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仅仅在学校里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斯宾塞

忽然记起小时学的文言文《伤仲永》,犹记得这位天资聪颖的孩子显露出天赋被人夸赞之后,沦落为其父的赚钱工具,后天教育没有跟上,最终的结果是泯然于众人。当时老师还带着我们神驰古代一番,先人“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映雪夜读”等无不透露出一股凛冽的悲壮,最后老师还要意味深长地感叹一句,现在条件好了,你们要刻苦学习啊。

我们的教育,从来就是以“苦”著称。成绩单上的“该生学习刻苦勤奋”为开头的评语,往往能让父母放心,自己安心。久而久之,就一直以为学习是一件“苦”事。最可笑的是评语后面的转折点“但该生性格内向,不够开朗,希望今后改进”。基本上全班大多数人的评语都差不多是这样,当我们小小年龄正在苦海里遨游的时候,谁来教会我们开朗。

寒窗苦读十余载。书生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了,我们老师的口头禅是,懒人屎尿多。这句浅白通俗的话语,让小小的我们在上课时间憋到心慌。我们战战兢兢,对于学习显得苦大仇深。关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看着粉笔在黑板吱吱喳喳写个不停。别说教室窗外的春花秋月,有时候最大的梦想不过是,赶紧下课吧,我们好去个厕所。

苦读十余载之后,一考定今朝。成绩不理想的,一定是不刻苦。被迫着学习,被迫着往前走,我们不知道一朵花开的时间,不知道萧瑟秋冬下,枯树上也许会有一个花骨朵,一窝鲜活的小鸟。

我们看到的,是别人的后脑勺,是别人的自己的面无表情。

学习是苦,生活是苦。快乐只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我们很少相逢。后来还听说有实行军事化的高中学校,对比一番,觉得自己还不算苦。

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方式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许多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斯宾塞

大学之后,号称任你吃喝玩四年。没有老师监督,没有家长催促,我们的时间大把大把空了出来,迷茫惶惑。这个科没啥兴趣,那个科目没有感觉。反正没有要求,就混个本专业的文凭吧。于是,宅宿舍床上昏天暗地地睡,把小学中学时代的觉补回来;躲网吧里没日没夜地打游戏,把缺失的玩补回来。

我们不知道如何自己安排时间,不知道该如何自学。我们只会服从,顺从,一旦失去了指令,我们就如同机器人一样僵立原地不知所措。

我们冷漠自私没有人情味,不懂人情世故,不会交际,只敢蜷缩在小小的书桌旁边,努力追逐着别人的思想,却失去了自己的思想。

苦行僧般的学习生涯,究竟带给我们什么?又让我们缺失了什么?经历过这种教育的人都模糊可以感知到。特别是如今深处无国界的互联网时代,一看外国的教育,再对比一下自己的经历,相信无数人都感觉到心塞。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筛选过那么多答案,对我来说,教育的本质不过是自我教育罢了。

2011年6月,第一次去壹街区的儿童图书角,有个小男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儿童图书角捣乱,被老师制止,他直接吐口水给老师。还好我当时虽然惊讶,但后期对他也没有特殊对待。

他来自工薪家庭,哥哥在512大地震中没了,因此父母比较宠溺他,据他妈妈说,拿他没办法。

每次阅读或者活动完毕,都会请小朋友们把桌椅归类,地板清扫干净,道具归位,有意识去锻炼他们的秩序感和责任感。

每月一次的家长课堂上,主要是与家长沟通。许多父母在家,玩手机电脑或者看电视,很少有阅读习惯的。

半年后的诗歌朗诵比赛前,我们在办公室加加班,楼下这对母子从幼儿园回来,妈妈念一句诗,孩子跟着念一句。悠长童稚的声音简直是深入到我们心里。

那个粗鲁顽劣的小孩子,那个说自己没有文化的中年妈妈,互相陪伴着,共同成长。小孩子变成了爱收拾乐于助人有礼貌的孩子,妈妈变成了能够带着小孩子一起朗诵诗歌的妈妈。

2013年在威海。有个二年级的小男孩说不想写作业了不想学习。我带他出乐园走廊聊天。后来我问他,你学习是为了谁。他不假思索回答,为了妈妈为了老师。我周围看了一下,请他念一下墙上贴着的文字。他念了几个之后就磕磕巴巴,因为遇上不认识的字了。我摸着小孩子的脑袋,老师和妈妈都认识这些字哟。孩子眨巴着眼睛,老师我明白了,学习是为了我自己。

观察到有个小姑娘,在乐园里特别强势,后来接触她妈妈,恍然大悟。她妈妈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姿态对小姑娘说话。

有个三年级的小男生,爱说脏话无故攻击其他小朋友,喜欢动手打人,嘴角几乎每天都是往下耷拉,眼睛里是警惕而带有攻击性的目光。他爸爸来乐园接待孩子,通常一身烟酒味,看到孩子表现不好,嘴巴尖酸刻薄,而且在众目睽睽下动脚踹孩子。据说他爸爸经常在家玩游戏,边抽烟边骂人。

另外有些孩子非常热爱阅读,和家长聊天提到这事,家长回答说,自己下班回家基本都不看电视,一家人都在看书。有时候也想看电视消遣啊,但是想想孩子,还是放弃了。

——以上各种,引发我对原生家庭的观察。其实反观自己,我们都在行为习惯、生活模式甚至思维表达,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另外,2012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应都江堰文广新局之邀,我们去了北街小学和天马学校为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们开展“趣味阅读进校园”活动,我至今都记得事后给朋友发的一封邮件:这些三年级的孩子眼神木讷,玩游戏时应该是事先接受到老师的培训,非常的异口同声。坐姿严谨,死气沉沉,一点都看不见天真活泼在哪里。

体质弱和戴眼镜的低龄孩子也非常多。后来因缘巧合接触到新教育。思考过这两种教育的区别。

主流体制教育,沉重的课业、解不完的题、背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试卷、听不完的课。相同年龄段的孩子放在一个班级,没有因材施教,造就出所谓“问题儿童”,也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人才。长大之后成为缺乏想象力,不懂人情世故,眼高手低的安分守己的居民。不过主流体制教育有个好处,就是为那些忙着上班养家糊口的人提供了一个安放小孩的场所。

体制外教育的应运而生,给了不满体制教育的父母们一条选择的路。不过,对于选择体制外教育的父母来说,需要勇气,也要有相对宽裕的经济能力。据我所知,目前体制外教育有以传统国学教育为主的私塾类,有均衡发展的书院类,有选择在家上学的,也有正在践行教育共生社区理念,有博取众家之长的homeschool,也有理念分明的如华德福教育。他们注重孩子的发展潜能,培养小孩的各种兴趣,设计课程灵性有趣,实践课英语课都不是“纸上谈兵”状态。还有体能训练课,思维思辨课等等,上课形式灵活多样,作业形式有趣并且充满挑战,这反而引发孩子主动学习的热情。当然,体制外教育的路到底通向何方,我们也不知道。但是它的出现,起码可以给部分家长多一个选择,甚至体制学校受到压力,也许能改变呢。

但是新教育机构方面没有监管,学堂良莠不齐,师资方面也有短板。更重要的是,很多新教育学堂都建在山清水秀的村野之中,小孩子从小就不跟父母在一起,这会造成亲子关系缺失。另外新教育学堂的费用不低,基本上一般工薪阶层和农民子弟也只能望洋兴叹。

中国现在以社区为单位的社会细胞正在建造,如何在社区建立新教育园,联结关怀迟暮老人,营造社区的情感共同体,这应该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不仅仅在学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