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智能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主要流派有:
思维理论
:智能的核心是思维
,认为通过对思维规律与方法的研究可揭示智能的本质。知识阈值理论
:智能取决于知识的数量及一般化程度
,认为智能是在巨大的搜索空间中迅速找到满意解的能力。进化理论
:用控制
取代知识的表示,认为智能是某种复杂系统所浮现的性质。综合上述观点可认为: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其中知识是一切智能行为的基础,智力是获取知识求解问题的能力。
具有:
感知能力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器官 感知外部世界的能力。80%以上信息通过视觉得到,10%信息通过听觉得到。记忆能力
:存储由感知器官感知到的外部信息以及由思维所产生的知识。思维能力
:对记忆的信息进行处理。
逻辑思维
:又称抽象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形象思维
:又称直感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顿悟思维
:又称灵感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学习能力
:既可能是自觉的、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无意识 的;既可以是有教师指导的,也可以是通过自己实践的。行为能力
:又称表达能力。用于信息的输出。远期目标
:制造具有完全智能的机器。近期目标
:实现机器智能。即先部分地或某种程度地实现机器智能,从而使现有的计算机更灵活好用和更聪明有用。一种测试机器是不是具备人类智能的方法。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艾伦·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
具体来说,指如果一个人(代号C)使用测试对象皆理解的语言去询问两个他不能看见的对象任意一串问题。对象为:一个是正常思维的人(代号B)、一个是机器(代号A)。如果经过若干询问以后,C不能得出实质的区别来分辨A与B的不同,则此机器A通过图灵测试。
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在1980年设计的一个思维试验以推翻强人工智能(机能主义)提出的过强主张:只要计算机拥有了适当的程序,理论上就可以说计算机拥有它的认知状态以及可以像人一样地进行理解活动。
这个实验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说英语的人身处一个房间之中,这间房间除了门上有一个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闭的。他随身带着一本写有中文翻译程序的书。房间里还有足够的稿纸、铅笔和橱柜。写着中文的纸片通过小窗口被送入房间中。根据Searle,房间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书来翻译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复。虽然他完全不会中文,Searle认为通过这个过程,房间里的人可以让任何房间外的人以为他会说流利的中文。
在人工智能诞生之前,一些著名科学家就已经创立了数理逻辑、 神经网络模型和控制论,并发明了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为人工智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思想、理论和物质技术条件。
三段论
归纳法
万能符号
、推理计算
。用符号语言描述思维活动
的基本推理法则图灵机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
ABCM-P模型
1956年夏,麦卡锡和明斯基、洛切斯特、香农共同发起,邀请莫尔和塞缪尔、塞尔夫里奇、索罗莫夫以及纽厄尔、西蒙等10名年轻学者在达特莫斯大学召开了两个月的学术研讨会,讨论机器智能问题。会上经麦卡锡提议正式采用“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正式诞生。麦卡锡
因而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
1956年以后,人工智能的研究在机器学习、定理 证明、模式识别、问题求解、专家系统及人工智能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引人瞩目的成就 。
