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问题-N0.01-你什么都学不会,原因就这句话

源文: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很多朋友在网上报了很多课,买了很多书,结果半年一年后你再问他学得咋样,一般都会得到一个垂头丧气的回答:“哎,好像都是半途而废,啥都没改变”。

其实搞清楚论语的第一句,就知道自己为什么“学废”了:

  • 学,知道学什么,指对象
  • 时,随时随地,按时,指时间
  • 习,知道如何实践,指方法

1. 知道学什么

我从14年开始做互联网教育,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场:很多朋友是不知道自己学什么,为什么而学的。
你若问他你为什么要学这个,他往往会给出一个很模糊的想法。
随大流,怕错过,想快速致富——很多课程的文案就会投其所好,告诉你几十万人都在学,双十一有特价,让你月入X万··· ···
结果东学一个礼拜,西学一两周,在良莠不齐的课程中疲于奔命。

那怎么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呢?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那问题在哪里呢?
问题在你身上。
你会有疑问:在我身上?
对,就在你身上。
所谓的问题,也就是你当下的角色,比如你在生活中是伴侣,在工作中是老板的下属,团队的领导··· ···这些角色你有察觉到有问题吗?

  • 你经常在做的事情,可以做的更快,更好,更便宜吗?
  • 经常有人问你什么吗?
  • 你觉得你当下的角色,有哪些难点吗?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认知缺口,也就是学习的时候,如果没有认知缺口,你的大脑会自动忽略掉这个信息,视而不见。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上了那么多课,但是你会觉得没什么用了——因为你在学的时候,没有问题,不知道为何而学。

2. 知道什么时候学习

知道了学习就是先要觉察自己身上的问题,那接下来就是学的时机了。
不同的时机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我现在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七点开车出门上班,这么早的原因是,路上不会堵,我可以半个小时就到公司,这样早早到公司,我就可以做一些自己的事,比如阅读,比如写作;
但是如果我7点钟起床,7点半上班呢?
那我在路上的还是时间就是翻1.5倍,原来30分钟的车程,我要开一个半小时。
这就是时机的选择。

对应到学习上也是如此,艾宾洛斯记忆曲线会告诉我们,一次学习结束后,如果不按时复习,其实一周后会忘记80%··· ···
你还能想起上个月你学到的内容吗?
所以,论语中的时,第一层意思就是,要按时反复。

第二层的时,我认为是随时。
你一定觉得学习是在打开书本,开始听课的时候才算是学习。
但是其实社会才是我们的大学,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比如我自己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是来自生活中的观察。
我星巴克店员的学习手册上学会了设计知识卡片;
我从桌游店的游戏里学会了如何设计课堂游戏;
我从商场的告示里,学会了如何设计自己的课程学员手册;
··· ···
知道了自己要提升什么以后,你的大脑就会开启“特定物雷达”,只要和你的专业相关的信息,都会被你的注意力捕获。

3. 知道如何实践

习,古汉字中,是(羽+日),寓意着屡次飞翔,蒸蒸日上。
不下水,是学不会游泳的。
习,就是动手去做。


但很多人在读书和听课的时候,却觉得只要听了,就会了。
结果眼睛学会了,手并没有。

所以学阅读,就去找各种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书来尝试学到的阅读方法;
学写作,就每天练习一篇小短文;
学做分享,就每天挑一个问题来制作课件,尝试录制小视频··· ···

动手,才会把知识变成肌肉记忆;
所谓习惯,就是不断动手,最后想都不想就能做到。

我认识一位影视界的导演,他告诉我们,他们这行其实并么有很多人是科班出身的。他们在刚开始拍电影的时候,哪懂什么分镜头、前期、后期、摄影、制作、筹资……
一开始可能就在片场里卖盒饭,恰好有一天摄影师对他说:“来,帮我推一下这台机器。”
再后来,摄影师说:“来,你试着看一下这台机器后面是什么样子的。”
再后来,导演说:“你来喊开始。”
再后来,导演又说:“你去找两个演员。”
再后来,他会在大家攒故事的时候参与一嘴。
再后来,制作人员做后期的时候带着他去看一看,他就明白了:哦,原来这叫剪片子……

边学边学,边学边实践。

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在论语的开篇第一句话,我解读到这里,明天我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有问题-N0.01-你什么都学不会,原因就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