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雅与俗

      在意识形态所孕育的艺术品鉴中,雅与俗致使有着激烈的论断。楚国之时,屈原大弟子宋玉在《对楚王问》中提到:“有歌于郢中者,其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宋玉和楚王的这番讨论,映射出古时“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雅俗纠葛。

      现今社会,不断显现着文化的商品化、符号化的美学价值,使得本初的艺术评判也出现误判之貌。雅与俗,成为了我们对事物审美价值评判的主题。

      一、雅文化的高洁追求

      雅之风尚的审美寄托于经济物质生活的充裕。思想情感的深邃是伴随着专业技术的繁荣累积的实践,体现着文化的高级形式。春秋时期,孔子曾提“尽善尽美”之说;西周所创的礼乐制度,如此儒雅高洁的情怀,造就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瑟瑟琴声的知音佳话。再看西方,贵族宫廷与宗教的气息熏染下,诞生了巴洛克时期巴赫所创作的极具对称平衡的圣灵之曲。由此,艺术的雅渗透出精神文化的优越,有着深刻的人文感怀。它可以救赎人内心的悲情,超越了人类的感官愉悦。正如罗伯特·罗斯特所言:“诗要以乐观开始,以智慧结束”。

      二、俗文化的大众观感

      《荀子》中提到:“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俗有着普通社会的情感导向,审美情趣的趋势,存在于娱乐模式下且提供着精神的消费。俗文化的精神堡垒不高,物质背景单薄,由此具有通俗化、大众化、普及化的力量。清初,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讲到:“听古乐而思卧,听新乐而忘倦”。贴近生活的艺术自然会得到大众的理解和接受,不需要恶补专业且晦涩的知识来去欣赏和品鉴就可以得到简单的娱乐感。通过平民化的视角来表达情感,是一种很讨巧的表达方式。由此,俗文化在艺术价值的传播中显得速度更快更广,更加的大众化。

    三、雅俗的结合相衬

      布希莱特提出:“针对享乐主义的时尚,应突出艺术的教育功能”,他认为可以通过娱乐功能,可以发挥出教育功能。由此,可以将大众娱乐媒介通俗的传达出“雅”文化,使“雅”更易于受众接受和认知,从而净化社会风气精神。

      现如今,新媒体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精神思想的雅与俗也可以结合于此。电视电影作品也可以将“雅”融合于通俗的传播中。 正如大量的历史经典名著被翻拍, 通过新的立意改编,数字摄影镜头的运用以及打动人心的画面配乐,使得晦涩的文言文本也可以转化为一场新的视听艺术。白仙咏青春版《牡丹亭》就做到了用古典的审美情趣,透露出时代的新鲜气息,由“小众”变为了“大众”。

      由此,雅与俗可以融汇于艺术作品的传达和创作之中。除了恶俗和低俗应该摒弃和抛弃,我们其实应该用更广阔的心来去欣赏任何形式作品,从而多些立意的去真正做到“雅俗共赏”。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雅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