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减负——永远的痛

近日,“减负”又成为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这都缘于今年两会上,教育部长陈宝生的表态:

减负再难也要减,否则宝宝不高兴。

宝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

“减负”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自1985年普及义务教育以来,教育部门已经陆续下放了49次“减负令”!然而想象中的减负效果并没有看到,学生依旧负担重重,反而出现了一个较为尴尬的场面:校内减下去,校外增上去!

先看一组数据:

1.2017年,中国家庭平均教育支出高达42892美元,占总支出的50%以上,排名世界第一。

2.“3.21”世界睡眠日前夕,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了《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来自《白皮书》的数据显示,中国6到17周岁的青少年儿童中,超六成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

种种现状,逼得教育部不得不出手:

不玩虚的,再来一些具体的:

上头说了要减负,必然会减负,但是有没有想过一件事,这些时间是具体的时间怎么得来的呢?就拿一个数据来说“三至六年级书面家庭作业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这个如何监控?有人学习能强可能30分钟就完成了,有人可能需要2小时才能完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家庭作业可能会有语文、数学和英语,每门学科的家庭作业时间如何分配?这可是为难各科老师了。

同样地,最近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给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写的公开信:《敬问温儒敏:你是否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也是引发了朋友圈的关注。

在笔者看来,事件双方都有着各自的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是谁的嗓门大,谁的水平高,谁的政策强,谁就占理,这显然是不对的。对于温主编来说,为什么这样编教材,有什么依据,凭的是什么理,这个理不能靠经验,靠的是科学的量化分析,这里需要严格的、科学的、规范的程序,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同样地,对于程教授来说,也是靠科学依据,不能光凭自己的经验。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言归正传,还是说说“减负”,每个人看待“减负”也是不一样的。有人支持,就有人反对,这时就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减负”。有“减”就要有“加”,“减”和“加”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那么,我们要“减什么”,我们又需要“加什么”,这才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减什么?

1.减去重复。所谓作业负担重,那就先从作业说起,翻开学生的作业,有多少题目是重复在做,既然掌握了,就不需要重复,这是浪费学生的时间。

2.减去低效。一边学习,一边想着玩耍的事情;一边看书,嘴里一边吃着东西。做一件事就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3.减去超纲。学习要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如果你是三年级,请不要去学五年级的内容,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打牢基础,才能收获越多。

4.减去焦虑。因为别人家孩子的存在,如今“竞争”的氛围过于强烈,这也导致孩子的负担越来越重,个体存在差异,找到适合自己家孩子的学习方式、学习方法也是最重要的。

加什么?

1.打牢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再高的大楼都要从平地修建起,要把基础打牢。我们学习知识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养成习惯。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比如,上课时需要聚精会神地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学会自己检查,坚持独立思考,等等。养成好的习惯,你就成功了一半。

3.掌握方法。其实有时候并不是时间花的多,精力花得多就一定能够取得比别人好的成果。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高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规律和方法。

4.涉猎广泛。孩子对所有的事物都处于未知与好奇的状态,这时你不知道他会对什么感兴趣,让孩子涉猎多领域知识,只有先涉猎广泛,才能择一方向执着深耕。

你可能感兴趣的:(【原创】减负——永远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