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吐谷浑的王者之城,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慕容复

在距青海湖西岸约7.5千米处的菜济河南岸,矗立着一座千年古城,周围则是一片地域开阔、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这座古城被称为伏俟(sì)城,曾经是吐谷(yù)浑的国都。“伏俟”为鲜卑语,汉意为“王者之城”。

【伏俟城】

吐谷浑原为鲜卑慕容部的一支,游牧在我国东北的徒河青山一带(今辽宁省锦州市东北),西迁则源于慕容氏两兄弟之间的一次矛盾。

吐谷浑原为人名,全名为慕容吐谷浑,与慕容廆(wěi)(前燕建立者慕容皝之父)均为慕容鲜卑单于慕容涉归之子,吐谷浑年长但为庶出,两兄弟原本感情很好。涉归死后,慕容廆代统慕容部落,吐谷浑则分到了其中的700户人口(《晋书》记载为1700户)。

公元283年,吐谷浑与慕容廆二部因为部落之间的马匹相斗受伤,慕容廆发怒并找人对吐谷浑说:“父亲的遗产我们弟兄两人已经分好了,你为何不走得远一点,我们两部的马匹自然也不会打斗了!”吐谷浑答道:“马是畜生,食草饮水,春天本来就容易打斗,二马互斗为何要去责怪人呢?既然如此,我会带着族人迁到万里之外。”于是便带领族人开始向西迁移。慕容廆听说后很后悔,便派人去挽留吐谷浑。吐谷浑心知留下非长久之计,便对慕容廆派来的使者说:“诸君可以试着把马往东赶,如果马能够往东返回,我也就跟着回去。”于是使者便把马群往东赶,结果马群往东走了数百步后,纷纷调转马头往西奔去,使者们也觉得这是天意,便不再劝吐谷浑东归。吐谷浑遂率部族西迁到今内蒙古阴山一带游牧。

永嘉之乱后,吐谷浑又率族人从阴山南下,迁至陇西之地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并以此为根据地,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逐渐统治了今青海省、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等地达数千里。吐谷浑的孙子叶延继位后,开始以吐谷浑为国号。

【南北朝后期吐谷浑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狼烟四起,政权更迭不断,但吐谷浑地处中原政权的边缘地带,虽然不能完全置身事外,但相对于其他政权,吐谷浑内部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南北朝时期,河西走廊因政权割据战乱不断,吐谷浑控制的广袤领土便成为连接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重要通道,取代河西走廊而成为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被称为“青海道”或“吐谷浑道”。

【丝绸之路青海道】

吐谷浑的第九代国王慕容阿豺(阿柴或阿才,均为音译)在吐谷浑的历史上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王,他不仅开疆拓土,而且同时与(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南北对峙的两方政权睦邻修好,使偏安一隅的吐谷浑政权休养生息,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他还留下了著名的“折箭教子”的故事,后来演绎成了多个民族的不同版本,至今仍广为流传。

阿豺临死前,准备把王位传给弟弟慕容璝(古同“瑰”),因为担心自己的二十个儿子以及其他弟弟为此而内斗,就将儿子们和弟弟一起召集过来。阿豺让儿子们和同母异父的弟弟慕容利延各选一支箭折断,众人都跟着做了,阿豺又让慕容利延将十九只箭放在一起折断,慕容利延自然无法折断。阿豺于是对众人说:“你们都明白了吧?单箭易折,众则难摧,你们只有团结一心,我们的社稷才会稳固。”

对以游牧为生的民族来说,城堡其实并非必需品。早期的吐谷浑一直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直到五世纪中叶第十二代首领拾寅继位后才开始建城,“始邑伏罗川(今青海都兰县诺木洪一带)”;又经过几代的发展,到了540年第十八任首领夸吕继任时,吐谷浑国势已经相当强盛,夸吕自号为可汗,并建都于伏俟城,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但其习俗仍然是“虽有城郭而不居,恒处穹庐(即帐篷),随水草畜牧”,继续过着游牧生活。

这座建于1400多年前的伏俟城,至今仍然保存得非常完整。古城分为内外城两个部分。外城为郭,用砾石筑成,大体为长方形,总面积超过17万平米(255亩),其中南墙较为完整,全长约1440米,北墙及东西墙北段则已被菜济河所毁(也有可能外城依河而建,原本即无北墙),东墙残存1350米,西墙残存870米,在外墙偏东三分之一处,又筑了一道南北走向的郭墙将外城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面积约为东侧的两倍。

【红线标记处为外郭城】

内城就建在西侧外城的正中间,与外城用砾石垒砌不同,内城为夯土版筑,四围城墙均保存完整。内城东西长约240米,南北宽约215米,墙基宽约17-18米,高约12米。城门东开,面向青海湖方向,宽约10米左右,门外有一折角遮墙,无瓮城痕迹,但推断其作用应与瓮城相似。

【城门及遮墙】

在城内的中轴线两侧,几组建筑遗迹隐约可见。城内偏西处有一长、宽各约70米的小方城,因地方狭小,我个人推断应该不是吐谷浑王宫所在,而是吐谷浑王对外办公的场所或者是宗庙等祭祀的地方。至于国王以及王宫贵族生活起居的地方,极可能是在外城仍以穹庐(帐篷)的方式存在。

