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舜:差距原来是这样被拉大的...

1

有时候我们会疑惑,都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但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却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距又是如何拉开的呢?

小陈和小王是同时间进公司的,同部门同岗位,两人各方面的条件也都差不多。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俩都非常努力,每天都加班到很晚,进步都比较快。

几个月之后,小陈和小王都能熟悉处理工作事物了,工作也没有以前那么吃力。

小陈甚至找到了一些偷懒的方法,常常耍些小聪明。

总之只要能糊弄过去的,只要不影响KPI,他都会选择去偷懒。

其实小王也知道一些偷懒的门道,但性格比较负责,所以并不愿意去偷这个懒。

后来,公司决定开展新的业务。

小陈人比较活跃,人缘比较好,而且工作一直都完成的很不错,所以决定让他负责这块新业务。

但同事们都对这个新业务不看好,事多还累,所以谁都不愿意去。

小陈觉得现在的工作那么轻松,不愿吃苦,所以就推脱掉了。

但小王却主动站出来,想要跟这个新业务。

上司觉得小王平时做事也踏实,也挺不错,就同意了。

新业务并不好做,小王一开始很辛苦。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小王还是把业务做起来了。

公司觉得这块业务前景很不错,于是就投入了更多人力和资源,小王的能力也越来越强,圈子也越来越广。

之后,小王越来越受公司器重,职位也得到提拔,成为了公司的明星人物。

而小陈就一直在原来的部门“养老”,虽然轻松,但比起小王真是一个天一个地。

2

出现这样的差距是因为,人有一种天生爱躲在舒适圈的惰性。

人总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面临未知的事物时,会本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东西。

当熟悉了周围的环境,当自己所做的事情变得容易熟练的时候,就会进入到舒适圈里。

所以有些人沉溺在这其中,然后就会变得异常堕落,在内心深处泛起迷茫,导致自己踟蹰不前。

那些成长速度一直在持续,并且更快的人,他们都是不甘愿停留在舒适区的。

他们总会去寻找新的机会和挑战,去刺激自己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掌握新的技能。

所以,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为了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接触到更多的事物,进入更高的平台,获得更广的视野。

这样的良性循环,让他们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之前同行人里的佼佼者。

曾在网上看过一段话,深以为然:

环境中的舒适区,心理上的舒适区,还有习惯的舒适区,正如一个又一个的猪圈,一旦落进去,看似蛮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烂泥打滚——但你这所有的舒适,都需要付账的。

只有敢于走出舒适区的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否则迟早要挨生活的刀子。

3

谈到舒适圈,让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刻:“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

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电影里有一个叫老布的角色应证了这句话。

他在监狱待了近30年。

最后被释放,获得期盼已久的自由时,他却选择了自杀。

因为他已经30年没有接触过外面的是世界了。

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监狱里,让他的意识认为,监狱才是真实的世界,而现实世界是个虚假的。

因为无法接受,适应不了现实世界,所以带着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体制化营造的舒适圈。

因为不适应,所以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做出反抗,慢慢地我们就会适应这种生活,直到最后习惯这种舒适圈,一旦离开反而无所适从。

一直待在舒适圈里,会让我们磨灭了意志,失去了斗志。

4

那么我们该怎么跳出舒适圈呢?

首先,需要正式自己的现状,想想什么东西是可以长远发展的,什么只是暂时的。

然后对跳出舒适圈时会遇到的困难做一个大概的估算。

例如:我现在很享受大学最后的生活,轻松快乐无忧无虑,但自己知道这样的时光是短暂的,未来必须出社会,还需要工作。

所以选择尽早实习,出社会适应。

可能刚开始会在工作中遇到问题,但依旧积极面对,并相信情况会慢慢变好。

其次,我们需要给自己确立一个长远的合理目标,做好有效计划。

在实际做事的时候,将目标细化。

把长期目标分隔为一个个小的短期目标,这样更方便执行和操作。

例如:零基础的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刚开始的你需要先通过书籍和课程恶补专业的知识,然后在一次次的实际操作中去积累经验。

最后,还要多去反思和总结自己,锻炼自己的思维和格局。

当然,跳出舒适圈需要敏锐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巨大的勇气,还要对抗我们自己的原始惰性,这对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容易的事。

但舒适区之外的挑战,很可能都是新的机遇,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拥有多种技能的人,持续学习,永远都不会错。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当我们勇敢地走出舒适圈,生活才会多一种可能。

你可能感兴趣的:(姚舜:差距原来是这样被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