1969 年 , 成立了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
1970年,创刊了国际性的人工智能杂志。
20世纪60年代末,人工智能研究遇到困难,如机器翻译。 1966年美国顾问委员会的报告裁定:还不存在通用的科学文 本机器翻译,也没有很近的实现前景。英国、美国中断了大 部分机器翻译项目的资助。
1977年,费根鲍姆在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提出了 “知识工程”概念,推动了知识为中心的研究。
1981年,日本宣布第五代计算机发展计划,并在1991年展出了研制的PSI-3智能工作站和由PSI-3构成的模型机系统。
我国自1978年开始把“智能模拟”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主要研究课题。1981年成立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现在,人工智能已经成为计算机、航空航天、军事装备、工业等众多领域的关键技术。
知识表示
:将人类知识形式化或者模型化。机器感知
:使机器(计算机)具有类似于人的感知能力。 以机器视觉(machine vision)与机器听觉为主。机器思维
:对通过感知得来的外部信息及机器内部的各种工作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处理。机器学习
: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 类似于人的学习能力,使它能通过学习自动地获取知识。
自动定理证明
:定理证明的实质是证明由前提P得到结论Q的永真性。
博弈
:下棋、打牌、战争等一类竞争性的智能活动。
模式识别
:研究对象描述和分类方法的学科。分析和识别的模式可以是信号、 图象或者普通数据。机器视觉
:用机器代替人眼睛进行测量和判断。自然语言理解
: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人类自然语言,包括回答问题、 生成摘要、翻译等。智能信息检索
:功能: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
:从数据库中找出有意义的模式(一组规则、聚类、决策树、依赖网络或其他方式表示的知识)。数据挖掘过程:
专家系统
:模拟人类专家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求解领域内的各种问题,其水平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人类专家的水平。
自动程序设计
:用户只需要告诉计算机要“做什么”, 无须说明“怎么做”,计算机就可自动实现程序的设计。机器人
:程序控制机器人(第一代) 、自适应机器人(第二代)、智能机器人(现代)。组合优化问题
:旅行商问题、生产计划与调度、物流中的车辆调度、智能交通、通信中的路由调度、计算机网络信息调度等。人工神经网络
:用大量简单处理单元经广泛连接而组成的人工网络,用来模拟大脑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分布式人工智能与多智能体
:以鲁棒性作为控制系统质量的标准,并具有互操作性,即不同的异构系统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交换信息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智能控制
:同时具有知识表示的非数学广义世界模 型和传统数学模型混合表示的控制过程。
智能仿真
:利用AI对整个仿真过程(建模、实验运行及结果分析) 进行指导。智能CAD
:把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至少有以下四个方面:
智能CAI
:ICAI系统一般 分成专门知识、教导策略和学生模型和自然语言的智能接口。具备下列智能特征:
智能管理与智能决策
:提高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智能水平, 以及智能管理系统的设计理论、方法与实现技术。智能多媒体系统
: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 等多种媒体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智能操作系统
:以智能机为基础,能支撑外层的 AI应用程序,实现多用户的知识处理和并行推理。三大特点:
智能计算机系统
:从基本元件到体系结构,从处理对象到编 程语言,从使用方法到应用范围,同当前的诺依曼型计算机相 比,都有质的飞跃和提高,它将全面支持智能应用开发,且自身就具有智能。智能通信
:是在通信系统的各个层次和环节上实现智能化。智能网络系统
: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计算机网络系 统。如在网络构建、网络管理与控制、信息检索与转换、 人机接口等环节,运用AI的技术与成果。人工生命
