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贬黜不误吃!苏东坡“吃"出境界

近期,宅在家中的人们都开启了“大厨模式”,各种自制吃食纷纷登上餐桌。说到吃,像“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饼”……这些为人熟知的美食,都与大文豪苏轼(东坡先生)有莫大的关系。仕途虽然不顺,却丝毫没有影响这位大文豪的好胃口,在“吃”中,苏轼寻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用现在的话说,苏轼就是星级大厨➕顶级美食家。难怪东坡先生给自己起了一个外号——“饕翁”。

苏东坡  图片源自网络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吃货”苏东坡逸闻

河豚  图片源自网络

「苏东坡吃河豚:“死了也值!”」

常州一带产河豚,常州人更会吃河豚。有一个姓孔的秀才,家里的河豚烧得好,不光肉质滑腻鲜嫩,还有一股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味儿,无论谁吃过一回,那就一辈子也忘不了。可是秀才地位低微,即使河豚烧得好,那些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也不肯买他的账。

于是,孔秀才想了个法儿,请苏东坡来吃河豚。如果苏东坡能称赞几句,自己不就压倒了那些大户吗?这一天,孔秀才办了满满一桌河豚酒席,蒸的,烩的,炒的,煨的都有。苏东坡一见这么多鲜美的河豚,肚里的馋虫早钩上来了,连一句话也顾不得说,拿起筷子就吃。孔秀才坐在一旁作陪斟酒,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观看。他们见苏东坡吃得这样馋,不由得一个个眉开眼笑,认定苏东坡今天无论如何也会称赞几句。可是一直等到一桌河豚肉快吃光了,也没听苏东坡吭个声儿。

孔秀才再也沉不住气,眼巴巴地看着苏东坡,说:“苏学士。”

苏东坡抬起头,没头没脑地问孔秀才:“听说河豚能毒死人吧?”

“是……这……”孔秀才不知该怎么回答。

苏东坡“啪”地一声,将筷子放在桌子上,大声说:“今天死了也值得呵!”

孔秀才和家人先是一愣,马上回过味来,高兴得几乎发了狂。第二天,孔秀才逢人便讲:“苏学士说啦,吃我家的河豚死了也值得!”

从此,孔秀才家的河豚便在常州城里出了名。


东坡肉图片源自网络

「从“回赠肉”到“东坡肉”」

相传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卒之,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他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菜。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

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时的“东坡肉”。宋哲宗元祐四年,一月三日,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


东坡肘子 图片源自网络

「“东坡肘子”的传说」

苏东坡曾到过江西永修一带,并为当地一个农夫的孩子治好了疾病。农夫为表感谢,特地留他吃饭。

席间,苏东坡吟了一句诗:“禾草珍珠透心香”。

正在灶间做饭的农夫听了,以为这是苏东坡在教他怎样去煮肉——“和草整煮透心香”,于是赶紧将猪肉和系肉的稻草一起放进锅里去煮,后世称为东坡肘子。


「“东坡玉糁”中的父子情」

公元1097年,已被贬到广东惠州的苏东坡,再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当局对苏东坡不好,使苏东坡在海南的生活过得很苦。当时大米缺,生活很是艰苦。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道出了当时的生活状态,“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那时,海南种稻很少,当地人以香为业。大米几乎都是从外地运来。因为台风等种种原因,运米大船常常断航。当地居民只能以山薯(即山药)充饥。

三儿子苏过见年迈的父亲身体不好,就想办法给他弄好吃的。苏过将山薯弄碎后,再给父亲搞羹。苏东坡吃得很美,即兴作诗一首,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就物质生活来说,苏东坡父子在儋州过着“苦行僧”的生活。其实,清水淡煮的“玉糁羹”,只是一种原味原汁的食品,在饥饿之时,最美的应是肉类的荤菜,而不是什么蔬类的素菜。但苏东坡是个“超然自得”之人,在苦中找乐,简简单单的一碗“玉糁羹”,也让他诗情大发,写出了美丽的诗篇。


「“东坡腿”见证患难之谊」

宋绍圣元年,苏轼被贬谪惠州,在惠州客居期间与当时任循州太守的周彦质结为莫逆之交。苏东坡遭到贬黜,不受权贵重视,薪俸常被拖欠,生活艰辛,经常得到周彦质的接济。

一次周彦质因公干赴穗路经惠州时顺便给苏东坡馈送油、米、药材、土特产等物。为感谢周的盛意,苏东坡亲自下厨烹调,盛情款待,桌上有一道用“猪腿”制作的菜深为周彦质赞赏,即席请教苏东坡传授烹调方法。周太守返回任所,念念不忘这道菜,立即叫厨子如法制作。从此,用“猪腿”制作的这道菜便被称为“东坡腿”。


东坡饼 图片源自网络

「“东坡饼”的由来」

宋神宗元丰年间,苏轼被贬黄州。一天,西山的灵泉寺和尚们为款待这位峨嵋名士,特地制作了一种油炸饼,请他吃。苏轼见此饼呈淡黄色,且玲珑剔透,简直如象牙雕成似的。观赏良久,然后才放进嘴里。香甜酥脆,口味极佳。

苏东坡连忙问和尚为何这般好吃?

和尚答日:因寺内有四眼泉,泉水极佳,此饼是汲了四泉之水调制而成,所以好吃。

东坡听罢,连连叫绝,并要和尚取来文房四宝,当场对饼挥毫,画了一饼,并写上“东坡居士”四字。画饼与真饼一模一样。从此,这饼便被叫作“东坡饼”了。


苏轼与“吃喝”相关的诗词高达四百余首

荔枝图片源自网络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摘自《惠州一绝·食荔枝》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浣溪沙·咏橘》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摘自《猪肉赋》

“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摘自《《春江晚景》

 “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

——摘自《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

笋图片源自网络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摘自《初到黄州》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摘自《留别廉守》

苏东坡饮酒  图源自网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摘自《水调歌头·中秋》

偶得酒中趣,空杯亦常持”

——摘自《和陶饮酒二十首·其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屡遭贬黜不误吃!苏东坡“吃"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