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边之所以称为一个简易的索引方案,是因为我们为了在根据主键值进行查找时使用二分法快速定位具体的目录项而假设所有目录项都可以在物理存储器上连续存储,但是这样做有几个问题:
InnoDB 是使用页来作为管理存储空间的基本单位,也就是最多能保证 16KB 的连续存储空间,而随着表中记录数量的增多,需要非常大的连续的存储空间才能把所有的目录项都放下,这对记录数量非常多的表是不现实的。
我们时常会对记录进行增删,假设我们把 页28 中的记录都删除了, 页28 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那意味着 目录项2 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就需要把 目录项2 后的目录项都向前移动一下。
所以需要一种管理所有目录项的方式。目录项中的两个列是主键和页号,所以他们复用了之前存储用户记录的数据页来存储目录项,为了和用户记录做一下区分,我们把这些用来表示目录项的记录称为 目录项记录 。那 InnoDB 怎么区分一条记录是普通的 用户记录 还是 目录项记录 呢?别忘了记录头信息里的record_type 属性,它的各个取值代表的意思如下:
0 :普通的用户记录
1 :目录项记录
2 :最小记录
3 :最大记录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们新分配了一个编号为 30 的页来专门存储 目录项记录 。这里再次强调一遍 目录项记录和普通的 用户记录 的不同点:
目录项记录 的 record_type 值是1,而普通用户记录的 record_type 值是0。
目录项记录 只有主键值和页的编号两个列,而普通的用户记录的列是用户自己定义的,可能包含很多列,另外还有 InnoDB 自己添加的隐藏列。
还记得我们之前在唠叨记录头信息的时候说过一个叫 min_rec_mask 的属性么,只有在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中的主键值最小的 目录项记录 的 min_rec_mask 值为 1 ,其他别的记录的 min_rec_mask 值都是 0 。
除了上述几点外,这两者就没啥差别了,它们用的是一样的数据页(页面类型都是 0x45BF ,这个属性在 FileHeader 中,忘了的话可以翻到前边的文章看),页的组成结构也是一样一样的(就是我们前边介绍过的7个部分),都会为主键值生成 Page Directory (页目录),从而在按照主键值进行查找时可以使用二分法来加快查询速度。现在以查找主键为 20 的记录为例,根据某个主键值去查找记录的步骤就可以大致拆分成下边两步:
1. 先到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也就是页 30 中通过二分法快速定位到对应目录项,因为 12 < 20 < 209 ,所以定位到对应的记录所在的页就是 页9 。
2. 再到存储用户记录的 页9 中根据二分法快速定位到主键值为 20 的用户记录。
虽然说 目录项记录 中只存储主键值和对应的页号,比用户记录需要的存储空间小多了,但是不论怎么说一个页只有 16KB 大小,能存放的 目录项记录 也是有限的,那如果表中的数据太多,以至于一个数据页不足以存放所有的 目录项记录 ,该咋办呢?
当然是再多整一个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新分配一个 目录项记录 页的过程,我们假设一个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最多只能存放4条 目录项记录 (请注意是假设哦,真实情况下可以存放好多条的),所以如果此时我们再向上图中插入一条主键值为 320 的用户记录的话,那就需要分配一个新的存储 目录项记录的页: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插入了一条主键值为 320 的用户记录之后需要两个新的数据页:
为存储该用户记录而新生成了 页31 。
因为原先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 页30 的容量已满(我们前边假设只能存储4条 目录项记录 ),所以不得不需要一个新的 页32 来存放 页31 对应的目录项。
现在因为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不止一个,所以如果我们想根据主键值查找一条用户记录大致需要3个步骤,以查找主键值为 20 的记录为例:
1. 确定 目录项记录 页我们现在的存储 目录项记录 的页有两个,即 页30 和 页32 ,又因为 页30 表示的目录项的主键值的范围是[1, 320) , 页32 表示的目录项的主键值不小于 320 ,所以主键值为 20 的记录对应的目录项记录在 页30中。