这种城内有城,城外有郭以及沿中轴线左右筑屋的建筑布局,与中原城郭形制大体相同,但其“虽有城郭而不居”的生活方式又颇具民族特色,充分体现了吐谷浑文化的多元性。

【内城的“王庭”】

现在的伏俟城外是漫山遍野的绿色牧场和黄色的油菜花田。或许诗人海子曾经来过这座古城,所以写出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吐谷浑国主慕容夸吕则是:“我有一座城池,面朝青海,春暖花开”。

【面朝青海湖的伏俟城】

自西晋到隋朝三百余年时间里,吐谷浑政权一直游走在中原王朝的边缘,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原王朝内部纷争不断,也无暇与偏安一隅的吐谷浑相争。但隋朝大一统之后,公元608年,隋炀帝率大军亲征河西走廊,给了吐谷浑毁灭性的打击,隋朝在吐谷浑设立了西海、河源二郡(西海郡治设在伏俟城),但这些地方并没有得到中原王朝的有效控制,甚至朝廷任命的官员都找不到上任之处。隋末中原战乱,烽火四起,隋王朝岌岌可危,无暇顾及边疆,吐谷浑人又返回原根据地,重整旗鼓,仍以伏俟城为王都。吐谷浑可汗伏允不仅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西走廊地区,但隋王朝已疲于应付。

唐初的吐谷浑仍然十分傲娇,联合西突厥并控制西域小国,经常侵扰唐朝边境,袭击来往商人,阻绝中原与西北边疆的联系,使丝绸之路北线无法恢复畅通。但是这次,伏允遇到了一个远强于他的对手——唐太宗李世民。

634年6月,李世民命唐军出击吐谷浑,伏允携众逃走,唐军追至青海湖而返。唐朝撤军后,吐谷浑再次出现,并且还骚扰了凉州等地。李世民被彻底激怒了,派出了大唐战神李靖,一直打到了柏海(黄河源头的鄂陵湖或札陵湖),伏允战败后自缢而死(一说为部下所杀),吐谷浑归附于唐朝,成为唐朝属国。

【卫国公李靖】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曾经在其《从军行·其五》中写道:“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描述的应该就是唐初李靖西征吐谷浑的场景。(王昌龄并非生活在这个时期,应为根据历史描述而作诗文)

为了团结吐谷浑,李世民扶植了伏允之子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并将女儿弘化公主嫁给了他。但这时候的吐谷浑已昔非今比,内乱不说,而邻邦吐蕃则日益强大起来,吐谷浑时常受到吐蕃的攻击,663年,最终为吐蕃所灭。伏俟城作为吐谷浑的王城的历史也自此落幕,前后经历有120年之久。

吐谷浑被灭国后,诺曷钵携弘化公主逃至凉州,后又携部众先后迁居鄯州和灵州,并在灵州建立了羁縻州(相当于自治州)——安乐州,其被唐高宗封为安乐州刺史。而吐蕃政权则另外扶持了留在当地的吐谷浑王族作为可汗,继续统治吐蕃境内的吐谷浑部众。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乐州被吐蕃占领,吐谷浑迁移到朔方(今宁夏吴忠附近)和河东地区。唐德宗贞元年间,诺曷钵的六世孙慕容复袭封长乐州都督、青海国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但不久慕容复即去世,慕容氏绝嗣,慕容部作为一个政治势力彻底消失。不知道金庸先生是不是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启发,进而虚构出复国失败的慕容复这个悲情人物。

2017年11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一座特大古墓“血渭一号大墓”被盗,被盗掘古代文物数百件,震惊全国。当地公安机关迅速行动起来,经缜密侦查,案件很快被破获并追缴回全部珍贵文物。

在天下霸唱的盗墓小说《鬼吹灯》中,在无边沙漠覆盖的地表几百米之下赫然有一座规模庞大、用坚实耐用的柏木建成的高高木塔,该塔共有九层,每一层上放满了身穿奇装异服的人类骨骸。作者称之为九层妖楼,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九层妖塔》。而九层妖塔的原型,就是前文所述被盗的“血渭一号大墓”。

【“血渭一号大墓”墓室】

血渭一号大墓的整座墓室封土自上而下,每隔一米便有一层排列整齐、粗细一致的柏木横穿冢丘,共有9层之多,配上当地人流传下来的神秘传说,它又被当地人称为“九层妖楼”。

【“外甥阿柴王之印”印章】

从血渭一号大墓考古出土了大量的金银器、铜器、丝织品、皮革等遗物,并发现了一枚银质印章。印章印面中央是一个骆驼纹,两个边缘有一行古藏文,汉语意为“外甥阿柴王(阿夏王)之印”,阿柴是吐蕃人对吐谷浑的称呼,阿柴王即是吐谷浑王,为控制吐谷浑,吐蕃王室与吐谷浑王室长期联姻,形成了特殊的甥舅关系。结合敦煌文书《阿柴纪年》(残卷)记载,初步推定墓主人可能是吐蕃统治下的吐谷浑王莫贺吐浑可汗,他的母亲就是吐蕃的墀邦公主。



参考资料:

《魏书:列传·卷八十九·吐谷浑》 北齐 魏收撰

《晋书:列传·第六十七章》唐 房玄龄等人合著

《隋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四十八·吐谷浑传》唐 魏徵等撰

《资治通鉴·卷一八一之三》北宋 司马光主编

《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四·陕西十三·西宁镇》 清 顾祖禹著

《【文化遗产】热水古墓新发现|2018血渭一号大墓遗物丰富》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编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伏俟城:吐谷浑的王者之城,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慕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