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力量》读书笔记(七)

《对话的力量》李崇建 • 甘耀明著。

这本书以一致性的沟通,化解内在的冰山。真正的对话,从倾听开始,是对人的好奇,是接受彼此,进而激发一个主动探索自己生命的价值。

今天阅读到本书的第162页,如何让对话深入,这一章节案例渐渐引导我们将对话引入到深处。

从感受中探索与安顿

求生存与爱的能量

照萨提尔模式的解释,人的生存成长有两种世界观,一种是「阶级模式」,另一种是「成长模式」。

萨提尔模式的四种应对姿态:指责、讨好、超理智与打岔。

张天安老师对「阶级模式」与「成长模式」感受深切,爬梳个人思维,进而解释成「匮乏感」与「满足感」两中能量模式。

感受是一种本能

如何引导这股能量呢?帮助情绪与选择连结,导引内在情绪,让情绪能量有个出口,并且是健康的出口,这很重要。这就是说,藉由对话让对方觉察内在层次的感受,并宜洩能量,能开启新景观。

给感受一个名字

探索孩子的感受,给感受一个名字,并将「我知道你难过……」「我知道你生气……」视为疏导孩子情绪的方式,只是若单纯想解决情绪,那就不是真正的同理,也未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了。

从感受中的探索

对话范例一

我探索妈妈的情绪路径,从中探索出生气,让她觉知是气孩子与气自己,继而感到难过、自责。接着,将情绪转入妈妈对谈话的期待,改变成自己能负责的「该如何跟孩子对话」。

对话范例二

这个范例的对话,是从感受中探索,从而开启了一个对话的空间。这正是我所阐述的,如果进入对方「感受」的工作,从对方的「感受」中探索,并以此安顿对方,对话品质会更好。

对话范例三

从这个对话的案例,可以看见我不断的核对事件,核对妈妈的感受,然后进入对方的感受的工作。接着,进一步将探索的议题,从寄养童到妈妈,再从妈妈到童年的妈妈,进入感受工作,最后使妈妈重新看待自己与寄养童的关系。

对话是对人的尊重与关怀

我坚信这个道理,在感受层次去同理孩子,安顿孩子的情绪,不是试图摆平事件,或者解决问题,而是真正的与孩子同在。我也相信,当我们探索孩子情绪,安顿孩子情绪的同时,并非我们高居于上位,去下一个评断,亦非居高临下照顾孩子。因此自己的状态很重要,要觉察自己的焦虑、生气与无奈,否则很可能带着私心,心怀一种只是想抚平情绪的目的,带着不恰当的施恩布惠的态度,反而让孩子起了反感,或者让孩子隔绝了自身的经验。

您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话的力量》读书笔记(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