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盘:一种系统的悟的方法

《复盘》

作者:陈中

阅读用时:3小时33分

复盘至关重要,通过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尤其是失败的事情,要认真,不给自己留任何情面地把这个事想清楚,把事情想明白,然后就可以谋定而后动了。——柳传志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种情况,明明知道复盘很重要,自己听过相关的课程,学过如何去做复盘,但是就是坚持不了复盘。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一直只停留在想的层面,缺乏行动,懒得去根据别人的模板去复盘,进而陷入一个不了了之的消极循环。复盘的重要性,我们真的清楚了嘛?它真的引起我的重视了嘛?事实上并没有。我们仍然想改变呀,怎么办?《复盘》读起来,记录起来,行动起来,改变才有可能发生。

人学习有三种途径,一种是从书本上学前人的知识,一种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其先进之处,一种是向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学习。

学习需经过“僵化—优化—固化”的流程,最后“内化”于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通常在学习之后,采用先模仿,等熟练之后再优化。

总结和复盘的区别

总结只是复盘的一部分,复盘有比总结更为丰富的内涵。

总结是对事件过程进行梳理,它是对已经发生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归纳。它关注一些关键点和里程碑。而复盘,是在头脑中对做过的事情重新过一遍。这个“过一遍”,就是说从头到尾的审视。复盘除了有总结所包含的动作外,它还对未发生的行为进行虚拟探究,探索其他行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以找到新的方法和出路。

可以说,总结是静止的,复盘是动态的。

复盘还可以对事件发生之前的思考和逻辑进行梳理,去审视当时的思考过程以及逻辑,并对其进行评判,以确定做事的前提是否需要重新构建。通过复盘,加上执行实践的参照比对,从而排除错误的认识和路径,找到更有效、更符合本质规律的做法,确定哪些行为可以继续,哪些行为必须终止,应该开始什么新的行为,等等。

可以说,总结是平面的行为,复盘是立体的行为。

复盘的对象

复盘,是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思维推演。

因此,理论上,只要是发生过的事情,不管是自己做的还是他人做的,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复盘的对象。

一句话总结:随时随地随事皆可复盘。

用联想总结的语言是:

1.小事及时复盘。

2.大事阶段性复盘。

3.事后全面复盘。

复盘的分类

1.自我复盘

2.团队复盘

3.复盘他人

复盘他人

复盘他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纯粹复他人的盘,看谁哪件事情做得好,或者做得差,自己试着进行复盘,找出做得好或者差的原因,并找出做得好的关键和规律,以便自己做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好的结果。这可以说是用他山之石,磨自己的刀。另外一种是对比复盘。就是自己做了一件事情,对手也做了一件差不多的事情,两者对比复盘,比较自己和对手不同的做事思维、不同的着力点,别人哪里比自己做得好,自己哪里比别人做得好,最终效果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他人将着力点放在某个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通过这样的对比,可以找出差距,发现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得到对消费者更深层次的理解,透彻把握行业的规律,最终可以获得关于行业和业务的“直觉和本能”。

复盘他人最有效的一种类型是复盘标杆。

标杆往往是做得最好的组织或者个人。他们之所以做得最好,肯定是有原因的,运气有可能带来一次两次的成功,但无法让你成为标杆。复盘标杆,对标杆做的事情进行复盘,看清他们的行为,认清他们的想法,通过思考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去追寻行业或者事情的本质和规律,可以比较快地帮助我们接近真知。这跟围棋中复盘高手或者请高手帮助复盘有异曲同工之妙。

复盘的性质

柳传志说,我们的学习,30%是跟书本跟他人学,70%是跟自己学。不管跟他人学还是跟自己学,都有一个悟的过程,只有被自己觉到悟到了,才会成为自己的。

复盘,是一种系统的悟的方法。没有复盘,没有认知;没有复盘,没有刻意练习。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教父》

认识事物的三个层次

认识事物,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假设层面、逻辑层面、信息层面。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总是先关注到它的最表层,那就是信息层面,是什么样的,有什么。

在这个层面明了之后,如果进一步,就会关注到它的逻辑层面,为什么是这样,什么导致了这样。

想真正理解一个事物,就会进入到假设层面,关注逻辑思考的起点是什么。

假设层面的改变,会带来认识和行为的改变。

比如说,你如何看待你的工作。

如果你认为工作是雇佣关系,那可能会认为,我是给公司和老板干活的,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干一天活就得给一天钱,加班要有加班工资。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因为雇佣,所以交差。