:是以计算机为研究工具,模拟自然界的生命 现象,生成表现自然生命系统行为特点的仿真系统。知识是在长期的生活及社会实践中、在科学研究及实验 中积累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与经验。
知识是把有关信息关联在一起所形成的信息结构。
知识反映了客观世界中事物之间的关系,不同事物或者相同事物间的不同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知识。
相对正确性
不确定性
可表示性
和可利用性
知识表示(knowledge representation):将人类知识形式 化或者模型化。知识表示是对知识的一种描述,或者说是一组约定,一 种计算机可以接受的用于描述知识的数据结构。选择知识表示方法的原则:
非真即假
:命题(proposition):一个非真即假的陈述句。可真可假
:若命题的意义为真,称它的真值为真,记为 T。若命题的意义为假,称它的真值为假,记为 F。时真时假
: 一个命题可在一种条件下为真,在另一种条件下为假。命题逻辑
:研究命题及命题之间关系的符号逻辑系统。其局限性:
谓词的一般形式: P ( x 1 , x 2 , ⋅ ⋅ ⋅ , x n ) P(x_1,x_2,···,x_n) P(x1,x2,⋅⋅⋅,xn),
常量
:一个或者一组指定的个体。
变元
(变量):没有指定的一个或者一组个体。
函数
:一个个体到另一个个体的映射。
谓词
连接词
量词
谓词公式
:可按下述规则得到谓词演算的谓词公式:
量词的辖域
:位于量词后面的单个谓词或者用括弧括起来的谓词公式。
谓词公式的解释
:对命题公式中各个命题变元的一次真值指派称为一个解释。对于每一个解释,谓词公式都可求出一个真值(T 或F)。
谓词公式的永真性
、可满足性
、不可满足性
:
谓词公式的等价性
:设 P 与 Q 是两个谓词公式,D 是它们共同的个 体域,若对 D 上的任何一个解释,P 与 Q 都有相同的真值,则称公式 P 和 Q 在 D 上是等价的。如果 D 是任意个体域,则称 P 和 Q 是等价的,记为 P ⟺ Q P\iff Q P⟺Q。主要等价式:
交换律
P ∨ Q ⟺ Q ∨ P P ∧ Q ⟺ Q ∧ P P\lor Q\iff Q\lor P\\P\land Q\iff Q\land P P∨Q⟺Q∨PP∧Q⟺Q∧P
结合律
( P ∨ Q ) ∨ R ⟺ P ∨ ( Q ∨ R ) ( P ∧ Q ) ∧ R ⟺ P ∧ ( Q ∧ R ) (P\lor Q)\lor R\iff P\lor(Q\lor R)\\(P\land Q)\land R\iff P\land(Q\land R) (P∨Q)∨R⟺P∨(Q∨R)(P∧Q)∧R⟺P∧(Q∧R)
分配律
P ∨ ( Q ∧ R ) ⟺ ( P ∨ Q ) ∧ ( P ∨ R ) P ∧ ( Q ∨ R ) ⟺ ( P ∧ Q ) ∨ ( P ∧ R ) P\lor(Q\land R)\iff(P\lor Q)\land(P\lor R)\\P\land(Q\lor R)\iff(P\land Q)\lor(P\land R) P∨(Q∧R)⟺(P∨Q)∧(P∨R)P∧(Q∨R)⟺(P∧Q)∨(P∧R)
德摩根律
¬ ( P ∨ Q ) ⟺ ¬ P ∧ ¬ Q ¬ ( P ∧ Q ) ⟺ ¬ P ∨ ¬ Q \lnot(P\lor Q)\iff \lnot P\land\lnot Q\\\lnot(P\land Q)\iff \lnot P\lor\lnot Q ¬(P∨Q)⟺¬P∧¬Q¬(P∧Q)⟺¬P∨¬Q
双重否定律
¬ ¬ P ⟺ P \lnot\lnot P\iff P ¬¬P⟺P
吸收律
P ∨ ( P ∧ Q ) ⟺ P P ∧ ( P ∨ Q ) ⟺ P P\lor(P\land Q)\iff P\\P\land(P\lor Q)\iff P P∨(P∧Q)⟺PP∧(P∨Q)⟺P
补余律
P ∨ ¬ P ⟺ T P ∧ ¬ P ⟺ F P\lor\lnot P\iff T\\P\land\lnot P\iff F P∨¬P⟺TP∧¬P⟺F
连接词划归律
P → Q ⟺ ¬ P ∨ Q P\rightarrow Q\iff\lnot P\lor Q P→Q⟺¬P∨Q
逆否律
P → Q ⟺ Q → ¬ P P\rightarrow Q\iff Q\rightarrow\lnot P P→Q⟺Q→¬P
量词转化律
¬ ( ∃ x ) P ⟺ ( ∀ x ) ( ¬ P ) ¬ ( ∀ x ) P ⟺ ( ∃ x ) ( ¬ P ) \lnot(\exists x)P\iff(\forall x)(\lnot P)\\\lnot(\forall x)P\iff(\exists x)(\lnot P) ¬(∃x)P⟺(∀x)(¬P)¬(∀x)P⟺(∃x)(¬P)
量词分配律
