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他们所惊惧的正是我们所习惯的

一、

影片中,文格尔带领同学们建立了统一的服装、统一的手势、统一的口号,看到这里我只想到了校服、广播体操、早操的号子、大家穿着校服,每个人都一样,我们感觉不到明显的贫富差距,我们看起来都一样。不能留奇形怪状的发型、不能戴任何装饰、最大程度上地排除了差异化,但也消灭了个性。

二、

——我对他说,即使我不加入,他们依然是我的朋友。于是他就一直问我为什么不想加入。我告诉他说只是自己不喜欢。

这个时候他就生气了。他说“浪潮”组织的人很快就不会愿意和组织之外的人做朋友了。他甚至还说,如果我不加入的话,就会失去所有的朋友。我认为他是想吓唬我。

不过他的威胁并没有奏效。我的一位朋友说他不明白为什么不想加入的人必须加入,另一个朋友也随声附和着。于是我们就走了。

今天,我发现在其他的四年级学生劝说之下,我的朋友中有三个已经加入。我在楼道里见到了来自罗斯先生班上的那个四年级学生,他问我是否已经加入,我说自己不打算加入。他说,如果我不赶紧的话就来不及了。

我只想知道:干什么来不及呀?

浪潮渐渐地出现了排异性,这像不像我们的学校、班级呢?每个学校都有那种最好的班级和最差的班级吧!大家有时候也会说:他(她)是xx班的哎!肯定很厉害吧!或者他(她)是xx班的,别理他(她)。学校、班级有时候会成为我们的代名词。

不得不提的还有全体压力。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即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群体压力也会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所谓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趋同心理也称遵从性,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三、

影片的最后,学生对文格尔表现了狂热的崇拜。当文格尔表示出这一切该结束的时候,大部分学生感到迷茫和怀疑。这样的迷茫不禁让我想到了高考结束后的我,在高考结束的一段时间内,我时常感到迷茫。高三的时候,所有人都是一个目标。教师里挂着令人热血沸腾的标语,校园里挂着激励人心的横幅,嘴边时常念叨着,一次次地加深自己心底的梦想。不想考上大学的人就应该坐到教室的边缘去。我们上学的目标就是通过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考上大学真的就能实现理想了吗?

四、

影片最后的定格,文格尔老师一脸错愕的表情。那个在礼堂上打伤别人又自杀的学生,真的是因为他走向了极端吗?在大家都迷茫惊讶的同时他的执着偏激就使他成为了异类。

不管怎样,我们潜意识里会向与自己类似的人靠近,正所谓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那些团体以外的会遭到我们下意识的排斥。

六、

影片还有一部分缺少交代,比如女孩上传资料时总是断网,回家时被关灯,被锁门都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是谁做的。又或者说是不是还有另一部分人也受到了浪潮的影响,潜伏在暗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浪潮》——他们所惊惧的正是我们所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