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名: Owen
【情感、亲子、安全感】
⭐小毯子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更是亲密的“朋友”。
[美]凯文·亨克斯 文/图 方素珍/译/河北教育出版社/启发精选凯迪克绘本
【内容】
一个叫阿文的小老鼠很喜欢他的小毯子,从小到大从不离身,邻居的阿婶和爸爸妈妈想尽了办法也不能让阿文放弃,最后,还是妈妈想出了好办法: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一条一条的小手帕。现在,阿文每天都会带着他的小手帕,再也没有人说什么了。
⭐凯文.汉克斯,以创作温暖、生动、幽默的儿童图画故事书著名。他的作品总是能反映出对真实的小孩世界的了解。因为对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凯文总能了解到他们最深处的心声。
【评论】
很多孩子有一条爱不释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离,令大人匪夷所思。小毯子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 ”,也是阿文的“ 朋友”。 心理学家会从“安全感”的观点来看阿文和小毯子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到处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虑,他们不停地成长,等于不停地在适应随成长而来的变化。所以,他们需要有稳定和连续性的感觉来平衡变动所造成的不安。
童年的真相——柯倩华◎童书评论人
【作者】
凯文·汉克斯(Kevin Henkes)美国著名童书作家、插画家,以创作温暖、生动、幽默的儿童图画故事书著名。
1960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自幼即展露绘画天份,十九岁开始创作童书,第一本童书《All Alone》在1981年出版之后,就踏上了图文创作的生涯。他以最真实的生活素材,写下一本又一本引起读者共鸣的好书。他创作了一系列以老鼠为主角的作品,广受读者欢迎,成了家喻户晓的小老鼠明星,也为他赢得多项大奖。
作品最大特色,在于创作主题紧扣孩子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对真实的小孩世界的了解。他的作品总是能因为对孩子的用心的理解,凯文总能了解到他们最深处的心声。在他的作品里,往往寥寥数语却扣人心弦。
主要作品:
《阿文的小毯子》1994年美国凯迪克银奖,
《小猫咪追月亮》2005年美国凯迪克金奖,
《等待》2016年美国凯迪克银奖,
《我好担心》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榜首位。
【图文分享】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
不管是上楼梯、下楼梯,或者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
不管是橘子汁、葡萄汁、巧克力、牛奶,或者是冰淇淋、花生酱、苹果酱、蛋糕,阿文总是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
隔壁的阿姨忍不住说话了:“阿文长大了,怎么还带着毯子到处走呢?你们没有听过毛毯小精灵的故事吗?”阿文的爸爸妈妈摇摇头。“来,我说给你们听,再教你们怎么做。”
这天晚上,爸爸告诉阿文:“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头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见了,但是毛毯小精灵会留给你一个非常棒的礼物。”
妈妈说:“是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噢!”
睡觉前,阿文却把小毯子塞进了裤子里。
第二天早上,阿文拿出小毯子说:“根本没有毛毯小精灵。”妈妈说:“天哪!你怎么把毛毯塞进裤子里?”
爸爸说:“难怪······”
妈妈说:“小毯子好脏。”
爸爸说:“小毯子又破又旧,丢掉算了。”
阿文不肯,他说:“小毯子很好啊!”
“小毯子可以当披风······”
“我可以躲在小毯子里面,你们都找不到我。”
阿文剪头发、看牙齿的时候,都把小毯子带在身边。
隔壁的阿姨又说话了:“阿文不能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你们试过泡醋的方法吗?”阿文的爸爸妈妈摇摇头。“来,我教你们怎么做。”
趁阿文不注意的时候,爸爸把小毯子的一角,泡在酸醋里。阿文找到了小毯子,闻到一股怪味道,只好抓着另一角跑出去了。
阿文把小毯子放进沙堆里搓一搓,又把它埋在花园里,然后挖出来,闻一闻说:“嗯······好一点儿了。”
虽然小毯子还有一些怪味道,但是,阿文一点儿也不在乎。
每天带着它,披着它,拖着它······
每天吸着它,抱着它,扭着它······
“快开学了,怎么办呢?”阿文的爸爸妈妈担心地问。
隔壁的阿姨说:“不可以让阿文带着小毯子上学,
你们要直接告诉他:不行。”
阿文说:“我要带小毯子上学。”
“不行!”妈妈说。
“不行!”爸爸说得更大声。
阿文听了,用小毯子遮住脸,伤心得哭个不停······
妈妈说:“乖,不要哭。”
爸爸说:“我们再想想看。”
忽然,妈妈大叫:“哎呀!我想出办法了!”