( ∀ x ) ( P ∧ Q ) ⟺ ( ∀ x ) P ∧ ( ∀ x ) Q ( ∃ x ) ( P ∨ Q ) ⟺ ( ∃ x ) P ∨ ( ∃ x ) Q (\forall x)(P\land Q)\iff(\forall x)P\land(\forall x)Q\\(\exists x)(P\lor Q)\iff(\exists x)P\lor(\exists x)Q (∀x)(P∧Q)⟺(∀x)P∧(∀x)Q(∃x)(P∨Q)⟺(∃x)P∨(∃x)Q
谓词公式的永真蕴含
:对于谓词公式 P 与 Q,如果 P → Q P\rightarrow Q P→Q 永真,则称 公式 P 永真蕴含 Q,且称 Q 为 P 的逻辑结论,称 P 为 Q 的前提,记为 P ⟹ Q P\Longrightarrow Q P⟹Q。
假言推理
P , P → Q ⟹ Q P,P\rightarrow Q\Longrightarrow Q P,P→Q⟹Q
拒取式推理
¬ Q , P → Q ⟹ ¬ P \lnot Q,P\rightarrow Q\Longrightarrow\lnot P ¬Q,P→Q⟹¬P
假言三段论
P → Q , Q → R ⟹ P → R P\rightarrow Q,Q\rightarrow R\Longrightarrow P\rightarrow R P→Q,Q→R⟹P→R
全称固化
( ∀ x ) P ( x ) ⟹ P ( y ) (\forall x)P(x)\Longrightarrow P(y) (∀x)P(x)⟹P(y)
存在固化
( ∃ x ) P ( x ) ⟹ P ( y ) (\exists x)P(x)\Longrightarrow P(y) (∃x)P(x)⟹P(y)
反证法: Q Q Q 为 P 1 , P 2 , ⋅ ⋅ ⋅ , P n P_1,P_2,···,P_n P1,P2,⋅⋅⋅,Pn 的逻辑结论,当且仅当 ( P 1 ∧ P 2 ∧ ⋯ ∧ P n ) (P_1\land P_2\land\cdots\land P_n) (P1∧P2∧⋯∧Pn) 是不可满足的。
谓词公式表示知识的一般步骤:
优点:
局限性:
确定性规则
知识的产生式表示
I F P T H E N Q 或 P → Q IF\qquad P\qquad THEN\qquad Q\\或\\P\rightarrow Q IFPTHENQ或P→Q
不确定性规则
知识的产生式表示
I F P T H E N Q ( 置信度 ) 或 P → Q ( 置信度 ) IF\qquad P\qquad THEN\qquad Q\quad(置信度)\\或\\P\rightarrow Q\quad(置信度) IFPTHENQ(置信度)或P→Q(置信度)
确定性事实性
知识的产生式表示
( 对象 , 属性 , 值 ) 或 ( 关系 , 对象 1 , 对象 2 ) (对象,\ 属性,\ 值)\\或\\(关系,\ 对象1,\ 对象2) (对象, 属性, 值)或(关系, 对象1, 对象2)
不确定性事实性
知识的产生式表示
( 对象 , 属性 , 值 , 置信度 ) 或 ( 关系 , 对象 1 , 对象 2 , 置信度 ) (对象,\ 属性,\ 值,\ 置信度)\\或\\(关系,\ 对象1,\ 对象2,\ 置信度) (对象, 属性, 值, 置信度)或(关系, 对象1, 对象2, 置信度)
产生式与谓词逻辑中的蕴含式的区别
:
产生式的形式描述及语义——巴科斯范式
< 产生式 > : : = < 前提 > → < 结论 > < 前提 > : : = < 简单条件 > ∣ < 复合条件 > < 结论 > : : = < 事实 > ∣ < 操作 > < 复合条件 > : : = < 简单条件 > A N D < 简单条件 > ⋯ ∣ < 简单条件 > O R < 简单条件 > ⋯ < 操作 > : : = < 操作名 > [ ( < 变元 > , ⋯ ) ] <产生式>::=<前提>\rightarrow<结论>\\<前提>::=<简单条件>\mid<复合条件>\\<结论>::=<事实>\mid<操作>\\<复合条件>::=<简单条件>AND<简单条件>\cdots\mid<简单条件>OR<简单条件>\cdots\\<操作>::=<操作名>[(<变元>,\cdots)] <产生式>::=<前提>→<结论><前提>::=<简单条件>∣<复合条件><结论>::=<事实>∣<操作><复合条件>::=<简单条件>AND<简单条件>⋯∣<简单条件>OR<简单条件>⋯<操作>::=<操作名>[(<变元>,⋯)]
一般来说,产生式系统由规则库
、控制系统(推理机)
、综合数据库
三部分组成:
规则库
:用于描述相应领域内知识的产生式集合。综合数据库
:用于存放问题求解过程中各种当前信息的数据结构。控制系统(推理机构)
:由一组程序组成,负责整个 产生式系统的运行,实现对问题的求解。控制系统要做以下几项工作:
