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s null;
可以在 num 上设置默认值 0,确保表中 num 列没有 null 值,然后这样查询: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0;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or num=20;
可以这样查询: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0;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in(1,2,3);
对于连续的数值,能用 between 就不要用 in 了: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c%';
若要提高效率,可以考虑全文检索。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num ;
可以改为强制查询使用索引: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ith(index(索引名)) where num=@num ;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2=100;
可以这样查询: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um=100*2;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substring(name,1,3)='abc';#name 以 abc 开头的 id
应改为:
Sql 代码 : select id from t where name like 'abc%';
Sql 代码 : select col1,col2 into #t from t where 1=0;
这类代码不会返回任何结果集,但是会消耗系统资源的,应改成这样:
Sql 代码 : create table #t(…);
Sql 代码 :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用下面的语句替换:
Sql 代码 : select num from a where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num=a.num);
如一表中有字段 ***,male、female 几乎各一半,那么即使在 *** 上建了索引也对查询效率起不了作用。
索引固然可以提高相应的 select 的效率,但同时也降低了 insert 及 update 的效率,因为 insert 或 update 时有可能会重建索引,所以怎样建索引需要慎重考虑,视具体情况而定。一个表的索引数最好不要超过 6 个,若太多则应考虑一些不常使用到的列上建的索引是否有必要。
因为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的顺序就是表记录的物理存储顺序,一旦该列值改变将导致整个表记录的顺序的调整,会耗费相当大的资源。若应用系统需要频繁更新 clustered 索引数据列,那么需要考虑是否应将该索引建为 clustered 索引。
若只含数值信息的字段尽量不要设计为字符型,这会降低查询和连接的性能,并会增加存储开销。这是因为引擎在处理查询和连接时会逐个比较字符串中每一个字符,而对于数字型而言 只需要比较一次就够了。
因为首先变长字段存储空间小, 可以节省存储空间, 其次对于查询来说,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字段内搜索效率显然要高些。
例如,当需要重复引用大型表或常用 表中的某个数据集时。但是,对于一次性事件, 最好使用导出表。
如果数据量不大,为了缓和系统表的资源,应先 create table,然后 insert.
对小型数据集使用 FAST_FORWARD 游标通常要优于其他逐行处理方法,尤其是在必须引用几个表才能获得所需的数据时。
在结果集中包括“合计”的例程通常要比使用游标执行的速度快。如果开发时间允许,基于游标的方法和基于集的方法都可以尝试一下,看哪一种方法的效果更好。
无需在执行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每个语句后向客户端发送 DONE_IN_PROC 消息。
分析表的语法:ANALYZE [LOCAL | NO_WRITE_TO_BINLOG] TABLE tb1_name[, tbl_name]…
以上语句用于分析和存储表的关键字分布,分析的结果将可以使得系统得到准确的统计信息,使得SQL能够生成正确的执行计划。
如果用户感觉实际执行计划并不是预期的执行计划,执行一次分析表可能会解决问题。在分析期间,使用一个读取锁定对表进行锁定。这对于MyISAM,DBD和InnoDB表有作用。
例如分析一个数据表:analyze table table_name
检查表的语法:CHECK TABLE tb1_name[,tbl_name]…[option]…option = {QUICK | FAST | MEDIUM | EXTENDED | CHANGED}
检查表的作用是检查一个或多个表是否有错误,CHECK TABLE 对MyISAM 和 InnoDB表有作用,对于MyISAM表,关键字统计数据被更新
CHECK TABLE 也可以检查视图是否有错误,比如在视图定义中被引用的表不存在。
优化表的语法:OPTIMIZE [LOCAL | NO_WRITE_TO_BINLOG] TABLE tb1_name [,tbl_name]…
如果删除了表的一大部分,或者如果已经对含有可变长度行的表(含有 VARCHAR、BLOB或TEXT列的表)进行更多更改,则应使用OPTIMIZE TABLE命令来进行表优化。
这个命令可以将表中的空间碎片进行合并,并且可以消除由于删除或者更新造成的空间浪费,但OPTIMIZE TABLE 命令只对MyISAM、 BDB 和InnoDB表起作用。
例如: optimize table table_name
注意: analyze、check、optimize执行期间将对表进行锁定,因此一定注意要在MySQL数据库不繁忙的时候执行相关的操作。
补充:
删除数据就会导致页(page)中出现空白空间,大量随机的DELETE操作,必然会在数据文件中造成不连续的空白空间。而当插入数据时,这些空白空间则会被利用起来.于是造成了数据的存储位置不连续。物理存储顺序与逻辑上的排序顺序不同,这种就是数据碎片。
清理磁盘碎片可以释放表空间,提升I/O性能
data_free 标识磁盘碎片占有量
# 查询单个碎片
show table status like 'vc_exac'
# 查询information_schema.TABLES获取表的碎片化信息。
SELECT
concat(TABLE_SCHEMA,'.',TABLE_NAME) AS database_name,
concat(TRUNCATE(SUM(DATA_LENGTH+DATA_FREE+INDEX_LENGTH)/1024/1024,2),' MB') AS total_size,
concat(TRUNCATE(SUM(DATA_LENGTH)/1024/1024,2),' MB') AS data_size,
concat(TRUNCATE(SUM(DATA_FREE)/1024/1024,2),' MB') AS data_free,
concat(TRUNCATE(SUM(INDEX_LENGTH)/1024/1024,2),'MB') AS index_size,
ENGINE
FROM information_schema.tables
WHERE table_schema NOT IN ('information_schema','mysql')
AND data_free > 0
GROUP BY
TABLE_NAME,
TABLE_SCHEMA,
ENGINE
ORDER BY
data_free DESC;
清理前注释事项
在MySQL中,可以使用OPTIMIZE TABLE、ALTER TABLE TABLE_NAME ENGINE = INNODB这两种方法降低碎片,关于这两者的简单介绍如下:
(1)optimize table table_name
对于MyISAM, PTIMIZE TABLE 的工作原理如下:
# engine是innodb会有如下提示:
OPTIMIZE TABLE vc_exac
gvid_test.vc_exac optimize note Table does not support optimize, doing recreate + analyze instead
gvid_test.vc_exac optimize status OK
(2)alter table table_name engine= innodb;
其实是一个NULL操作,表面上看什么也不做,实际上重新整理碎片了,当执行优化操作时,实际执行的是一个空的 ALTER 命令,但是这个命令也会起到优化的作用,它会重建整个表,删掉未使用的空白空间.
ALTER TABLE vc_exac ENGINE = Innodb;
参考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