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美国诗人奥登创作了一首长诗《焦虑时代》,一举夺得了普利策奖,从此,焦虑一词为大众所熟知,延伸到21世纪,焦虑已成为人人挂在嘴边的话语,拓展了丰富的内涵,从忐忑、害怕、担忧、失望、到胃部不适,焦虑成为了现代人负面情感的最佳代名词。
如何消解焦虑成了一个大问题,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给出的建议是:增加灵魂的重量。换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阅读,读些好书,体会一把胡适看书的感觉:"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让阅书的快感抚平焦虑的内心。
这本是一个好方法,但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读”完一本书的时间越来越短,新鲜有趣的思维火花尚未完全蒸腾掉焦虑感,它就转移到“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掉了,读书的意义在哪里?”这种问题上。
遗忘让人们觉得读书的时光被记忆无情地浪费了。即使许多专家、学者不断强调大脑沉潜记忆的能力和读书会带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绝大多数人仍旧极其渴望获得牢记每本书的能力,能时时刻刻想起书本中找到的“黄金屋、颜如玉”在哪,当然更令人感觉安全、愉悦。
不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是属于天才的本领,作为一个普通人该如何达到记住读过书的目的?以信息整理术闻名日本的作家奥野宣之给出了一个看似普通的回答: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是老师从小到大逼着我们做的周末作业?是学霸本子上难以模仿的惊人画面?还是抄了两三个小时手酸腕痛的一堆文字?
都不是,奥野宣之给出的是一个无负担的超实用笔记法。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阅读法》书中,这位以“笔记本作家”称号活跃在各大媒体节目和论坛中的日本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简单明了地介绍了如何仅用一本笔记,最高效地把书中精华记住。
创造并记录与书的羁绊
到底该怎么做?《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首先指出,想要记住读过的书,要记录下与书在一起的时光。我们会忘记所读过书的内容,是因为我们在读书时忽略了从小习得的重复、重复、再重复、练习、练习、再练习的学习方法。长期记忆的建立是依存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连为世人所熟知记忆力超群的钱钟书,也是依靠笔记撰写出《谈艺录》、《管锥编》等著作。杨绛称他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并且做读书笔记的时间比看书还久,第一遍看完,做一次,第二遍再补充,第三遍又找到一些精华。这样下来笔记已经囊括了最有价值的部分,所以无数的书在家里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家里并没有大量藏书。而不论经历过多少次搬家,几麻袋重的读书笔记总是被钱钟书带在身边,有空就拿出几本反复阅读,遇到精彩的还会朗诵出来。
学者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待知识的,故而能拥有这么多厚重笔记本。常人往往会望而生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介绍的就不是这么“累人”,让大众难以坚持的笔记法,它只需要你从选购图书开始,自由地记录下灵感和想法,可以只是简单的一句话:
同事在吃沙拉,好奇这样真的能减肥吗?想看一本关于科学减肥的书。
或者是,
今天看到一篇介绍村上村树的书评,写的好棒!我要去看他的书。
这种话谁都能轻易写下来,看起来十分无意义,但是它其实记录了你选择一本书当时的状态和情感。当与这本书相关的一切被记录的越来越多,你已经在自然而然地反复牵挂着这本书,而许多场景和情感都被你建立了与这本书的联系,下次再见到同事、看到沙拉可能都会激发出你对书的记忆。
只要一本笔记本就够了
如何记录下这些与书的羁绊是最重要的了。回看小时候的笔记,往往分门别类的有许多本,翻开第一页都是工工整整的笔记,再往后翻一点,就全都是空白了。长大了,纸质的笔记本变成了多个文件夹,每个点进去稀稀拉拉的一两份资料。
我们会因此常常责怪自己的意志力,但可能只是做笔记的方法选错了。
来试试奥野宣之独创的“一元化信息+葱鲔火锅摘抄法”吧,用一本笔记写下所有让你心动的信息!
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十分简单:
第一,别让你自己分的类把自己搞糊涂了。使用“一元化笔记法”,看似信息杂乱,但实际上你想要寻找的东西,只要在这一本笔记里找,就一定能找的到,找不到说明它就是不存在的。非此即彼,十分明朗。
第二,别让所谓的“重要”信息阻碍了你坚持的动力。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读书、做笔记都应该是一种放心的享受,不需要像学者、编辑一般要带着客观、严谨的目光去审读,去记录“重要”的内容。反而应该带着主观的情绪,去标记让你心动的话语!
首次通读的时候,在心动的地方折一个角;
第二遍只重读这些心动的文字,如果依然击中心房,再折一个角;
最后,再次审视一下这些二次感动的片段,如果仍然欢喜、震动的不得了,就用笔标记出来;
好了,可以把原文抄在本子上,并附上自己的感受。一段重读3遍都令你心动的记忆就诞生了。这样的内容你怎会记不牢呢?
一元化信息+葱鲔火锅摘抄法,是一个不断做减法、浓缩的过程,不需要在笔记本上抄写长篇大论,却能创造出一本充满让自己心动文字的笔记。
最后,养成重读自己笔记的习惯
如果说前两步分别是用读书笔记创造记忆、加深记忆,最后一个简单的步骤不仅是再度深化前者所取得成果,更是用读书笔记将记忆转换,让这份占据我们大脑一定空间的东西发挥作用——你需要像钱钟书或者奥野宣之一样定期花个三两分钟重新阅读这份笔记。
很多神奇的事情将会发生:
- 你会对以前的摘抄、评论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见解——那就再记录下来!
- 你会发现笔记里的内容已经内化成你熟知的思维方式——可以给自己点个赞!
- 你会找到许多写作的素材——不用苦苦去搜索了。
- 你会突然灵感、创意大爆发——美国广告大事詹姆斯·韦伯曾说过:“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 你会找到某个复杂问题的解答——如果你看几本同一领域的书籍,并做了读书笔记,只要加以总结它们对同一问题回答,你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 最重要的是,你可能会发现有一些摘抄的文字无论重读多少遍,都在打动、震撼着你——恭喜你!找到了可以称为你精神支柱的书籍。忧伤、无力的时候不妨再读一遍原书,或许感觉就会好一点。
其实,早有科学论证,遗忘是碳基生命的客观缺陷,如果一段信息不经常使用,即使它已经转化成了人的长期记忆,仍会出现“话到嘴边说不出口的状态”。在这种意义上,做一本一元化+葱鲔火锅摘抄式的读书笔记变得更加重要,一方面,它在帮你逐渐加强最有价值的记忆,一方面它默默成为了一个简易储存器,将那些令你焦虑、可惜的遗忘完整、准确地记录下来。
有这样一本笔记,大概会让人很心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