r 1 : I F 该动物有毛发 T H E N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r 2 : I F 该动物有奶 T H E N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r 3 : I F 该动物有羽毛 T H E N 该动物是鸟 r 4 : I F 该动物会飞 A N D 会下蛋 T H E N 该动物是鸟 r 5 : I F 该动物吃肉 T H E N 该动物是食肉动物 r 6 : I F 该动物有犬齿 A N D 有爪 A N D 眼盯前方 T H E N 该动物是食肉动物 r 7 : I F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A N D 有蹄 T H E N 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 r 8 : I F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A N D 是反刍动物 T H E N 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 r 9 : I F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A N D 是食肉动物 A N D 是黄褐色 A N D 身上有暗斑点 T H E N 该动物是金钱豹 r 10 : I F 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A N D 是食肉动物 A N D 是黄褐色 A N D 身上有黑色条纹 T H E N 该动物是虎 r 11 : I F 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 A N D 有长脖子 A N D 有长腿 A N D 身上有暗斑点 T H E N 该动物是长颈鹿 r 12 : I F 该动物有蹄类动物 A N D 身上有黑色条纹 T H E N 该动物是斑马 r 13 : I F 该动物是鸟 A N D 有长脖子 A N D 有长腿 A N D 不会飞 A N D 有黑白二色 T H E N 该动物是鸵鸟 r 14 : I F 该动物是鸟 A N D 会游泳 A N D 不会飞 A N D 有黑白二色 T H E N 该动物是企鹅 r 15 : I F 该动物是鸟 A N D 善飞 T H E N 该动物是信天翁 \begin{align} &r_1:\ IF\quad该动物有毛发\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 &r_2:\ IF\quad该动物有奶\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 &r_3:\ IF\quad该动物有羽毛\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鸟\\ &r_4:\ IF\quad该动物会飞\quad AND\quad会下蛋\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鸟\\ &r_5:\ IF\quad该动物吃肉\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食肉动物\\ &r_6:\ IF\quad该动物有犬齿\quad AND\quad有爪\quad AND\quad眼盯前方\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食肉动物\\ &r_7:\ IF\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quad AND\quad有蹄\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 &r_8:\ IF\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quad AND\quad是反刍动物\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 &r9:\ IF\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quad AND\quad是食肉动物AND\quad是黄褐色\quad AND\quad身上有暗斑点\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金钱豹\\ &r10:IF\quad该动物是哺乳动物\quad AND\quad是食肉动物\quad AND\quad是黄褐色\quad AND\quad身上有黑色条纹\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虎\\ &r11: IF\quad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quad AND\quad有长脖子\quad AND\quad有长腿\quad AND\quad身上有暗斑点\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长颈鹿\\ &r 12:IF\quad该动物有蹄类动物\quad