妈妈把小毯子剪成一块、一块的,再用缝纫机把它们的四个边儿车起来,妈妈把小毯子做成了许多条小手绢儿。
手绢儿做好了,妈妈教阿文念:“小手绢儿,一大堆,擦擦眼泪,擦擦嘴。”阿文高兴地说:“万岁、万岁、万万岁!”
现在,不管阿文走到哪里,身上都带着一条小手绢儿。
隔壁的阿姨也不再多话了。
阿文有一条黄色的小毯子,当他还是小宝宝的时候,他就有这条小毯子,阿文非常喜欢它。
不管是上楼梯、下楼梯,或者是在家里、在外面,阿文总是说:“我去哪里,小毯子就跟我去哪里。”
不管是橘子汁、葡萄汁、巧克力、牛奶,或者是冰淇淋、花生酱、苹果酱、蛋糕,阿文总是说:“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
隔壁的阿姨忍不住说话了:“阿文长大了,怎么还带着毯子到处走呢?你们没有听过毛毯小精灵的故事吗?”阿文的爸爸妈妈摇摇头。“来,我说给你们听,再教你们怎么做。”
这天晚上,爸爸告诉阿文:“如果你把小毯子放在枕头下,明天早上,小毯子就不见了,但是毛毯小精灵会留给你一个非常棒的礼物。”
妈妈说:“是男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噢!”
【科普小知识】过渡性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第一个“ 非我 ” 所有物( the first not-me possession ),它不是母亲所给予的,因为过渡性客体是儿童自己发现或创造的。它甚至比母亲重要,是儿童“几乎无法切割的一部份”。常被用来代表过渡性客体的物品包括一条毯子、一件旧衣服、柔软的玩偶或是呀呀儿语、不断重复的动作等( 有些儿童甚至会创造旁人无法理解,但对其有特殊意义的话语 ) 。当然,并非这些外在客体具有过渡性。它们代表婴儿由与母亲融为一体的状态至认知母亲是外在且分离的客体的过渡时期 。 对婴儿而言,此客体有令她感到舒适安慰的作用,能对抗焦虑、寂寞,且能帮助她安然入睡。(百度)
【兔小兔语】
[关于过渡性客体]
过渡客体是稳定母爱的延续,玩偶、小毯子都是“妈妈”的替代物,孩子“恋物”,很大程度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那些“不可理喻”的“癖好”,是他们释放情绪的一种表现。
过渡客体对于孩子很重要,是心理安慰、改善焦虑、弥补曾经缺失的安全感,再次建立起和母亲之间的情感链接。
很多孩子甚至大人都会有这样一个“小毯子”,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认为孩子有问题。这只是“过渡性客体”,要正确对待。
[感悟]
1、亲子关系中,当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办?
