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那些事儿

樊登在读书会上说过:幸福的孩子,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孩子,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可见童年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最近出差在外,有了大把一个人思考的时间,因此过往的记忆不断涌现。妻子说我们还年轻,不要这么早就陷入回忆的漩涡中,人总得学着往前看。这话很道理,只是机会难得,很想把以前的事想清楚,自己在特定的环境下的感受究竟是源于什么,毕竟这需要一定对情感和人的感知能力。之所以渴望回忆童年,大概是因为这些经历,是形成性格的主要框架;也影响了如何与他人交往以及如何爱别人;在这些经历中,还养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

人的性格,往往与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人身上所散发的个人魅力也与童年环境密不可分。不同性别的个人魅力也不一样。沉着、果敢、负责、仗义是一般意义上男性的人格魅力。温柔、体贴、宽容、智慧是一般意义上女性的人格魅力。我始终赞同,孩子男性魅力应当由家庭中男性成员来培养,女性魅力应当归于女性。放学回家,母亲可以陪着孩子在家里看动画片、讲故事,父亲不妨带孩子去做一些男孩喜欢的事情,比方说,登山、爬树、打球。这样孩子似乎更容易健康成长。

男孩性格怯懦、犹豫不决,往往是家里的男性长辈不够优秀,女性长辈又多刚强甚至霸道。电影“万箭穿心”的人物格局便是如此,是较畸形的家庭关系。这种性格的男生,往往容易委屈求全,没有主见;对待爱情不够自信,是所谓备胎、舔狗的高发人群。女孩性格豪霸道放且不拘小节,往往是家里男性长辈主家、说一不二,且同辈里没有太多姐妹,性格过于男性化。当代社会,女性身上越来越缺乏阴柔之美,更多的是阳刚之气,也就是为何“女汉子”一词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

人的感情观,往往与童年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一个幸福的家庭,孩子往往很温暖。因为从小在合理且正常的爱中成长的孩子心中往往充满爱,懂得如何爱别人。他们心中仿佛有台能源源不断制造爱的机器,不容易在感情上患得患失,很慷慨地、傻傻地付出,因为他们好像不缺乏爱,也不担心没有回报。恰恰是这种人,对伤害别人于心不忍。因此在感情上,更容易经得住生活的琐碎与磕碰,结果是维护婚姻和家庭更得心应手。

而不幸的家庭,包括父母关系紧张、家暴、酗酒赌博等等,孩子易于阴郁。即使面容姣好,形象气质出众,也会从眼神中透着丝丝寒意。爱的机器好像缺了某些零件,功能不够完善。他们心中对爱十分渴望,希望得到别人的爱,而自己对于付出却小心翼翼,很害怕来自别人的伤害,且易于容忍伤害别人。在感情生活上,往往经不起挫折与打击。幸运的是,如果他们遇到了内心温暖的另一半,也会从源源不断的爱中得到弥补。

人的习惯,也是童年慢慢养成的。

俗话说:三岁定八十。起初我是不认可的,因为好似归因于基因与遗传,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之类的宿命论。当我人过而立之年,对自己以及对周边优秀的朋友同事考量后,发现了很多优秀品质:比如专注、沉着,善于思考和计划,都是很难在后期养成的习惯。我一直在想,这些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获得的呢?结论是,大都在我们的学生时代。

依稀记得幼儿园里自己东张西望,老师教什么都不知道;到了小学,老师依旧批评注意力不集中。现在觉得,当时老师讲的内容实际上并不那么重要,而在那个年纪能够记住老师在讲什么,很重要!因为,那是专注力。举个例子,我与一个浙大的朋友结伴乘车,他看着电子书(不论看什么),我在其身边与之攀谈,他竟然可以两个小时心无旁骛。这种状态就像人进入了“心流”,这样的专注力,让人敬佩。

高中时代,应是大家最博学的时候。那时要求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文理科的知识面都很广。一方面,为了打开思维窗户,让我们知道到底喜欢什么;另一方面,应是希望我们能够有计划地学习,合理地安排时间,因为那时的知识还不足以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计划和安排,给每个科目合理分配时间,才最重要!

总之,不管是性格、情感还是习惯,童年仿佛都是一个人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内的经历,好像决定了我们半个人生。现在八零后的我们也即将为人父母,希望能有所感悟,给孩子一个完整、美好的童年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