AND\quad身上有黑色条纹\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斑马\\ &r13:IF\quad该动物是鸟\quad AND\quad有长脖子\quad AND\quad有长腿\quad AND\quad不会飞\quad AND\quad有黑白二色\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鸵鸟\\ &r14: IF\quad该动物是鸟\quad AND\quad会游泳\quad AND\quad不会飞\quad AND\quad有黑白二色\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企鹅\\ &r15: IF\quad该动物是鸟\quad AND\quad善飞\quad THEN\quad该动物是信天翁\\ \end{align} r1: IF该动物有毛发THEN该动物是哺乳动物r2: IF该动物有奶THEN该动物是哺乳动物r3: IF该动物有羽毛THEN该动物是鸟r4: IF该动物会飞AND会下蛋THEN该动物是鸟r5: IF该动物吃肉THEN该动物是食肉动物r6: IF该动物有犬齿AND有爪AND眼盯前方THEN该动物是食肉动物r7: IF该动物是哺乳动物AND有蹄THEN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r8: IF该动物是哺乳动物AND是反刍动物THEN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r9: IF该动物是哺乳动物AND是食肉动物AND是黄褐色AND身上有暗斑点THEN该动物是金钱豹r10:IF该动物是哺乳动物AND是食肉动物AND是黄褐色AND身上有黑色条纹THEN该动物是虎r11:IF该动物是有蹄类动物AND有长脖子AND有长腿AND身上有暗斑点THEN该动物是长颈鹿r12:IF该动物有蹄类动物AND身上有黑色条纹THEN该动物是斑马r13:IF该动物是鸟AND有长脖子AND有长腿AND不会飞AND有黑白二色THEN该动物是鸵鸟r14:IF该动物是鸟AND会游泳AND不会飞AND有黑白二色THEN该动物是企鹅r15:IF该动物是鸟AND善飞THEN该动物是信天翁
框架的一般结构:
推理的定义:从初始证据出发,按某种策略不断运用知识库中的已有知识,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称为推理。
推理方式及其分类:
推理的方向:
三种匹配情况:
冲突消解策略:
从一组已知为真的事实出发,运用经典 逻辑的推理规则推出结论的过程。
应用归结原理证明定理的过程称为归结反演。 用归结反演证明的步骤是:
应用归结原理求解问题的步骤:
不确定性推理:从不确定性的初始证据出发,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的知识,最终推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是合理或者近乎合理的结论的思维过程。
知识不确定性的表示,C-F模型
I F E T H E N H ( C F ( H , E ) ) IF\quad E\quad THEN\quad H\quad(CF(H,E)) IFETHENH(CF(H,E))
其中, ( C F ( H , E ) ) (CF(H,E)) (CF(H,E))表示可信度因子,反映前提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强度,其取值范围为[-1,1]。
证据不确定性的表示
C F ( E ) CF(E) CF(E)
C F ( E ) CF(E) CF(E)的取值范围也为[-1,1]。
组合证据不确定性的算法
多个单一证据的合取取最小值
E = E 1 A N D E 2 A N D ⋯ A N D E n 则 C F ( E ) = min { C F ( E 1 ) , C F ( E 2 ) , ⋯ , C F ( E n ) } E\ =E_1\quad AND\quad E_2\quad AND\cdots AND\quad E_n\\则CF(E)=\min\{CF(E_1),CF(E_2),\cdots,CF(E_n)\} E =E1ANDE2AND⋯ANDEn则CF(E)=min{CF(E1),CF(E2),⋯,CF(En)}
多个单一证据的析取取最大值
E = E 1 O R E 2 O R ⋯ O R E n 则 C F ( E ) = max { C F ( E 1 ) , C F ( E 2 ) , ⋯ , C F ( E n ) } E\ =E_1\quad OR\quad E_2\quad OR\cdots OR\quad E_n\\则CF(E)=\max\{CF(E_1),CF(E_2),\cdots,CF(E_n)\} E =E1ORE2OR⋯OREn则CF(E)=max{CF(E1),CF(E2),⋯,CF(En)}
