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序效应

      听教材编委解读统编教材的语文园地时说:“可以把语文园地中和课文理解有关的梳理、总结提前到学习课文中用。”可是总觉得那样是从理论到实践,不如从实践到理论学生更易把握。今天讲到《海力布石头》简要复述时,对于如何缩减文中人物的语言,我觉得方法说的再多,也不如让学生直接看结果,正好语文园地中举的例子是怎么进行创造性复述,先简要叙述了小羊为什么被狼吃掉,然后描写具体场景中小羊和狼之间多次生动具体的对话,我灵机一动,决定反其意而用之:我先让学生读具体对话,然后再读上面的简要叙述,让学生先从形式上做个对比。然后我读简要叙述中的一句话,不到十个字;让学生读和这句话意思照应的狼和小羊长长的对话,让学生探寻怎样长话短说,即我们学过的概括地说。接下来,让学生训练简要复述,有孩子从“乡亲”的角度复述:海力布在我们眼里勤劳善良,诚实勇敢,我村里老老少少都很喜欢他。可是,这一天,他匆匆忙忙回到村子里劝我们赶快搬家……一听他这样讲,我就好开心,因为他这样一变序,就突出了要求复述的重点——海力布石头的来历。看学生的表现,听的津津有味,给的掌声也热烈,是不是和我一样的感觉?

        于是有点窃喜:是不是我的变序教学给了学生启发,让他也来了个变序讲故事,而不是像上一个孩子那样还是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先讲海力布救小白蛇呢?虽然这样的孩子不多,但只要有,对别的孩子就是一种启发,一种榜样。由此我想,明天学习《牛郎织女》时,还把语文园地中的例子放到课文中学习创造性复述时,让学生反复对比品读,懂得创造性复述就是要加进场景设置,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然后再来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效果?

    此外,为了提醒自己,再记一个问题,一个男孩子下课时问我:海力布不是得到宝石后才听懂动物的语言了吗?那在这之前,他怎么听得懂小白蛇的话呢?我随口答道:“要不,怎么会说民间故事想象奇特呢?”虽然那孩子没有再追问什么,但我想,这正好应了《牛郎织女》课后题:体会民间故事离奇的情节,比如,老牛会说话。所以,明天准备拿这个问题导入,先让学生体会文中类似的离奇的情节,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再学习其他内容。

      民间故事中人物学生已经熟悉,所以尽量结合语文要素让课堂有情趣,不至于产生:谁不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呢?有什么好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