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那天本是我们的婚礼

郑国,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从早上开始,这个大院子里的人就天始忙碌起来,今天是小姐要出嫁的日子,朱红的大门早已被擦得干干净净,门口挂上大大的红灯笼。

小阁楼上,一位满脸笑意的女子正在对镜梳妆,这时,侍女急急进来说:“小姐,花娇到了小巷子口了,迎亲的队伍真长,小姐你真有福气。”“这就好”身边穿着紫色衣服的小侍女忙说。她扶着小姐坐在西边的床上,为小姐盖上盖头。

她坐在床上,心情十分激动,今天终于可以再次见到他了,她想象着他那英俊的精致的脸,那望着她时深情的双眸,她的脸不由红了,心想:今日我终于可以成为你的新娘了。“小姐,姑爷到了厅堂了。”小跑过来的小侍女的一声声说传话。她的心醉了。她仿佛看见他牵着她的手,拉着那长长的红绸,那朵大红花正在空中随着他们的脚步,有节奏的跳跃着。他和她一步步走出这个小楼,他牵着她,上了马车,相对坐在那辆挂着玉佩红帐的马车。

她静静的坐着,心潮起伏,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她静静的坐着,想着他那玉树临风的样子,眉目之间,灿烂的笑脸,是她心里最美丽的阳光。

这时她听到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又听到东西摔碎的声音。“这是怎么了?怎么还没有来?”她的心里突然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出什么事了吗?

小侍女悄悄地进来,拉了拉她的衣襟,小姐,姑爷走了!“为什么?”她急了,忙扯下盖头问。“是老爷,老爷不知听谁说了,说你们的八字不合,说姑爷的八字有误。老爷不同意了。姑父伤心的走了。”“什么?”听到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她一下子瘫在了床上,眼泪一滴一滴的落下来,打湿了红红的床单,她喃喃自语:

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
悔予不送兮。
子之昌兮,俟我乎堂兮,
悔予不将兮。
衣锦褧衣,裳锦褧裳。
叔兮伯兮,驾予与行。
裳锦褧裳,衣锦褧衣。
叔兮伯兮,驾予与归。

许多年后,这个已为人妻为人母的女子,每当她看到衣柜里悬挂的那件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她不由的又一次的想到了他,想到那年的那段往事,刺骨的疼痛又一次让她泪流满面。不知道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是不是也和我一样?

这是一首女子未能跟心爱的人结婚的悔恨诗。全诗四章,前二章,诗人回忆结婚那天的情景,后悔没有与他一同走。三四章,女子用自己的一生都咀嚼着苦果,她在苦涩之中呻吟、她在悔恨之中自语、她在绝望着悲鸣。

你曾在巷中等我成婚,从这里我们看出,这是一位女子在回忆过去的事。当年的那件事,那个场景,一想起来就历历在目。那天本是她最幸福的日子,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的和心上人在一起了。她早早就穿上嫁衣,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在家中等,她想像着自己的爱人他的相貌是那么的标致俊美,她听着那鼓乐之声渐渐走到了巷子口,心中的激动无法用语言形容。就在幸福马上就要敲门时,诗人的语气发生了转折。她说“悔予不送兮。”真后悔没有跟你一同走。为什么会后悔呢?我们仿佛听到了她的叹息之声。

你的身材是多么健壮修长啊,你曾在堂中等我。从这句我们可以看出,迎亲的队伍已经到了厅堂,一切都在按正常的礼仪程序走,幸福已经在向她招手了,然而此时,诗人的情绪一下子落到最低点“悔予不将兮。”真后悔没有跟你一同走。谁又能阻止女子的婚姻呢?当然是父母,在古代,如果没有父母的同意。这桩婚事是无法成的。按道理来说,父母本是同意的。不然也不会走到程序的最后一步,也许是因为其它的外在的什么原因,导致父母临时变卦,对于相爱的男女来说,是及其的残酷的,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多么大的创伤啊!她无法改变父母的态度意愿,更无法改变自己可悲的命运。我仿佛看见女子正在遍一遍的恳求着自己双亲,但双亲脸的决绝之色,让她绝望,让她痛不欲声。刚才还在喜悦幸福之中的笑脸,一下子沉重了,陷入了深深的悔恨之中,悲凉叹息从心里而出。

身上穿锦缎新娘衣,外披薄薄的锦绣衫。从这里我们看出女子早已穿好自己亲手缝制的嫁衣,披上了挡风尘的锦乡衫,盖上盖头,正坐在床边,静静等待着自己的夫君来接自己,当她得知父母的阻挠物事,还是在心里一遍遍悲伤地呼唤着“叔兮伯兮,驾予与行。”叔呀伯呀赶快驾车来,接我一同把家还。她一遍一遍的吟唱着,悲伤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下来。她心里明白,这其实是一种祈望。

中国先秦文化中的爱情生存在传统礼教的夹缝之中。这位在礼教中牺牲的女子,她虽然没有能够与自己的心上人结合,但对心上人的挚爱却并没有因时光而消逝,反而在回忆之中更加的深刻,在她的记忆中,她的爱人他的容貌是那样的丰满美好,他的身体是那样的健壮魁伟,往往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美好幸福的生活就在眼前,穿着嫁衣的她是多么的幸福,她等待着他的到来,但是......她用自己的一生都咀嚼着苦果,她在苦涩之中呻吟、她在悔恨之中自语、她在绝望着悲鸣。但这份藏在文字下的款款深情,却让千年后的我们为之动容,这正是《诗经》打动读者之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丰》:那天本是我们的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