你也可以认为工作是合伙关系,公司提供资源和平台,你提供智力,两者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工资是合伙的分成。只不过分成是做结算后有利润才发,而工资,则是提前发的生活保障。因为合伙,所以尽力。

你还可以认为工作是修行关系,公司是道场。修行是共同学习进步。在学校学习,我们还要交钱,而在公司学习,公司还给你发钱,要有感恩。因为感恩,所以用心。

当然,你还可以认为工作是剥削关系,那就是“阶级斗争”了。

雇佣关系,合伙关系,修行关系,斗争关系,你认为工作是哪一种关系,就是你对工作的假设。

不同的假设,带来不同的逻辑。不同的逻辑,导致不同的行为。

雇佣导致交差,合伙导致尽力,修行导致用心,斗争导致破坏。

而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假设而不是那种假设,则与你更底层的思维有关。

这个底层思维,最常见的是所谓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我们每个人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思路,都可以说是复盘的结果。

一个人的知识分为三类:基因知识、文化知识和原子知识(个体分立的知识)。

基因知识,是人类千百年进化后内化的知识,是遗传给个体的,是我们生来就会的,它是本能的部分。比如,当一个人向我们脸上打一拳的时候,不用谁教,我们自然知道闪躲。当手靠近火的时候,我们自然会保持在合适的距离,避免被烧伤。当我们饿了,就会到处找东西吃,如果是小孩子,则会通过哭闹等手段传递信息,让父母们赶紧喂奶。天冷了会穿更多的衣服保暖,口渴了会喝水,等等。这些基因知识,为我们的生存保驾护航。

文化知识,是我们所处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所获得的知识,是潜移默化的知识,是我们所处环境教给我们的,是本民族或者本群体演进而来的。比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欧洲人吃饭用刀叉;古代的中国人见面拱手,现在的中国人见面握手;对父母要孝顺,对兄弟要友爱,等等。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文化的氛围中,必然要被文化打上烙印。

不管是基因知识还是文化知识,都是在我们无意识的情况下习得的,只有原子知识(个体分立的知识),是我们主动获得的。

所谓原子知识,就是我们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属于个人自己的知识。一般来说有三个途径:一是个人通过实践,经历不同的事情,不断试错,总结而来。二是看别人做事,总结别人的成败,成为自己的经验。三是学习别人总结的经验,从书本上学,听别人的培训讲课。

不管是第一种途径(总结自己亲身经历),还是第二种途径(总结别人的成败),都是复盘。因此,看书和复盘,就是我们学习提高的两种方式,而且只有这两种方式。通过学习和复盘,将我们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如何避开天真的练习(刻意练习)

有目的的练习具备四个特征:

1.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

3.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

4.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

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引导你的练习。

专注,就是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反馈,告诉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

走出舒适区,逼迫一下自己,才能进入到更高的境界。

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方式中,刻意练习是最有效的方式。

总结一下:

刻意练习是习得一种技能的最有效的练习方法。

刻意练习的关键,是构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

而构建高质量的心理表征,只能由自己做。

想靠别人点化是没有用的。

别人可以“点”,“化”还得你自己来。

这个“化”的核心,在复盘。

复盘的心态

有些心态,在复盘中特别重要。概括来说,是两种心态:不自欺、有胜心。

不自欺是对自己而言,要诚实。

有胜心是对别人而言,不要有“有胜心”,要虚心。

两种心态的指向是同一个:成长心态。一切只关乎成长!

错误的担心:关键是将我和我的表现区分

复盘的时候,自欺的人,不会愿意去找自己的问题,至少是不愿意找自己的真问题。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有一种心理,认为“我某个方面有问题”就是“我有问题”。“我有问题”就等同于“我所有方面都有问题”。

对某一个具体方面的技术性质疑,不自觉地偷换概念为对人整体的品性否定;人品不行,又转换为什么都不行。

这当然是错误的担心。

区分自尊与缺点

唯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将自尊与缺点区别开。

所以佛说:

对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骂,以真面目待他;

对待中等人最多隐喻他,要讲分寸,他受不了打骂;

对待下等人要面带微笑,双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礼节对他。

乔布斯也曾经说过,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不是因为聪明人没有尊严,而是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尊严不来自于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是来自于成长与实力。

当你需要考虑自己尊严的时候,就已经没尊严了。

如果复盘对象真的很差呢?

