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一刻不停地焦虑着孩子跟自己预想中的不一样,为了避免焦虑,于是用各种手段“修理”孩子,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想像去表现。事实上,孩子是另外一个独立的生命,和父母想象的不一样才是常态,如若相同,纯属巧合。
2、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眼中正确的你,生命才能真正有意义。
3、看见,是真正的爱。
4、如果顺从天性的亲密育儿反而会使妈妈感到无所适从,那么她的心里一定有一个糟糕的内在婴儿。母婴关系的影响伴随我们一生,认识它,他们便有自由去改写自己和孩子命运机会。
5、儿童期的不正常表现,都是孩子的内心在呼唤婴儿期缺失的爱。如果父母能从症状中理解孩子的需求,感受到孩子的痛苦,给予接纳和弥补,而不是贴上“有病”的标签,那么婴儿期的创伤很有可能被治愈。
6、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正确”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自己。
7、请不要评价我,甚至连建议都不要给,我只渴望你听到我,看到我,陪着我,我就能感受到温暖在内心产生,我就会慢慢有力量去面对外部世界。
8、婴儿都无法单独存活,婴儿的状态无时无刻不在精准地反映母婴关系的质量。
9、养育一个生命,对于童年幸福的女人来说,很多困难可以自然而然的克服,辛苦是必然的,但不会觉得自己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享受亲密感大于付出感。但若妈妈自己的童年很不幸运,孩子的出生会引起极大的焦虑,而一个焦虑的无法临在的妈妈,必然会使婴儿无法安然入睡,会频繁夜哭。
10、内心沉静的父母就像神奇的容器,可以把引起婴儿焦虑的能量承接过来,转化成“无毒”的能力,再还给婴儿。婴儿在父母的容器功能里浸润长大,并逐渐学习自己处理焦虑的能力。如果父母做得好,哭泣的婴儿很快会安静下来,困的时候自然入睡。
11、婴儿哭泣,父母要及时回应,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的说:我在这儿等方式,接纳和陪伴婴儿,使他的能量顺畅地流动,而不要夸张的哄抱,晃动等行为阻止哭泣。面对哭泣的婴儿,既不逃跑,也不阻碍,需要父母有定力。
12、跟随婴儿,跟随当下,不去控制和改变,这是妈妈能给婴儿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对妈妈对自己巨大的滋养。
13、妈妈若能身心临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婴儿,婴儿很快就会平静下来。若妈妈的焦虑也被触发,想尽各种办法试图阻止,比如过度摇晃、转移注意力等,反而会使婴儿的哭泣得越来越频繁。
14、婴儿是父母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婴儿以极其细腻敏感的存在,他像镜子一样反映父母内心的世界。
15、爱孩子,就是疗愈自己内在婴儿,亲密育儿受益最大的其实是妈妈。
16、孩子在得到爱和自由之后,可能表现得更加不懂事,更像个婴儿,这就是退行 ,退行是一种很好的现象,表明孩子过去受过的创伤正在疗愈。
17、不打扰,是一种尊重孩子内在成长节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惯性思维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去体验属于他的无限可能。
18、若父母用自己的全部认知教育孩子,最好的情况,孩子也不会超过父母,若父母对孩子的灵魂心怀敬畏,只是给予关注、陪伴、而不打扰。孩子自然会成为大众眼中的奇迹。你过去的弯路,可能正是孩子未来开拓的蓝海。
19、如果我们去观察那些得到爱和自由的孩子,他们天然地会去体验各种事物。
20、若孩子希望和你交流,共同玩耍,请尽情回应孩子,与他的感受共振,如同协秦奏曲一般彼此呼应,幸福感十足,若孩子专注于自己的世界,请给予他自由和不被打扰的空间。
21、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限制是伪造的爱。坏习惯只因匮乏爱。有充足的爱,好习惯自然呈现。每个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呐喊。
22、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在爱的陪伴下,不打扰就是对专注力最好的培养。给孩子的爱,再多也不为过,爱本身不存在“过度”的问题,真爱永远不会过多,就像储存再多的金子,也不会变成铁块一样。
23、溺爱是家长在满足自己的“内在缺爱的小孩”并将之投射给孩子,跟孩子真实的需要并没有关系,以“溺爱”自居的家长,其实看不见孩子的真实需要,更何谈爱孩子?
