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此次《读懂孩子》-走进新乡的公开课已经结束,我还是想再为此次课程做些文字方面的补充,让这次课程更加圆满。也借此机会感谢中新明德学校、新乡心理咨询师协会、恩和心理咨询室、王楠老师夫妇、甜乐老师等,以及各位助教老师和爱心人士对本次公益课程的大力促成和倾情支持。
由于时间关系,两天的课程时间也只能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观点和部分心路历程,还有些细节的问题,可能通过文字表述,能让参加此次课程的家长更加走心。
读懂孩子,先读懂自己。我们必须承认,很多时候当父母本身人格发育并不完善的时候,"父母"这个身份包裹下的巨婴灵魂,并没有那么多的善意,很多时候,他们的对孩子发脾气、控制孩子,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巨婴式的自恋,仅此而已。
所以,不要因为有了"父母"这个身份的天然庇护,就可以粉饰自己对孩子的不恰当行为,父母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为孩子成长营造和谐宁静的氛围。否则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亲子矛盾冲突尖锐,甚至,两败俱伤,引发家庭悲剧。除去家族系统动力因素,家长做好以下这些方面,更容易读懂孩子,走进孩子内心世界。
认识孩子
某市对100名中小学生和100位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孩子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60%的家长却认为自己了解孩子;25%的孩子说自己很孤独,而86%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孤独;如果有心事,78%的孩子选择与朋友和同学分享,仅8个孩子会选择对父母说;90%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而半数家长平均每天陪孩子的时间不到3小时;54%的孩子最渴望父母的陪伴,而43%的父母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40%的家长最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仅13%的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看到这样的数据,有的家长不禁要问:这还是我的孩子吗?
这组调查数据却残忍地戳破了家长自认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幻象!孩子不需要爸爸妈妈给他买多少玩具,给她穿多么华丽的衣服,而是需要父母接纳TA、理解TA、关注TA。家长卸下很了解孩子的伪装,接受不够了解自己孩子的事实,重新认识孩子,才能读懂孩子。
和谐宁静
有些父母控制欲很强,不管孩子的生活还是学习,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需要强行插入,要求孩子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计划行事。即便孩子写作业的先后顺序,先写语文还是先写数学,都需要按父母的要求去做。
我接待过的很多有心理状况的孩子,他们基本上有个共性的特征——夫妻关系不那么融洽。很多家庭中,爸爸过分强势,对孩子十分严苛,而妈妈为了不和爸爸起冲突,保持家庭表面看起来的宁静,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所以最多在事后对孩子进行一些虚弱的共情,这种家庭模式会令孩子内心缺少底气,很难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和原则的人,心理难免会出现状况。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被控制得越紧,叛逆心理就越强烈。哪怕不敢明着对抗,在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抗拒心理,久而久之,很有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
同理聆听
有些父母,自己取得了一定成功,就喜欢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孩子,希望用自己的经验复制孩子。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那些过去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孩子。我们必须面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大不相同了。不管父母多有成就,孩子的人生,还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掌控吧。
现在,请跟随我做一个经常被用到的小互动:
你在孩子面前,让孩子伸出手指,搭建一个“人”字。
你看到的是什么?
是不是“入”字?
我们总是习惯于从自己角度出发,不考虑孩子感受,反过来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不听话。孩子受到自己人生阅历和认知层级的限制,很多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会有局限,认知也难免会有偏差。
基本上,每个家庭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是简单粗暴的命令、喋喋不休的讲理,无孔不入的教导,这些方式慢慢会让孩子和父母形成对立。这个时候,父母又会埋怨孩子逆反难管,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做父母的不妨放下自己的父母权威,蹲下来处于和孩子平等的高度,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和需求。
接纳欣赏
有些父母,对事情总追求尽善尽美,在孩子教育上也如此。不管孩子做什么,总爱挑毛病找茬儿。孩子的成绩已经很优秀了,父母却拉着脸说:你自己说说,粗心大意这个毛病什么时候才能改?要是这个地方不出错不就不丢分了吗?
“别人家孩子”永远都是完美无瑕的,从原生家庭父母那里习得了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或缺点跟那个永远不可能真实存在的”别人家孩子“比较,并且把这一技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当孩子犯错时,便会毫不犹豫脱口而出:你看谁谁谁,人家根本不用爸妈操心,再看看你,玩的时候不管不顾,一说到学习就完蛋,什么时候能和人家一样,真是个不省心的孩子....
类似的场景在家庭生活中基本每天都在上演,家长习惯于给孩子的行为贴上标签,而这些标签往往都是负面的。结果,被父母一惯打击或伤害的孩子,觉得自己永远做不到让父母满意,会变得焦躁不安、退缩不前,或者萎靡不振,不再向父母敞开。
在长期被挑剔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到了自我意识强烈的青春期,会将之前积压在内心的不满爆发出来,跟父母顶撞、对抗,严重的,还会对父母大打出手。
真实表达
孩子在家里基本上属于弱势群体,孩子如果有大量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宣泄和有效的疏导,就会进入潜意识,成为心理创伤,并在日积月累中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我们大多数成年人的心理创伤也由此产生。
为什么有那么多看起来很乖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变得那么叛逆?除了年龄段本身的特点之外,更和在幼年受到了来自父母过多的控制、强势、严苛甚至是羞辱有关。小的时候,他们没有力量和父母对抗,表现的很乖,实际上很多时候是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感受,这些压抑的情绪,会沉淀到潜意识对他们的人格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他们会变得越来越易激惹、越来越偏执、叛逆。所以,不要为孩子现在的听话乖巧而沾沾自喜,家长应该时常自省:孩子的乖巧,是畏惧父母权威还是真的性格平和?
肯定鼓励
鼓励孩子在可控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思考去实践,不管结果如何,家长都对孩子的行动和思考表示出鼓励的积极态度,这会让孩子有敢于试错的勇气。但现实中,很多家长的操作都是反的,当孩子提出一个想法时,家长往往根据主管的臆断,提出各种诅咒式的可能性。家长貌似是考虑周全想让孩子少犯错,少走弯路,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变成一个胆小、缺少探索精神、保守固执的人。
孩子出生,只是当父母的起点,而真正的学会给孩子恰当的、正确的爱,才是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每次参加我课程的学员,吸收的内容和关注的点都不一样,同样是对"问题模式"的剖析,有的人如芒在背,感觉都是对自己的指责,有的人醍醐灌顶,惊讶的发现原来自己以前那样做是错的,还有的人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想读懂孩子,走进孩子,拥有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个需要家长动用思考能力的"技术",并没有现成的答案,我能提供的,仅仅是我个人的一些心路历程,和一些能力提升的思路和问题探索的方向。
也有个别学员反馈,说李军老师,我听了您的课程感觉还有些懵,不知道怎么运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现成的模板套上就能用,用了就见效,即使有也只能是起到短暂的效果。
我的任何观点输出都经过自己的反复验证和不断研判。同样,对于父母或学员,任何新观点的接受也需要要仔细品味,坚持练习,反复实践觉察,才能内化吸收为自己的能力。
衷心祝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拥有幸福的家庭,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