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1

                                                                     浅谈药膳学

中医学研究人本身的状态,以及人在自然环境中生存的状态,当这些状态出现异常变化时,即称为中医学的“病症”。通过采取相应的药物、食物以不同的手段给予调整,使其恢复正常,也就是人体阴阳恢复平衡的过程。药膳就是在恢复阴阳平衡时,运用药物与食物两者协同作用的一种方法。

(一)精气学说

该理论把人体气的生成来源,分成三个方面:藏于肾的来源于父母的精气,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肺脾肾三脏的相互运化关系,尤以脾胃的收纳与运化功能最为重要,所以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最后是天地之气,天指自然界之大气,地指的水谷精气,即饮食所供应的,天地之气不断供应人体。

三者之间,物质与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物质与功能之间时刻表保持动态的平衡状态,并以此来维持生命活动。

(二)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食疗的根本原则也是运用食物来调整机体阴阳,使受到干扰或破坏的阴阳两房恢复其平衡状态。

就像《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原则。并为此列出了一系列治则,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意思是:寒病用热性的食物治疗;热性用寒性的;病轻微的,用逆治。病重而复杂的,应顺从假寒假热,用从治的办法;凡有坚癖症块的,当推荡消块;外来的客邪用祛除;劳伤成病的,必须温养;情绪郁结的,适宜舒散;积滞留聚的,予以攻泻;干燥要湿润,拘急要缓和;有耗散时收敛;有亏损不足时,要补养;因安逸而致病的,要多活动;受惊而起的,要使其安定等等。

(三)辩证论治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证,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由于辩证论治能辩证的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即可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种证,因为才有“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处理方法。

以感冒为例: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或咳嗽,痰多稀薄,舌苔薄白。治则:辛温解表,祛风散寒。可选用生姜红糖茶、葱白粥、生姜粥、紫苏粥、姜糖苏叶饮、葱吃黄酒汤等治疗。风热感冒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口微干渴,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苔薄黄。治则:辛凉解表,疏风散热。可选用菊花茶、桑菊豆豉饮、薄荷芦根饮、白菜绿豆饮、荷叶粥、银花饮等。这是“同病异治”的例子。

又如肾阴不足、肝阳上亢的高血压,久劳阴虚的肺结核,肾阴不足、虚热内生的慢性尿路感染,由于均有头晕、耳鸣、腰酸、低热、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心悸、舌红、少苔等症状,同样可以用雪羹汤、冰糖清炖银耳、梨浆粥等来治疗,这是“异病同治”的例子。

中医食疗治病主要的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四)脏器互补

唐代孙思邈,他发现动物内脏和人类的内脏无论是组织、形态还是功能都十分相似。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食疗经验,提出了“以脏治脏”和“以脏补脏的”的观点,奠定了脏器疗法的理论基础。在当时,他就应用羊骨粥治疗肾脏虚冷,猪肾汤治疗产后虚羸,羊肝治疗雀盲,鹿肾治疗阳痿,羊靥治疗粗脖子病。均为世界医学史上先例。

宋代后,《太平圣惠方》介绍,治消渴病用羊肺羹;治久咳用鹿髓煎;治下痢脓血用灸肝散;治赤白下痢用羊脂粥。《圣济总录》中用猪胰酒治咳嗽上气;鹿肉臛方治产妇乳汁不下;羊脊羹治下元虚冷;牛齿散治诸恶疮口不愈。还有元代《饮膳正要》,明代李时珍,清代《随息居饮食谱》,均有诸多类似食疗方。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首先使用了“脏器疗法”一词。

现代医学对脏器疗法作了大量研究,证明脏药有以下的作用:

首先是营养作用。古代医家曾用动物脑治疗风眩头晕、偏正头痛等,现代医学证实,动物脑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和蛋白质,如狗脑中就含有谷氨酸、精氨酸、门冬氨酸及y-氨基丁酸以及蛋白质和肽,四种氨基酸均参与神经介质的活动,特别是y-氨基丁酸对中枢神经有强烈的直接抑制作用。又如猪脑中的赖氨酸,能提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有助于药物进入脑补。由于肝内有丰富的维生素A,所有可用于治夜盲症。