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
C F ( H ) = C F ( H , E ) × max { 0 , C F ( E ) } CF(H)=CF(H,E)\times\max\{0,CF(E)\} CF(H)=CF(H,E)×max{0,CF(E)}
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算法
分别对每一条知识求出 C F ( H ) CF(H) CF(H)
求出 E 1 E_1 E1与 E 2 E_2 E2对H的综合影响所形成的可信度 C F 1 , 2 ( H ) CF_{1,2}(H) CF1,2(H):
C F 1 , 2 ( H ) = { C F 1 ( H ) + C F 2 ( H ) − C F 1 ( H ) C F 2 ( H ) C F 1 ( H ) ≥ 0 , C F 2 ( H ) ≥ 0 C F 1 ( H ) + C F 2 ( H ) + C F 1 ( H ) C F 2 ( H ) C F 1 ( H ) < 0 , C F 2 ( H ) < 0 C F 1 ( H ) + C F 2 ( H ) 1 − { ∣ C F 1 ( H ) ∣ , ∣ C F 2 ( H ) ∣ } C F 1 ( H ) C F 2 ( H ) < 0 \begin{equation} CF_{1,2}(H)=\left\{ \begin{aligned} & CF_1(H)+CF_2(H)-CF_1(H)CF_2(H) && CF_1(H)\ge0,\ CF_2(H)\ge0 \\ & CF_1(H)+CF_2(H)+CF_1(H)CF_2(H) && CF_1(H)<0,\ CF_2(H)<0 \\ & \frac{CF_1(H)+CF_2(H)}{1-\{\lvert CF_1(H)\rvert,\lvert CF_2(H)\rvert\}} && CF_1(H)CF_2(H)<0 \end{aligned} \right. \end{equation} CF1,2(H)=⎩ ⎨ ⎧CF1(H)+CF2(H)−CF1(H)CF2(H)CF1(H)+CF2(H)+CF1(H)CF2(H)1−{∣CF1(H)∣,∣CF2(H)∣}CF1(H)+CF2(H)CF1(H)≥0, CF2(H)≥0CF1(H)<0, CF2(H)<0CF1(H)CF2(H)<0
样本空间:设 D D D 是变量 x x x 所有可能取值的集合,且 D D D 中的元素是互斥的,在任一时刻 x x x 都取且只能取 D D D 中的某一个元素为值,则称 D D D 为 x 的样本空间。
概率分配函数:设 D D D 为样本空间,领域内的命题都用 D D D 的子集表示, 设函数 M : 2 D → [ 0 , 1 ] M:2^D\rightarrow[0,1] M:2D→[0,1],即对任何一个属于 D D D 的子集A,命它对应一个数 M ∈ [ 0 , 1 ] M\in[0,1] M∈[0,1],且满足:
M ( ∅ ) = 0 ∑ A ⊆ D M ( A ) = 1 M(\emptyset)=0\\\sum_{A\subseteq D}M(A)=1 M(∅)=0A⊆D∑M(A)=1
则称 M M M是 2 D 2^D 2D 上的基本概率分配函数, M ( A ) M(A) M(A)称为A的基本概率数。
信任函数:命题的信任函数(belief function) B e l : 2 D → [ 0 , 1 ] Bel:2^D\rightarrow[0,1] Bel:2D→[0,1],且
B e l ( A ) = ∑ B ⊆ A M ( B ) ∀ A ⊆ D Bel(A)\ = \ \sum_{B\subseteq A}M(B)\qquad\forall A\subseteq D Bel(A) = B⊆A∑M(B)∀A⊆D
其中 2 D 2^D 2D表示 D D D的所有子集。
B e l Bel Bel 函数又称为下限函数, B e l ( A ) Bel(A) Bel(A) 表示对命题A为真的总的信任度。
似然函数:不可驳斥函数或上限函数。似然函数 P l : 2 D → [ 0 , 1 ] Pl:2^D\rightarrow[0,1] Pl:2D→[0,1],且
P l ( A ) = 1 − B e l ( ¬ A ) ∀ A ⊆ D Pl(A)=1-Bel(\lnot A)\qquad\forall A\subseteq D Pl(A)=1−Bel(¬A)∀A⊆D
Pl(A)表示对A为非假的信任程度。
概率分配函数的正交和(证据的组合):设 M 1 M_1 M1 和 M 2 M_2 M2 是两个概率分配函数,则其正交和 M = M 1 ⊕ M 2 M=M_1\oplus M_2 M=M1⊕M2 为
M ( ∅ ) = 0 M ( A ) = K − 1 ∑ x ∩ y = A M 1 ( X ) M 2 ( y ) \begin{align}&M(\emptyset)=0\\ &M(A)=K^{-1}\sum_{x\cap y=A}M_1(X)M_2(y)\end{align} M(∅)=0M(A)=K−1x∩y=A∑M1(X)M2(y)
