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阶梯42. 高考季话职场,当高学历不等于高薪时……

同学的外甥女今年高考,这几天刚刚出成绩,超过一本线27分,刚刚松了一口气又进入紧张的填报志愿阶段。

看着电脑给出的分析数据,同学和她的姐姐(孩子家长)拉了个小群,找了几个熟悉的人一起出谋划策,到底怎么样报志愿?

大家都根据自己的想法给出建议,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家长有点犯难了,这个分数多多少少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从大数据的测算来看,想要被理想中的学校和专业录取有点难。

高考志愿这件事从家长们的角度都是希望报一个未来好就业的专业。然而,却很少有人仔细琢磨什么是“好的就业”?

在追逐当前就业热门时,少有人关注报考创业时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能维持多久?当毕业季,学历不再与薪酬高低相匹配时,家长们也许又向孩子提出另一个建议:“考研吧”……

问题的本质在于:

本科毕业解决不了的就业问题并不会因为考研而自动消失,可能到了研究生毕业阶段依然存在,甚至会情况更糟……

日本职业咨询顾问、前麦肯锡日本分公司首位专职人力资源部部部长伊贺泰代曾经对比过东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系学生的差异:

日本顶尖学府东京大学法律系和经济系的学生在未来从事什么样工作的想法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大多数法学系学生毕业以后,希望成为政府官员或者报考研究生,最终进入司法界。要想实现这样的就业目标,律师执照是必备的敲门砖。因此,一旦他们确立了这样的方向,就必须埋头苦读,这样就无暇关心外面的世界都发生了什么。

甚至,有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就立志将来要成为公务员、律师或法官,他们一进大学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准备考试,完全不闻窗外事。

同为东大,经济系学生却处于截然不同的状态,他们对大多数具有法律背景的官僚体系抱有怀疑的态度,同时也开始质疑一些大型的金融机构或制造业企业所累积的资历究竟能在市场上有多少价值?

经济系学生眼光向外,喜欢去全球化的外资企业或者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公司实习,在这些企业里面他们会看到真正的社会现实,随之心态会从学生向能够自我谋生的社会人转变。

他们会观察:

企业的商业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是怎样运营的?

优秀的人才和平庸的人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日常工作中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

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和供应商是怎样与企业发生关系的?

行业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全球化进程对本地企业带来了哪些改变?

在这样的观察中,他们看到了商业社会是怎样运转的,也更加清楚地明白自己究竟欠缺什么,需要在哪些方面形成突破?

这些经济系学生在实习期间了解到这些问题弥足珍贵。尤其,是当他们接触到那些活跃在日本的外籍主管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日本顶尖大学里学习的自己与企业的要求竟然有如此大的差别。

这样的危机意识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差异,努力学习和改变,正是因为他们这种好学的态度,也受到职场的前辈们的照顾和提携,让他们得以用积极乐观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不足,而非遇到一点问题自怨自艾,垂头丧气。

很显然在大学录取时,东大法律系的学生平均分数会略高于经济系的,但当这些学生毕业求职时,从外资企业和新兴企业的招聘主管角度来看,他们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系的学生。


也许,我们真正应该认真思考一下:

“高学历”与“有用”之间是否匹配?

“高学历”与“高价值”之间有多长的路要走?

职场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可言,

商品经济的本质是价值的交换,人力资本亦如此,

只有不断地自我增值,让自己比这大多数人跑得快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的阶梯42. 高考季话职场,当高学历不等于高薪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