其次是激素、酶等的作用。如胎盘含促性腺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及多种酶,故对促进乳腺、女性生殖器、卵巢的发育、对子宫发育不全、功能性无月经、子宫萎缩、子宫肌炎、子宫出血、乳汁不足、产后垂体技能减退、贫血等均有治疗作用。宋代所创的催生丹,是以鲜兔脑为主要原料,经分析证明。它含有脑垂体后叶催产素。

三是某些脏药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如胆汁与小米配制成的黑虎丹,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五)四气五味学说

四气,即指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又称四性。凡属寒、凉性质的食物,能起到清热、泻火甚至解毒的作用。热、温性的食物,能起到温中、补虚、除寒的作用。凡属性质比较平和,寒凉、温热不甚明显的食物,则另列为平性食物,一般具有健脾、开胃、强肾、补益身体等作用。

除注意食物的四气外,还有食物的五味,指的就是酸、苦、甘、辛、咸。

辛味:能宣、能散、能行气血、能润,对于表证及气血的阻滞等病症,均可选择。如葱、姜、大蒜、萝卜等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皆取辛味发宣之效。又如,白胡椒、绿豆等,治疗心腹冷痛;花椒、生姜合大枣,以疗因寒凝气滞所致痛经等,取辛散、行气、通血脉的作用。

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多用来滋补强壮以治疗人身五脏、气、血、阴、阳等的虚证,同时也用来缓和拘急疼痛。如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起温性,求其补气、温阳、散寒的功效。

酸味:主要有收敛、固涩作用。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均可配合酸味食物,作为辅助。另外,“甘酸化阴”,酸味与甘味结合可起滋阴润燥的作用。如乌梅酸涩,能涩肠止泻、安蛔止痛,合白糖后增强甘酸化阴、生津止渴的功效,又成为清热解暑佳品。如遇胆囊疾病急性发作,右上腹疼痛、肠道蛔虫时,可饮服浓酸梅汤,缓解疼痛。

苦味:能清泄、燥湿、降逆,多用来治疗热证、湿症、气逆等。如苦瓜味苦性寒,可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又如茶叶,性味也是苦甘而凉,具有清泄的作用。

咸味:能软坚、散结、润下,多用来治疗热结、痰核、二便不利等。具有咸味的食物,多为海产及一些肉类。如鸽肉性味甘咸补肝肾、益精血。海参甘咸性温用于补肾、养血润燥。海带、紫菜咸寒,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等。

最后,还有淡味,主要是能渗湿利水。具有平性味淡的食物很多,如白扁豆、冬瓜、花生、豌豆、白菜、芹菜、藕、鸡蛋、青鱼等。白扁豆同淮山药、白糖或红糖同食,有健脾利湿功效,可治妇女白带过多。冬瓜与鲤鱼、葱白一起食用,对利尿消肿的效果也很显著。

对食物来说,五味与五脏联系也有一定规律性。“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对“五味各归所喜”大多是指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如果出现病理变化,还应该了解其补泄原则。

最后,食物与药物一样,它的气味厚薄,和它的升、降、浮、沉的作用也是密切相关。一般说:凡属辛、甘味,其性能温热的阳性食物,大多能升,能浮,即有升阳、益气、发表、散寒的作用;凡属酸、苦、咸等性寒凉的阴性食物,大多能沉、能降,即有滋阴、潜阳、清热、降逆、收敛、渗湿、泻下的作用。年长者阴虚,多虚在精血不足,以肝肾为主,应多食用龟肉、鳖肉、蛤蜊等厚味的血肉之物。小儿多虚在肺胃,只需轻微滋阴,多用牛乳、蜂乳、豆浆、蜂蜜、白木耳等。

由上可见,四气、五味、归经等理论,是中医食疗的重要依据。中医认识食物的营养作用,绝非专指珍奇美味,也不只是讲“营养素”一个方面,而是根据病证、病位、病性、年龄、素体强弱,以天时、地理诸多因素,结合食物性味、归经的理论来选食,使其有目的地起到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等作用。这种特点,在西医饮食治疗中是没有的。

古老的中医营养学食疗学,是在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有其实用性,若能逐步阐明其科学道理,并指导和运用于实践,必将产生新的飞跃。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