24、在两个清楚自己感受的人之间,自然会形成规则,而且是流动,灵活自在的规则。我因为得到自由,所以才显得很聪明。
25、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也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对精神生命最好的扼杀,就是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判断替孩子做选择。
26、如果妈妈压抑内心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内化到孩子心里,不是父母的行为,而是和父母的情感关系。所以充足的爱流动,孩子的好习惯也会自然呈现,无须训练。真正美好的品格,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27、比如独立,每个生命都带着自己的使命降临,妈妈经常积极回应婴儿、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灵魂的使命。
28、每个人成为现在的样子都自有其原因,我们能给予的最好的支持,就是不批判,不打扰。
29、荣格离世前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对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会躲开。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迹象,那是因为还没有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是自己的拯救者。
30、不改变别人,并非因为别人不可改变,而是改变的念头会阻碍别人的成长。当我们觉得别人应该变得更好的时候,已经看不到真象,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当匀有了足够高的觉知,就会发现每个当下的体验就是他最需要的体验,而只有无评判的觉知和关注,才会点亮对方的心。
31、投射是有能量的,如果父母坚持不懈把负面的担心和评判投射给孩子,就等于在给孩子创造一个负面的现实。再好的孩子,也会被父母长期的负面催眠搞砸。将自己的阴暗、痛苦投射给别人,尤其是最弱小的孩子,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拥有高尚的勇气,每当投射之时反观自己,回到心灵深处,对自己说:“孩子内在的智慧和节律会指引他,并不是他本身,而是自己被压抑一面的投射”。
32、如果担心孩子学习不自觉,父母可以自省:我曾经厌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痛苦的是我,我的孩子会经由他的体验找到学习的乐趣。
33、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就是与父母关系的投影。给孩子生命最滋养是确认孩子有感受。父母和孩子之间战斗和冲突,结果父母永远都是输家。当我们完全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34、潜意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能创造现实,你潜意识里相信什么,世界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现实。语言是奇妙的东西,父母的回应反映了教育方式的选择,更反映了亲子关系的质量。
35、孩子在不受父母控制的前提下发展出来的才是真正的自控力,而且是精神内核,并不对立,分裂的自我控制,这是一种与周围能量自然协调的能力。而在父母控制下发展出来的“自控力”其实是恐惧和制约。潜意识的制约会像木马程序一样,操控人生的各个方面,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认识才可能重获自由。
36、现实社会是温暖还是残酷,不取决于社会本身,而取决于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亲子关系的真相创造了世界的真相。我们不用抱怨社会,父母的自我成长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美好的世界。
37、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当我们想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是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本身就会让对方感到抗拒。
38、如果爱,当我们看到对方的问题状态,忍不住要去提醒、教育对方时,先让自己停下来----从头脑的冲动回到身体的感受,先放松再去觉知:“我为什么要提醒?为什么要教育对方?到底是为了对方好?还是捍卫我自认为的正确?对方真的需要我的教育吗?我这一刻有没有评判,觉得对方做得不够好,应该改变?
39、自己童年不快乐的人,要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那些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会让父母感到焦虑、自责。父母不是神,无须完美,但可保持自我觉察,做诚实的父母。
40、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家长每一次”这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减孩子的自由创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的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41、心理创伤往往是过去的事件造成的,既然已经过去,一切就不会改变,也不用改变。心理治疗的重要功能是把潜意识的感受意识化,让潜意识的感受被意识承认,两者逐渐合一,不断分裂,创伤便会弥合,所以诚实的父母不扭曲孩子的感受,不扭曲,就不会分裂,就会自然疗愈。
42、会痛的不是爱,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没有界限,只因为缺乏爱的能力。控制是对孩子的情感勒索。不控制孩子,孩子的问题就没有了。父母在哪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的好。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渴望。抗拒让能量固结,而接纳让一切自然流动,呈现完美的安排。全然的觉察后,你会发现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一切如实如是,做任何选择都很好,这就是自由。
44、若你经常督促孩子学习,孩子不会因此拥有自主学习能力,而会感受到:学习等于痛苦。
45、轮回有巨大贡献的推动力,自已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无论我们在意识上多希望孩子不再苦。可是其潜意识却总在制造相同的陷阱。
46、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自己嘴巴,内观自己。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以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47、父母因孩子的行为而失控暴躁时,要有一个意识,自己内在“受伤的婴儿”被启动了。此时,我们应该把能量集中向内,觉知自己的情绪感受,安抚自己内心的婴儿,而不要向外去处理孩子的问题。孩子是帮助父母走向自我认识的桥梁。有意识地逐步提升觉知力,是做好父母的“根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