高潮,复兴态势呈星火燎原之势。相信这一庞大群体里的人们有一部分也是从影楼风秀衣党转变而来的。
当我提到对秀衣党与影楼风的包容性的同时,一部分汉服同袍当然会嗤之以鼻,人们心中的偏见难以消除,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执,有争执便有偏见,其实这类话题特点都能让外界对汉服复兴提高关注度。
历史一直向前推进,但有些东西却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消失,最终无迹可寻,而作为汉服复兴者的我们只能尽力去保留一些东西,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他们在对于传统文化传承这方面不得不承认确实做得比较好,而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传播影响了整个亚洲几千年的中国,作为日韩两国的老师,我们一部分灿烂文明却在现代化进程中被遗失,于民族,于世界都是遗憾,中国迟早会复兴到昔日的高度,就中国如今的影响力来说,复兴之路即将迈入最后进程,而作为历来正统服饰的汉服,复兴是历史进程的必然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