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经济波动的3个事实:
1)经济波动无规律且不可预测
2)大多数宏观经济变量同时波动。eg:真实gdp、投资支出、失业率。现在研究的是一种总体现象,因此反映在宏观经济数据的许多来源上。
3)随着产量减少,失业增加。
2、解释短期经济波动。古典经济学中许多概念仅仅是长期有效。如货币中性。因此需要引入新的理论。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这与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中的供求曲线完全不同。市场中,买者和卖者都可以放弃a,选择b。但总需求与总供给描述的是所有的东西,没法转移。因此需要解释一下,曲线为何是这种形状。
3、总需求曲线
1)为何向右下倾斜?
Y=C+I+G+NX
财富效应:物价水平下降,消费者变富有了,支出增加,需求增加。(C)
利率效应:物价水平下降,家庭购买东西需要持有的货币减少,投资和储蓄增多,利率下降,低利率一方面刺激消费支出,一方面鼓励企业投资,增加了投资。(I)
汇率效应:利率低了,投资者试图投资国外,这样会增加外汇市场的美元量,使得汇率下降,使得外国物品变贵,这样又增加了净出口。(NX)
2)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消费变动:发生使消费者增加消费的事件,右移。(减税、股市高涨)
投资变动:发生使企业增加投资的事件,右移。(对未来乐观or利率下降)
政府购买变动:政府增加对物品与服务的购买,右移。(修路,国防)
净出口变动:增加净出口,右移。(国外经济繁荣,汇率下降)
4、总供给曲线
1)长期中,总供给曲线是竖直的
长期中,总供给取决于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供给、把生产要素变成物品与服务的技术。因此和物价水平无关。
2)短期中,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3)为什么向右上方倾斜?
黏性工资理论:工资改变较慢,如签订了合同时。当物价水平上升,工人工资相对下降,企业却更加有利可图,便会多雇佣工人,因此产量上升。物价水平下降,工人工资相对上升,企业感觉亏了,会少雇佣工人,减少产品供给,产量下降。
黏性价格理论:价格的变动较慢。如物价上升,没有调整价格的企业销售增加,因此它们会增加产量。
错觉理论:物价水平上升,企业以为只有自己的产品价格上升,因此认为有利可图,便多生产。
4)短期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变动:劳动量增加,右移。(自然失业率下降)
资本变动: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增加,右移。
自然资源变动:自然资源增加,右移。
技术变动:技术进步,右移。
预期物价水平变动:预期物价水平下降,右移。
5、短期经济波动
1)总需求移动
如悲观情绪突然笼罩了经济,许多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家庭削减支出,延迟重大购买,企业放弃购买新设备。
首先,需求曲线从AD1左移到AD2。此时产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产量下降表明经济处于衰退,企业低销售,低生产,减少就业。对未来的悲观引起了收入下降,失业增加。
短期向长期的转变:人们终于感受到了物价水平的下降,接受了较低的工资,企业由于工资下降,成本下降,扩大生产,多雇佣工人,失业率下降,产量恢复。总供给曲线由AS1右移到AS2。
因此
1.短期中,总需求移动引起物品与服务产量的波动。
2.长期中,影响物价总水平,不影响产量。
3.面对总需求减少,决策者可以采取行动增加总需求,可以减缓经济波动的严重性。
2)总供给移动
假设中东一场战争使石油供给减少,许多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因此总供给曲线从AS1左移到AS2,物价水平上升,产量减少。由于经济停滞(产量下降),又经历通货膨胀,这种情况被称为滞涨(stagflation)。
由短期到长期的转变:由于物价水平提高,企业提高了名义工资,企业成本还会上升,因此总供给曲线还会左移,使滞涨问题加剧。这一现象称为“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
在某一点,上升会放慢,低产量和低就业率将压低工人工资,企业有利可图,增加产量,最终回到原来的AS1。(存疑!真的会这样么?)
如果政府加以干涉:
决策者会力图移动总需求曲线,从AD1右移到AD2,来抵消不利影响,此时经济从A到了C,产量不变,但物价水平永远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