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桃花源记》五问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写景叙事的散文,历来为文人向往。初读的印象早已化为乌有。而再读则梳理出几个问题。

第一,“晋太元中”是何时?“武陵”在哪里?

“太元”是东晋孝武帝的年号,他在位(372-396)24年。陶渊明(365-427),他的青壮年时期正是东晋“太元”年间,孝武帝11岁登基,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很有建树,达到了东晋中兴的目的。然而,他被张贵人用被子捂死后,东晋就出现了动乱和刘裕的篡位事件。可以说,“太元”年间的统治在陶渊明的一生中还算是比较清明的一段政治生活。“武陵”在晋太元年中国版图上叫“武陵县”,那就是湖北省竹山,属汉中郡。晋时,武陵县属上庸郡。而现在的张家界在古代就是上庸。而竹山境内的堵河旧称武陵河。河中峡谷至今仍叫“武陵峡”。由此可见,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是有现实依据的。

还有一说,河北盘山自古有水。据传,三国时期的田畴曾在河北盘山避难并曾经建立过与众不同的小社会,而盘山有水,与武陵人捕鱼为业必须有水这条相符合。更重要的是,陶渊明慕其名曾到此一游,寻访其遗迹。而《三国志》记田畴入盘山之中,营探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由此看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有现实依据。

至于,到底是湖北的武陵,还是河北的盘山,就很难决断。也可能陶渊明用的是武陵县的地名,把自己寻访的盘山桃花源作为背景,打造了一个全新的桃花源。

不论如何,桃花源是有现实依据的,打破了现代人认为桃花源纯属虚构的理论。

第二,到底避哪个“秦时乱”?

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躲避的是前秦苻坚之乱。这一点我不能苟同。前秦是东晋时期北方统一政权向东晋发起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发生于公元383年,尽管这个时间在“太元”年间,但不足以说明就是这个“前秦”。因为文中还有一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汉代在秦朝之后,秦朝实行暴政,很多人都死于暴政。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去修长城死在长城下,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反对秦朝暴政的最好例子。由此可见,躲避的是秦朝的祸乱。

第三,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为什么没有找到?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是立即、马上。前面,渔人“处处志之”,后面太守马上派人前往。按道理说,应该能够找到啊。可是,就是迷路了没有找到。显然不是找不到,而是陶渊明不让他们找到,他笔下的桃花源的踪迹是扑朔迷离的,或者说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四,已经写了太守派人寻找不果,为什么还要写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呢?

这一段看上去有些多余,其实作者另有用意。太守毕竟是世俗之人,太功利性,找不到是必然的。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刘子骥是和陶渊明同时代的真人,印证了桃花源的真实性,而他又是品质高洁的隐士,更何况,南阳距离湖北山竹县武陵并不远,他如果用心去找,应该能找到。但是,结果与现实相差太大,形成了极大的张力。这就不得不让读者感慨一番:太失望了!然而,失望的同时,也为桃花源中人庆幸,幸亏他们没有找到,如果找到了,他们不也该遭殃了吗?战乱频繁,苛捐杂税,这哪里是桃花源人能够承受的?

找不到,才能让桃花源保持一份海市蜃楼般的神秘;找不到,才能让陶渊明保持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找不到,后世隐者才把桃花源作为精神家园。

第五,桃花源是不是陶渊明对东晋“太元”时代的怀念?

从资料来看,《桃花源记》写于南朝宋义熙年间,当年作者57岁。作者经历了“太元”中兴,又经历了晋安帝和晋恭帝惨遭毒害,他看到了刘裕的狠毒。作为读儒家诗书的陶渊明,作为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作为淡泊明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读书人,陶渊明厌倦了刘宋时代的你杀我伐明争暗斗的黑暗社会,他更向往曾经和平稳定的生活,而这生活,正是“太元”年间的生活。这是不是对太元时代的怀念呢?姑且算是吧!否则陶渊明的一生也太悲惨了吧。

留一点美好给五柳先生吧!也算是对他的慰藉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桃花源记》五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