有两种做法:

一种是反求诸己,看到别人不好的,想想自己是不是有这种不好的地方,然后改变。

另外一种,就是挑战自己,看看能不能从复盘对象中找到一点点值得学习的东西。

无论多小,只要值得学习就行。

一旦我们开始了这个寻找的旅程,就会发现我们可以从复盘对象中学到更多。

把每一次复盘都当作是一次提高自己的机会。

不管复盘什么,复盘出什么结论,都要从成长的角度去思考。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切只关乎成长!

一切只关乎成长!

一切只关乎成长!

禀赋效应与损失规避效应

我们之所以有胜心,容易否定他人坚持自己,是因为禀赋效应和损失规避效应的存在。

所谓禀赋效应,是指人们一旦拥有某件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比他拥有它之前的价值评价更高。

比如说,有一个杯子,你为了能够拥有它,你愿意支付3元,但是如果这个杯子是你的,让你放弃这个杯子,你可能希望别人给你5元才会同意。

所谓损失规避效应,是指损失和获益的心理效用并不相同,客观上的损失比等量获益产生的心理效用更大。状况由好变坏时,人们承受的痛苦会比状况由坏变好时所体验到的欢乐多。

最经典的解释是这样的,你路上捡到100元,会觉得高兴,但是如果你又丢了100元,你会觉得痛苦,而且你觉得丢掉100元的痛苦比捡到100元的高兴更强烈,虽然你的资金没变。

复盘的操作

复盘的操作,必须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步骤是复盘的流程,可以保证复盘的进展是有序的,保证复盘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提升个人的。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将复盘的具体操作分成如下几步:

1.回顾目标。

2.叙述过程。

3.评估结果。

4.分析原因。(核心)

5.推演规律。(核心)

6.形成文档。(必要)

6个步骤中,最核心的是“分析原因”和“推演规律”,只有这两步做好了、做到位了,才能真正琢磨透一件事情,并在随后做好它。

当我们熟悉了复盘,很多步骤可以简化,甚至潜意识就会完成。直接就会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步骤是死的,目的是统一的,那就是找到规律,提升自己。

回顾目标

在回顾目标的时候,要确定所说的目标是自己做事时真正希望达成的目标。

当一个目标被叙述的时候,要多问几个问题:这是自己当时做事的真正目的吗?这是最终的目标吗?会不会是用手段替代了目标?

目标是希望达成的,结果是实际做到的。将结果与目标进行对比,找到实际的结果和希望的目标之间的差别。然后分析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探究实现目标的方法。

结果与目标的比对,有五种可能产生的情况:

1.结果和目标一致,完成情况达到了所设定的目标。

2.结果超越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还要好。

3.结果不如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要差。

4.结果中出现了目标中没有的项目,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新添加进来的。

5.目标中有的项目,但是结果中却没有该项目的完成情况,结果为0。这也可以视为结果不如目标,但是这种结果与目标的差距,是根本没有行动,与那种行动了然后没有达到期望值还不一样,所以单列。

结果比对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为了发现问题。重点不是关注差距有多大,而是要在出现差距的地方,试着去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

1.“5why分析法”和层次图

最著名的连续追问方法,大约是丰田的“5why分析法”。

丰田公司的“5why分析法”,又称“5问法”,就是当出现问题的时候,连续追问5个为什么,以探究问题背后真正的原因,找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当然,5问法并不是说必须问5次为什么,也不是说只能问5次为什么,只要有助于找到真正的原因,可以问3次,也可以问10次。一切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5只是一个代表性数字,并不是确定性要求。

丰田生产系统的设计师大野耐一曾经这样评价过5问法的作用:“重复5次,问题的本质及其解决办法随即显而易见。”

他曾经举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5问法。

问题1:机器为什么停了?

回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

问题2:为什么机器会超过负荷?

回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问题3:为什么轴承的润滑会不够?

回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

问题4:为什么润滑泵吸不上油?

回答: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5:为什么轮轴会耗损?

回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杂质。

于是,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安装过滤器,阻挡杂质。

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问下去:

问题6:为什么没有安装过滤器?