其中 K K K由下式计算
K = 1 − ∑ x ∩ y = ∅ M 1 ( x ) M 2 ( y ) = ∑ x ∩ y = ∅ M 1 ( x ) M 2 ( y ) K=1-\sum_{x\cap y=\emptyset}M_1(x)M_2(y)=\sum_{x\cap y=\emptyset}M_1(x)M_2(y) K=1−x∩y=∅∑M1(x)M2(y)=x∩y=∅∑M1(x)M2(y)
基于证据理论的不确定性推理的步骤:
模糊集合的定义
模糊集合的表示方法:当论域中元素数目有限时,模糊集合A的数学描述为 A = { ( x , μ A ( x ) , x ∈ X } A=\{(x,\mu_A(x),x\in X\} A={(x,μA(x),x∈X},其中 μ A ( x ) \mu_A(x) μA(x)表示元素 x x x属于模糊集 A A A的隶属度, 是元素 x x x的论域。
Zadeh表示法
论域离散且元素数目有限:
A = μ A ( x 1 ) / x 1 + μ A ( x 2 ) / x 2 + ⋯ + μ A ( x n ) / x n = ∑ i = 1 n μ A ( x i ) / x i 或 A = { μ A ( x 1 ) / x 1 , μ A ( x 2 ) / x 2 , ⋯ , μ A ( x n ) / x n } A=\mu_A(x_1)/x_1+\mu_A(x_2)/x_2+\cdots+\mu_A(x_n)/x_n=\sum^n_{i=1}\mu_A(x_i)/x_i\\或\\A=\{\mu_A(x_1)/x_1,\mu_A(x_2)/x_2,\cdots,\mu_A(x_n)/x_n\} A=μA(x1)/x1+μA(x2)/x2+⋯+μA(xn)/xn=i=1∑nμA(xi)/xi或A={μA(x1)/x1,μA(x2)/x2,⋯,μA(xn)/xn}
论域连续或者元素数目无限:
该符号并非积分号,不好打出来。
序偶表示法
A = { ( μ A ( x 1 ) , x 1 ) , ( μ A ( x 2 ) , x 2 ) , ⋯ , ( μ A ( x n ) , x n ) } A=\{(\mu_A(x_1),x_1),(\mu_A(x_2),x_2),\cdots,(\mu_A(x_n),x_n)\} A={(μA(x1),x1),(μA(x2),x2),⋯,(μA(xn),xn)}
向量表示法
A = { μ A ( x 1 ) , μ A ( x 2 ) , ⋯ , μ A ( x n ) } A=\{\mu_A(x_1),\mu_A(x_2),\cdots,\mu_A(x_n)\} A={μA(x1),μA(x2),⋯,μA(xn)}
隶属函数
:模糊集合中所有元素的隶属度全体构成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常见的隶属函数有正态分布、三角分布、梯形分布等。隶属函数确定方法:
模糊集合的运算
包含
关系
相等
关系
交并补
运算
代数
运算
模糊关系与模糊关系的合成
模糊关系
:设 A A A、 B B B为两个模糊集合,模糊关系用叉积(cartesian product)表示。在模糊逻辑中,这种叉积常用最小算子运算,即:
μ A × B ( a , b ) = min { μ A ( a ) , μ B ( b ) } \mu_{A\times B}(a,b)=\min\{\mu_A(a),\mu_B(b)\} μA×B(a,b)=min{μA(a),μB(b)}
若 A A A、 B B B为离散模糊集,其隶属函数分别为:
μ A = [ μ A ( a 1 ) , μ A ( a 2 ) , ⋯ , μ A ( a n ) ] μ B = [ μ A ( b 1 ) , μ A ( b 2 ) , ⋯ , μ A ( b n ) ] \mu_A=[\mu_A(a_1),\mu_A(a_2),\cdots,\mu_A(a_n)]\\\mu_B=[\mu_A(b_1),\mu_A(b_2),\cdots,\mu_A(b_n)] μA=[μA(a1),μA(a2),⋯,μA(an)]μB=[μA(b1),μA(b2),⋯,μA(bn)]
则叉积运算为:
μ A × B ( a , b ) = μ A T ∘ μ B \mu_{A\times B}(a,b)=\mu^T_A\circ\mu_B μA×B(a,b)=μAT∘μB
其中 ∘ \circ ∘为模糊向量乘积。
模糊关系的合成
:设模糊关系 Q ∈ X × Y , R ∈ Y × Z Q\in X\times Y,R\in Y\times Z Q∈X×Y,R∈Y×Z,则模糊关系 S ∈ X × Z S\in X\times Z S∈X×Z称为模糊关系 Q Q Q与 R R R的合成。模糊关系 Q Q Q与 R R R的合成 S S S是模糊矩阵的叉乘 S = Q ∘ R S=Q\circ R S=Q∘R。模糊矩阵的合成常用一下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