2. 通过 目录项记录 页确定用户记录真实所在的页。
3. 在真实存储用户记录的页中定位到具体的记录。
如图,我们生成了一个存储更高级目录项的 页33 ,这个页中的两条记录分别代表 页30 和 页32 ,如果用户记录的主键值在 [1, 320) 之间,则到 页30 中查找更详细的 目录项记录 ,如果主键值不小于 320 的话,就到 页32中查找更详细的 目录项记录 。随着表中记录的增加,这个目录的层级会继续增加,这个就是B+树。
不论是存放用户记录的数据页,还是存放目录项记录的数据页,我们都把它们存放到 B+ 树这个数据结构中了,所以我们也称这些数据页为 节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实际用户记录其实都存放在B+树的最底层的节点上,这些节点也被称为 叶子节点 或 叶节点 ,其余用来存放 目录项 的节点称为 非叶子节点 或者 内节点 ,其中 B+ 树最上边的那个节点也称为 根节点 。
不论是存放用户记录的数据页,还是存放目录项记录的数据页,我们都把它们存放到 B+ 树这个数据结构中了,所以我们也称这些数据页为 节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实际用户记录其实都存放在B+树的最底层的节点上,这些节点也被称为 叶子节点 或 叶节点 ,其余用来存放 目录项 的节点称为 非叶子节点 或者 内节点 ,其中 B+ 树最上边的那个节点也称为 根节点 。
我们上边介绍的 B+ 树本身就是一个目录,或者说本身就是一个索引。它有两个特点:
1. 使用记录主键值的大小进行记录和页的排序,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页内的记录是按照主键的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单向链表。
各个存放用户记录的页也是根据页中用户记录的主键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双向链表。
存放目录项记录的页分为不同的层次,在同一层次中的页也是根据页中目录项记录的主键大小顺序排成一个双向链表。
2. B+ 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是完整的用户记录。
所谓完整的用户记录,就是指这个记录中存储了所有列的值(包括隐藏列)。
我们把具有这两种特性的 B+ 树称为 聚簇索引 ,所有完整的用户记录都存放在这个 聚簇索引 的叶子节点处。这种 聚簇索引 并不需要我们在 MySQL 语句中显式的使用 INDEX 语句去创建(后边会介绍索引相关的语句),InnoDB 存储引擎会自动的为我们创建聚簇索引。另外有趣的一点是,在 InnoDB 存储引擎中, 聚簇索引 就是数据的存储方式(所有的用户记录都存储在了 叶子节点 ),也就是所谓的索引即数据,数据即索引。
这个 B+ 树与上边介绍的聚簇索引有几处不同:
使用记录 c2 列的大小进行记录和页的排序,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B+ 树的叶子节点存储的并不是完整的用户记录,而只是 c2列+主键 这两个列的值。
目录项记录中不再是 主键+页号 的搭配,而变成了 c2列+页号 的搭配。
所以如果我们现在想通过 c2 列的值查找某些记录的话就可以使用我们刚刚建好的这个 B+ 树了。以查找 c2 列的值为 4 的记录为例,查找过程如下:
1. 确定 目录项记录 页
根据 根页面 ,也就是 页44 ,可以快速定位到 目录项记录 所在的页为 页42 (因为 2 < 4 < 9 )。
2. 通过 目录项记录 页确定用户记录真实所在的页。
在 页42 中可以快速定位到实际存储用户记录的页,但是由于 c2 列并没有唯一性约束,所以 c2 列值为 4 的记录可能分布在多个数据页中,又因为 2 < 4 ≤ 4 ,所以确定实际存储用户记录的页在 页34 和 页35 中。
3. 在真实存储用户记录的页中定位到具体的记录。
到 页34 和 页35 中定位到具体的记录。
4. 但是这个 B+ 树的叶子节点中的记录只存储了 c2 和 c1 (也就是 主键 )两个列,所以我们必须再根据主键值去聚簇索引中再查找一遍完整的用户记录。
联合索引
我们也可以同时以多个列的大小作为排序规则,也就是同时为多个列建立索引,比方说我们想让 B+ 树按照 c2和 c3 列的大小进行排序,这个包含两层含义:
为 c2 和 c3 列建立的索引的示意图如下:
如图所示,我们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千万要注意一点,以c2和c3列的大小为排序规则建立的B+树称为联合索引,本质上也是一个二级索引。它的意思与分别为c2和c3列分别建立索引的表述是不同的,不同点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