遇到问题,先共情,认可孩子,给予安慰。然后,尊重孩子,智慧的解决问题。
2、长大后,我们都忘了曾经是个孩子
我们总是从大人角度考虑问题,但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我们不一样,我们要学着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大人来说只是毯子,甚至又破有旧仍该扔掉,但对于孩子这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是“朋友”,是精神寄托,甚至是超过服父母的重要存在。
3、当面对“隔壁阿姨”
育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经验丰富的隔壁阿姨”,他们或许只是善意的提醒,但孩子是自己的,自己最了解。意见合适,可以听取,不合适,切莫强求。
4、做有智慧的父母
父母都爱孩子,但不一定懂得如何正确爱,作为父母都应该了解一些基本的育儿常识,当遇到问题,去了解,去学习。例如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和安全感,同时还不能溺爱孩子,这就要学会“温和而坚定”,“温和而坚定”的帮孩子建立规则,帮孩子解决问题。
【附1】童年的真相 / 柯倩华 童书评论人
【附2】成长的依恋 / 宋佩 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附1】
童年的真相
柯倩华/童书评论人
很多孩子有一条爱不释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车之类的小东西,不论去哪里都随身带着,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离,令大人匪夷所思。 心理学家会从“安全感”的观点来看阿文和小毯子的关系。孩子的世界到处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虑,他们不停地成长,等于不停地在适应随成长而来的变化。所以,他们需要有稳定和连续性的感觉,来平衡变动所造成的不安。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小毯子不仅是提供安全感的“东西”,也是阿文的“朋友”。从大人的科学观点看来毫无生命情感的毯子,对喜爱它的阿文而言,却是有情有义的主体,“我喜欢的东西,小毯子都喜欢。”;也是亲密忠实的同伴,跟着他高兴(游戏)、害怕(看牙),陪伴他度过每一个独处的时刻。对阿文而言,小毯子独一无二;在阿文的想象里,小毯子真的需要他。大人命令他放弃小毯子,就像逼迫他背弃一个朋友,切断一个相亲相爱的关系,大人的理由何在?
爸爸妈妈说,小毯子又破旧又脏。阿文不以为意,就像不在乎全世界都说他的好朋友是丑八怪。只因为大人看不顺眼,就要小孩丢弃所爱,似乎不大正当,隔壁的阿姨搬出堂皇的说法:“阿文长大了。”这是成长阶段理论帮助大人了解孩子之后的负效应,使许多大人紧张担忧,怕孩子没有按照理论做人:做了这个阶段不该做的,或者没做这个阶段该做的。例如:拿着小毯子,“像长不大的孩子”。
小毯子真的妨碍阿文的正常发展吗?我们仔细观察他的表情、语言、动作,他的伶俐机智和丰富敏锐的情绪,不正为他的健康正常,提供活生生的证据吗?况且,“长大”是内在生命人格的成长,不因外力强制而产生,不由外在形式包装而决定。强制没收阿文的小毯子,会使他“是”一个长大的人,或者,永远只是“像”长大的人?
不过,幸好这个故事有尊重孩子的作者,使它免于偏颇和俗套,他尊重孩子世界的真相--- 成长终究包括变动,在新和旧之间取舍,在取和舍之间挣扎,只盼挣扎之后是进步、成熟。这是孩子真真切切地面对的现实,也是必须练习的功课。“上学”使故事的冲突达到最高点,象征学习的必要性和代价,让阿文在这个无可奈何的处境下,放声大哭。成长的痛,需要表达,需要同情。流泪之后,一定要留下伤痕吗?作者提供了探索的方向。故事发展出的内在逻辑是:不能带小毯子,因为不方便;焦点在此转向如何使大家方便,停止了先前对小毯子和阿文的价值审判和压迫。当大人停止哄骗孩子(毛毯小精灵)、暗中操控(泡醋),而以照顾心灵需要的方式来商量,孩子才能相信,成长的伤痛,值得关心、了解和安慰,这是亲子课题。