回答1:以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是新发现的。(如果是这样,则是发现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规范化,在全公司推广。)

回答2:申请了,但是没有批下来。(如果是这样,则说明流程有问题,则可以反思企业的流程该做什么改进。)

但是,问问题并不容易。追问的问题不对,很可能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比如针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断了”,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为什么超过负荷保险丝会断”,解决的思路就变成是否换一条保险丝。而回答也很可能会误导方向。

比如针对“为什么机器会超过负荷”,回答很可能是“因为订单太多,不超负荷生产不过来”这样的回答,思考的方向变成了是不是要采购新的生产设备。

在复盘中,不停追问的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顺序进行,问题之间应该是步步递进的关系。一般说来,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信息层面、逻辑层面和假设层面。

在“回顾目标”和“叙述过程”这两步,我们掌握了信息层面的情况,这是人们常说的“what”部分。

通过连续的追问,我们可以找到信息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符合逻辑的联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why”部分。

而针对假设层面的分析,我们通过“审视思考的前提”这个方法来达成。

假设层面是逻辑思考的起点。假设不同,不但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而且选择的信息也不同。

我们都熟悉的那个邻人偷斧的故事,就很清晰地说明了假设不同,是如何影响我们选择信息以及解读信息的。

有意识地去审视思考的前提,可以看清楚某些被我们当作公理而被无意识使用的东西是否正确。

通过上面的步骤,我们基本上能够找到决定事情成败的根本原因,也能够提出做好事情的新措施,摒弃以前无效的措施。

2.发心是对的吗

复盘的时候,问一问“发心是对的吗”,可以让我们回归到事情的原点去思考。

而什么样的发心才算对呢?符合事物本质的发心才算对。比如说做企业的,用心为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好的产品,这就是企业的本质。

3.反思我们自己

上面关于事情本身的反思,找到的是事物的规律,是关于行为客体的认识。而对我们自己进行反思,是对行为主体的认识。认识到了客体的规律,当然有可能更好地把事情做好。但如果行为主体没变化,认识到的规律可能不一定能够被有效运用,而且也还会影响到能否认识规律以及认识规律到何种程度。

规律旁人尽可以告诉你,但如果你自己不想要、没激情,也见不到多大的功效。

带领中国女排再次走上巅峰的陈忠和说,我选队员的标准,除了身体素质要好,更看重她们自己是否“想要”,如果她们自己不“想要”,那我不会选她们。这里的“想要”,就是球员自己有那种提升自己的愿望和为之拼搏的努力。

反思做事中的自己,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做事的态度和做事的方式。

做事的态度,我们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是自己“想要”还是等着别人推动,是拓展还是等待,是用心还是交差,是注重成长还是看重表现。

做事的方式,我们是埋头闷干还是抬头看路,是闭门造车还是寻求各种资源,是独断专行还是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4.可用来指导实践

复盘的结论必须是指向行动的,这样我们才能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也才能由此提高。如果复盘结论不能在其他的事情中加以运用,很可能就是错误的。

根据可控性指标,可以将事情分为三个类别:可控、半可控、不可控。

所谓可控,就是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包括时间和质量;

半可控,是指事情只能部分由自己掌握,可以是时间不能完全由自己确定,或者是质量无法由自己完全把握;

不可控,是指事情的完成质量和完成时间,由别人确定,什么时候完成,做得怎么样,完全不由自己控制。

可控的事情和半可控事情中我们可控的部分,是我们能够去做好提高的部分,也是复盘中要重点关注的。

如果复盘出的结论是事情由不可抗力决定,我们自己无能为力,那么,这个结论在其他的事情中就不能运用,这与我们通过复盘来帮助自己成长的初衷矛盾。

指向抽象共性而非具体个案

从具体个案中抽象出共性的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从看似不相关的事情中,找到相似的规律。也能从看似相同的案例中,找到本质的不同。

对复盘结论的运用情况进行推演

“规律推演”,一方面是排除明显错误的结论,一方面是找到相对正确的结论。

形成文档

形成文档,将复盘中得到的认识和结论,以文本的形式固化下来,而不只是停留在复盘人员的脑海中。

理由

形成文档有助于留下最真实、准确的记录。

形成文档,有助于复盘认识和结论知识化。

形成文档还有助于提供对比学习

形成是一件小事,却是很重要的小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复盘:一种系统的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