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他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他用兵如神,斗得过曹操、哄得了孙权、耍得过周瑜;借得了东风、摆得了八卦阵、唱得了空城计……没有他料不到的事情,每一次打仗,都像是开了挂一样,似乎从来就不会输过。
但这只是三国演义里面为了一个形象而塑造的一个人物,历史上诸葛亮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用了一些文学上的技巧——在写刘备的时候,他专写刘备打败仗、说刘备不是打仗的料;在遇到诸葛亮之后,他专写刘备如何“打胜仗”。似乎所有的胜利都是诸葛亮的功劳。
实际上,刘备亲自指挥了好几场战斗,跟诸葛亮没有半毛钱关系。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通广大”,把本属于刘备和其他人的智慧,张冠李戴地安插在诸葛亮身上。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被夸大小角色呢?
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在诸葛亮出山之前,刘备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正是因为有了诸葛亮,他才最终安定下来,打下了自己的半壁江山。
只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像《三国演义》里面描述的那么“神”,而是采用了非常理智的“蓝海战略”。
诸葛亮年少时就展现出了自己的眼界和格局。
诸葛亮有三位朋友,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看出这位三位同学的志愿和能力,说他们将来可以做大官——后来果然有一个朋友做到太守,另一个人也做到了中郎将,还有一个做了镇东将军。
这三位同学就问诸葛亮:你的志愿是什么呢?
诸葛亮不肯回答。
但是,大家心里非常清楚:诸葛亮的理想是复兴汉室、救国安邦。只是这个想法有点儿不切实际——如今的天下,早已进入军阀混战时期,诸侯们割据一方、征伐不断。汉朝的中兴,几乎已经没有希望了。
《三国演义》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特地屈尊降贵、三顾茅庐——前两次吃了闭门羹,第三次终于见到本尊了。
也有人认为,刘备在当时已经威震天下,而诸葛亮不过是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肯定是诸葛亮自己去找刘备毛遂自荐的。不过,这应该是无端猜测。因为诸葛亮在给刘禅的信中,也提到过“三顾茅庐”这回事。
刘备“三顾茅庐”是真,但并不代表他就“屈尊降贵”了——毕竟,诸葛亮是荆州上流社会的顶尖人物,不是说见就能见到的。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士族社会早期。
所谓“士族”,就是一种按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这种制度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谢家、王家这样的大家族。我们熟悉的书法家王羲之,就是王家的公子。
简单来说:士族社会是一个非常看重门第的时代。放眼整个荆州城,最有实力的大家族当属蔡讽的“蔡氏家族”——蔡讽的姐姐嫁给了太尉张温,大女儿嫁给了黄承彦(就是诸葛亮的岳父),小女儿嫁给了荆州刺史刘表、并生下了儿子刘琮。
可以说,诸葛亮靠着跟刘表家族的关系,能够长期出入于荆州的上流社会。这在刘备眼中,自然是一层非常重要的人脉关系——要想在西南地区立足,首先就得拉拢荆州、益州的家族势力;而要想进入荆州“上流社会”的朋友圈,第一步自然是找到这层关系。
当时的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刘备拜访了诸葛亮三次,三次都见到了面、并且聊了很久。第一次聊得很投机,于是第二次又来聊。
两个人都怀揣着“复兴汉室”的梦想,所以,他们很可能聊了不止三次。
诸葛亮的政治主张,非常值得借鉴。他并不仅仅是预料到未来“三分天下”的局势,而是在这个基础上,为刘备提出了著名的“蓝海战略”。
诸葛亮跟刘备说:自从董卓之乱以来,豪杰并起,割据一方,其中最厉害的是曹操。虽然袁绍兵多粮足、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但却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以弱胜强、翻了盘。如今,曹操拥有100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中国北方大片土地。
所以,诸葛亮劝刘备:中原的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曹操集团已经垄断了几乎所有的资源,在这样的市场中竞争、搏杀,只能打价格战了,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咱们一没资源、二没背景,千万不要跟曹操起正面冲突!
然后诸葛亮又提到了占据江东(浙江、安徽、福建一带)的孙权:从孙权的父亲孙坚开始,到哥哥孙策、再到孙权,已经是江东的第三届领导人。他们势力庞大、派系众多,如果掺合进去,只会导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最后得不偿失。
那么,天下都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刘备应该打谁的主意呢?
该打刘表的主意。
刘表占据的荆州,是一块让天下诸侯都凯觎的肥肉。这里往北可以抵抗曹操、往东可以抵抗孙权,往西又能通往四川的大部分土地,是当时中原大地的“枢纽站”。而刘表作为一个文化人,并不擅长开疆拓土;他占据了荆州这样一个大好地方,却毫无建树、只想苟安。
就像在房价高涨的今天,刘表买下了商圈黄金地段的一整栋写字楼,却关门闭户、不去经营。
很有一种“占着茅坑不拉屎”的态度。
诸葛亮认为:曹操和孙权两大势力,让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变成了一片竞争激烈的“红海”。
蛋糕被分得差不多了,没有给后进者留下余地;那么,我们就往西南地区的二线城市发展吧!重新定位自己的目标,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发展路径,从而跳出红海,开辟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空间。
诸葛亮给刘备的具体建议是:先找个机会,把荆州这栋写字楼抢过来,以此站稳脚跟;再图谋往西边发展、占据益州——也就是今天的四川、云南和贵州等地。
这样,刘备就有了自己的地盘。然后一面向东联合孙权、一面向北抵抗曹操,韬光养晦、发展经济。一旦天下有变,就派一位将军,从荆州往中原方向进军;刘备自己则从汉中一带进攻,两路夹击、会师许昌。
这样一来,汉朝的复兴,指日可待。
想法是好的,要执行起来就困难了——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就率领大军南下、准备讨伐刘表。
没想到,仗还没开始打,刘表就吓得老病复发,一个多月后就死掉了。临死之前,刘表不顾别人的反对,抛弃了大儿子刘琦,把荆州的产业留给了二儿子:刘琮。
刘琮继承了父亲的软弱基因。曹操的兵队还没到荆州边境,刘琮就迫不及待地把荆州拱手相让——我投降,求别打脸!
这个时候,一个机会摆在刘备面前:趁刘表尸骨未寒,联合刘表的大儿子刘琦、发动兵变,软禁刘琮、夺取荆州!
但刘备没有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刘备“心太软”,虽然刘表待自己不是很好,但至少也尽到了礼节;如今,刘表刚刚过世,他刘备就乘人之危、喧宾夺主,岂不成了不忠不孝之人?
另一方面,刘备也是出于不自信——他觉得,即使自己夺得了荆州,也未必有能力抵抗曹操。所以,这边刘琮刚刚投降曹操、那边刘备就开始收拾细软、准备跑路了。
这时,刘备身边有一大群老百姓、心甘情愿地跟他一起跑路。
诸葛亮出山的时候,就是面临这样一个烂摊子。
等待他们的,还有一次严酷的考验——曹操几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在一个叫做赤壁的地方。接下来,他们就将顺着长江南下、吞并孙权的地盘、统一全中国。
诸葛亮自告奋勇,准备动身去江东联合孙权,以便实现自己的“蓝海战略”。
但他们不知道,此刻的孙权,却在认真考虑投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