孩子常从父母的表情、动作、接触方式和距离(而非语言)来判断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了解。阿文的爸爸妈妈是有趣的角色安排。他们总在背景里、不多话、听听别人的,做点什么,却不紧迫盯人,也没有强势的姿态。他们的肢体语言充分表现对阿文的关爱,与他非常亲近,但表情常是困惑、无奈的。从图画里,我们看到支持孩子的父母,有许多爱,许多疑虑,不张牙舞爪地把自己的担心变成孩子的压力,一次次陪孩子在尝试中历练。
这是好的图画书的特点,具象地诠释文字内涵,塑造丰富的感觉情境,又不限制读者的想象空间。封面上,隔壁阿姨拿着暗示窥探的望远镜,阿文抓着小毯子,背道而驰又互相偷看,点出主角和旨趣。在教泡醋的那一页,阿姨站上叠高的花盆(立足基础并不稳固),阿文趴在篱笆下,一高一低地凸显出两者的关系。最后,冲突解除了,两人才有第一次面对面的接触。这些丰富的图像信息,使简洁流畅的故事更生动活泼。亨克斯最擅长的是,灵活运用简单的线条,在相同的造型轮廓里,勾勒出传神的喜怒哀乐。尤其是阿文受惊的大眼睛,道尽孩子在失去所爱的威胁下的心情。这本成功的儿童图画书,不仅帮助我们知道、也看到许多关于儿童的真相。
【附2】
成长的依恋
宋佩 --台湾中原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凯文·亨克斯创作的图画书虽然处理的都是平常生活的小小片段,但因为符合真实人性,生动描述孩子的成长历程,以及为人父母受到的挑战,因此很能得到共鸣。例如这本《阿文的小毯子》,就是借着阿文和小毯子的故事,自然地融入成长中孩子面临的调适问题、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父母面对难题的智慧。
这个故事发生在拟人化的老鼠家庭,亨克斯用寥寥数笔勾画出每个角色不同的眼神、情绪,除了五官表情和肢体动作外,老鼠的尾巴也有表情达意的作用,比如第一个画面,隔壁的邻居阿姨把尾巴伸到围墙的这一边,暗示了她爱管闲事的个性,又如最后终于想出解决办法的那个画面,老鼠妈妈竖得笔直的尾巴点化了灵光乍现的刹那。
亨克斯以黑色的线条勾勒轮廓,再用鲜明的水彩上色,整本书的色彩饱满亮丽,阅读时给人温暖而轻快的感觉。他的图画除了描绘故事主要情节发展外,还加入了许多细节,首先,读者可以随着阿文看到房子的里里外外,我们发现阿文在家里有自己的玩耍空间,不论是院子的沙坑、用床单搭的帐棚,或是家里画画的角落,连浴室也是他的游乐场,还有他那舒适的房间和小床,由这些场景看出阿文在家里悠游自在。此外,墙上处处贴着阿文画的图画,显示爸爸妈妈对他的尊重和鼓励。有时,图画也具暗示作用,比如阿文听到爸妈不准他带毯子上学的那页,阿文用毯子蒙住脸,看不见表情,墙上却出现了一幅《呐喊》的图画,贴切地传达他的心情。
另外,住在隔壁的阿姨也是重要的角色,她在封面出现,斜眼望着阿文和他的小毯子,之后,正是她挑起了“毯子”事件。这位阿姨有一副望远镜,她不但喜欢窥探别人的生活,也喜欢站得高高的,摆出指导者的姿态,可惜她给阿文父母的建议实在不太高明。在有着老鼠喷泉的那个画面里,亨克斯借着四个角色所站的位置、姿态和表情,巧妙地呈现出彼此的关系。
这本书里的每个画面几乎都由细黑框框住,像是漫画书的做法。细黑框大小不等,框内一再出现阿文和小毯子形影不离的画面,排在一起的许多小框暗示着不同的时间、场景和心情,让读者可以单独欣赏,也可以连贯在一起品味。而上下排列的小框具有表示时间先后次序的作用,像是阿文上床睡觉的那页和妈妈用缝纫机做手帕的那页。除了框内偶然出现的对话外,框线把文图截然分开,让小读者在大人叙述故事的同时,可以清楚地在图画中找到对照的内容,专心地观赏图画。
所有的图画中只有两个画面没有框线;其中之一是妈妈做好手帕的那页,这时妈妈解决了问题,突破了原先的困境(也突破了框线的限制);到了最后一页(这个画面和封面的图画形成有趣的对比),框线也消失了,故事发展至此,阿文不仅用另一种方式保留住他的小毯子,也跨越了一个成长阶段,他和隔壁阿姨的对立关系终于暂时画下句点。看到这样的结局,读者是不是也像阿文一样,有如释重负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