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大一统王朝,这些年网上有很多人说明朝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割地,对其大加赞扬。对于这些我是嗤之以鼻,并不是心存偏见,每个王朝都有他的两面性,政治高压,宦官乱政,刑法严苛这些问题不能不视而不见,君臣是有些骨气,但钱益谦之流又何曾少过。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从秦帝国到明朝清朝,每个朝代都曾盛极一时,却又很快被历史的尘埃所埋葬。也正是这些绚烂多彩的朝代兴衰史,如一块块饱含历史沧桑的砖砌成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而明王朝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金砖。今天就简单的探讨一下明王朝这个基座是怎么坍塌的。

      明朝灭亡的原因,按照以前教科书的解释就是,明朝横征暴敛,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人民纷纷揭竿而起,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军攻进北京城,明朝覆亡。这么说呢,也没有什么毛病,只是有点笼统,其实历史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简简单单的概括总结。

先看看一个时间轴:

      1573年,年仅十岁的朱翊钧继皇帝位,年号万历,故称万历皇帝。

      1573-1582年,张居正实行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军事实力也得到巩固,称“万历新政”,明朝进入中兴时期。

        1582年,张居正死,新政遭废黜,此后万历皇帝怠政,长期不临朝听政,明朝江河日下。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后金,意图割据辽东。1619年,经萨尔浒一役,努尔哈赤消灭明军在辽东的主力军,攻灭叶赫部,统一了女真部落。明朝至此与后金攻守之势互换,丧失主动权。

        1620年,万历皇帝崩,儿子泰昌帝即位,一个月以后因不可言传的事崩,子天启帝即位。

        1627年,在后金威胁日益严重,宦官魏忠贤干政愈演愈烈,明朝民生凋敝、日薄西山背景下,年仅23岁的天启帝为求长生不老服用丹药而崩,弟崇祯帝继位。

        1629年,因崇祯帝废驿站,作为驿卒的党项人李自成失去生活来源怒而起义,终于1644年攻入北京,崇祯帝自吊煤山,明朝灭亡。

        不久之后,明将吴三桂投降清朝,清军入关,二者合力围剿李自成的大顺军,满洲人正式入主中原,开始了清王朝在中华大地将近三百年的统治。

        先讲天灾,明末清初正处于小冰河时期。在这期间,气候极度寒冷骤然加剧,粮食产量骤然下降。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先是陕西山西,紧接着河南,然后山东,江南,闽浙,湖广,京畿地区,相继爆发旱灾。三秦之地,由于经过上千年的开发生产,土地已经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降水减少,土地日益贫瘠,加之政治中心东迁,经济中心南移,导致生产落后。此外,明王朝为了平息东北女真人的叛乱,财政吃紧,兵员不足,对人民施以重税和繁役必不可免,加之连年发生灾荒,所以这里率先爆发农民起义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讲人祸,我在编辑明亡时间轴的时候曾犹豫是否从天启开始,最后觉得从万历皇帝即位那年开始是最合理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明亡的种子萌芽于万历朝,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原本在经过张居正改革后,明朝扭转了财政危机,政治颓势虽说不能一扫而空,但跟嘉靖和隆庆两朝相比,态势明显要好很多。但历史积弊太深、太顽,已是积重难返,国家财政增收了,百姓减轻了负担,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损失惨重。因此,张居正死后,仅仅过了四天,受到利益侵害的大批官僚、缙绅和豪强权贵们立即群起攻讦,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除”一条鞭法“外,其余全部废除,改革至此终结,昙花一现,明王朝也开始江河日下。紧接着,在万历十七年至二十年三年间在西北宁夏,西南川、贵、鄂之间的播州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和丰臣秀吉入侵朝鲜。于是万历皇帝发动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并最终取得了胜利。虽然这三场大战巩固了明王朝的疆土,奠定了明朝在东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却也耗尽了张居正改革历经十年所积攒的可供国家十年支出的钱粮。

