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河北面老房子的故事(一) ----武进路、海南路、乍浦路的老建筑、老房子

文/更生

今天清晨,上海阴沉的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直到我们汇合的时间,雨却停了,这就让我们可以非常从容地走在上海苏州河北面的小马路上,来个深呼吸,感觉其悠悠历史文化的气息。

我们集合的这条路最早是一条小河叫“穿洪浜”,当时租借为了防止太平天国军队打进来,组织了一支民兵武装,叫上海义勇军,选了靠近海南路武进路的地方(当时是农田)作为打靶场,用来练兵,于是就把这条河填埋了,起名靶子路,后来建了四川北路就叫新靶子路,武进路就叫老靶子路。1943年,汪精卫伪政府时期,分别改为武进路和四川北路。

五口开埠后,1848年上海道台同意美国人在这个地区建了美租界,后来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这时来自圣工社的美国人文惠廉到这里先建了一个教堂,这条马路就起名为“文监师路”,就是现在塘沽路的前身。 他利用当时武进路低价便宜,买了大片土地造了“武进路毗连公寓”等大量房子出租,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我们集合后的第一站就是位于武进路最西头武进路580--588号的“虞洽卿公寓”和“同乐里”,两座公寓很相似,都是英国乡村式,拱劵线,建筑是十九世纪末英国安妮女王风格,取之英国建筑风格。现在这两个公寓已楼去人空,恢复原来非对称平立面,清水红砖墙面和墙面的罗马穹及楼面最东处的精致塔楼建筑,与圆明园公寓相类似。虞洽卿是浙江宁波人,洋行买办,他创立了四明银行。他本人当时就住在对面的鸿安里。

然后我们返回到武进路江西北路,在江西北路侧面看到了扆虹园的全貌和主人赵岐峰家远处的私家祠堂的拱式窗口和祠堂大字“赵岐峰公像堂”。说起这幢法式老洋房,就要提及赵岐峰其人,他是广东人。1851年小刀会起义,广东人 、福建人为多,小刀会被镇压后,江苏巡抚决定闵、广商民会馆迁出城外,于是很多广东人被赶出老城,当时广东人赵岐峰就在这里建造了“扆虹园”,位于今天武进路453号(原名老靶子路111号),俗称“赵家花园”。因他是孙中山的朋友,孙中山卸任临时大总统后,袁世凯同意他做铁路项目,于是就在这里成立了中国铁路协会,1912年7月22日,孙中山在这里出席中华民国铁道协会欢迎会。二年后1914年,孙中山出席了铁路协会二周年纪念活动,留下了历史照片。现在这幢楼已被规划为上海未来的民俗博物馆。

走过扆虹园,再继续朝东走,穿过四川北路,看到了对面一整排的“武进路毗连公寓”,墙面恢复了青砖的原样,显得很有生气,最早这里住的大多是广东人,后来这里是日侨居住最密集的区域,该建筑是1920年建。

来到了原来武进路、海南路的地标已随着虹口SOHO那飘着白衣裙的标志性高楼拔地而起而消失在时间的河流中,在老的海南路上留下来两栋老建筑、老房子,分别是海南路80号的“振华公馆”和海南路84号的百年老建筑。历史上,那“振华公馆”一直是被一个高墙遮挡,最早是“原海军第一基地司令部看守所”,并没有引起当年市民的注意。

而那座84号的老建筑却一直是位于海南路和一条弄堂小路的拐弯角上,曾经是原“海南幼儿园”所在地。这幢建筑墙面是清水红砖,屋面是折坡式,外墙是红砖外墙配以砖雕花饰、立面连续劵柱式外廊,没想到为了保护这栋楼,竟然在加固后采用最先进的计算办法,分5个步骤完成移动,先向西南方向平移18米,然后原地顺时针旋转89.6度,再向西南方向平移7米,整体顶400毫米后再继续向西南方向平移21.425米,最后向东南方向平移6.872米。难度最大的是旋转,不能有丝毫误差,真是神了。由于这栋楼有我的强烈记忆所以在现场有点恍惚,记忆中的空间感完全没有了,要不是现场群主的详细介绍,我真的会以为我的感觉错了呢。原来在儿时,我每周周末要去我的老伯伯家,因为他家在嘉兴路桥东面,所以我必须从四川北路上的一条叫虬江之路进去,再进入这条弹格路(小海南路),而海南路幼儿园是必经之地,过了幼儿园就到吴淞路了。另外我们家有个非常好的邻居,其小女儿王海腾住读这里,每周五下午回家,我还经常受她妈妈之托去接她。

可那座海南路80号的“振华公馆”,英国乡村建筑风格,联拼式样,砖木结构,现在已是军民融合研究所。

武进路183号,沪北会堂,是美国基督教安息日会堂,创建于1905年,在1924年建造这座会堂。上世纪60年代这里是虹口区上山下乡办公室,文革结束了,恢复会堂,由于信徒增多,改到塘沽路景林堂做礼拜。现在是门面餐饮店。

虹口救火会,吴淞路560号,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三层楼砖木结构,建于1866年,后多次扩建,现在的建筑样子是1917年竣工后的样子,直到现在。原名叫“沈家湾救火会”,救火会里面的瞭望塔高36公尺,是当时中国救火会第一塔,当时在高处可以看到方圆5公里内的消防隐患,及时灭火。

武进路的老房子光顾后,我们又回到乍浦路,在乍浦路471号,看到了日本佛教东本愿寺上海别院,1876年建成。其门楣特别复杂,上面是石头雕刻,石雕是水鸟造型,二十一朵莲花样子,里面的九层塔被破坏,石雕恢复的也不是历史的原样。这也是日本的建筑特色,称之谓“唐破风”,意思是从其他国家传来的事物。

乍浦路439号是日本教堂本国寺,也称之为“西本愿寺”,这是西方建筑和日式建筑融合。

时间在流逝,我还要赶回医院接母亲回家,不允许我继续下去,好在下面要去的景林堂、昆山花园、众仁医院旧址也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于是我只能辞别“光影徒步看老房子”的队伍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一直是热乎乎的,跟着“光影”一年多,这次活动能够回到我出生的地方,并且走的都是我读书、工作过的熟悉的路和建筑物,都是我从小生活过得地方,虽然结婚后搬出去了,但是户口没有动,直到2017年拆迁。我现在的身份证的地址还是武进路453号。就是今天我们在它身边造访过的“扆虹园”。

                   2021年3月6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州河北面老房子的故事(一) ----武进路、海南路、乍浦路的老建筑、老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