      还有一个大部分人不了解却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在设计国家制度时,给官员们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低工资标准,却唯恐自己的皇室子孙过的不好,除了把自己所有的儿子封为亲王之外,并给予优厚的俸禄,还有大量包括土地等其他赏赐。为了让后代们充分享受幸福,他规定所有的皇族不必从事任何职业。每一个皇族后代,所有消费需要都由国家承担:10岁起开始领工资享受俸禄,结婚时国家发放房屋、冠服、婚礼费用;死时还有一笔厚厚的丧葬费。为了防范亲王犯上作乱,自永乐帝开始,逐渐给皇族加以禁锢,强化对他们的控制。皇族们无事可做,又不能从事任何职业,因此想增加收入就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多生孩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国家就按等级多发放一份俸禄。于是一场史无前例的生育竞赛开始了。仅仅不到三百年,到了崇祯时期,已经繁衍到超过百万,供养他们的俸禄占明王朝一年收入的一半。而这还仅仅只是皇族,官员们的俸禄这么低,为了维持自己体面的生活,必然会将搂银子的手伸向可怜的百姓。另外,到了明末,土地兼并的现状越来越猖獗。皇族,勋贵,宦官,士绅豪强依仗着手中权势,横征暴敛,鱼肉人民,霸占了大片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纷纷破产,流离失所。这种家天下的制度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其灭亡的必然性,损天下百姓而肥了朱家人,反抗成了穷苦人民最后的倔强。

      无休无止的党争耗尽了明王朝大部分的精力。党争历朝历代都有,但明末的党争却是最让人叹为观止。党争始于东林党的形成,从万历二十二年的“京察”(考核官吏)开始,一直到明亡,贯穿整个明末。在万历朝东林党与浙,齐,楚三党竞争,在天启朝与阉党狗咬狗,在崇祯朝没有了对手,东林党自己内斗,斗争从未停歇过。从头到尾,都是东林党在跟其他非东林党斗。其实从党争发生的时间来看,主要还是由于万历和天启两个皇帝长期怠政。票拟掌握在阁臣手里,批红被宦官攫取,宦官跟大臣之间,大臣与大臣之间彼此争权夺利,互相打击报复。明末时期,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东林党成员主要来自江南地区,他们是这个地区资本家的政治代言人。通过明末三大案(“廷击案”、“红丸案”、“移宫案”)和借助崇祯帝摧毁阉党后,东林党把持了朝政,两次废除各项工商税收 ,导致明王朝的税收大幅度下降。为了弥补这一个窟窿,农民背负了更重的税役,同时崇祯帝为了节省开支,精减了一些机构,比如驿站(上面讲到的李自成就是一个驿卒),引发了明末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事后证明,这也是一场将明王朝推向万丈深渊的农民起义。

        崇祯皇帝虽然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可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崇祯帝16岁即位,此时明王朝正处于内乱、外患(东北为皇太极所统治)、庞大的文官集团(东林党为首)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再加上他生性猜疑,刚愎自用的性格,注定了明王朝的覆灭。短短17年,14个兵部尚书没一个好下场,全部被杀,撤换了54个内阁。孙元化、袁崇焕、熊文灿、郑崇俭、刘策等或因一时的失利或因被疑谋反而被杀;孙承宗、陈奇瑜、左良玉等被罢职;孙传庭在崇祯帝的逼战下战败被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崇祯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大概是最可笑,也是最可悲的。当他在煤山时看着北京城的一切,仍然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配得上一个好皇帝,错的都是臣下们,也许我们能从他死前写下的那句话一窥其心境: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至于满清的叛乱,我觉得只是让上面的这些问题显得更加严重、复杂化。如果自身问题不大,女真人危害再大也仅限于关外。吴三桂大军只要把守住山海关,清军基本上就没有逐鹿中原的机会或者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入关内之后,清军为什么如脱缰野马,迅速占领中华大地?一是叛徒太多,吴三桂之流甘当马前卒;二是当时中原地区遍体鳞伤,已经经不起折腾,并且明朝精锐皆掌握在吴三桂,洪承畴等人手中,关内其他军队已无力抗衡;三是八旗骑兵骁勇善战。

      以上这些,我觉得基本上概括了明王朝灭亡的一些原因,政治腐败和党争第一,天灾第二,崇祯帝多疑,刚愎自用第三,外患最后。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王朝灭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