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海,租界上海,现代上海

很多人觉得上海以前就是一个荒凉小渔村,依靠租界才发展起来的。对也不对。虽然上海历史不长,但都很精彩。

古代上海

上海宋朝建镇,元代建县,明代筑城。

元代时期:东部上海县与西部华亭县并称“松江府双雄”,华庭类似是上海市区,上海类似是浦东新区

明代时期:上海就是重要的“漕运”港口,当时经海路向各大城市运送粮食物资的船都是由上海启航。农业和纺织业都很发达。

明朝初期,松江税赋总额达140万石(一石120斤)松江府以全国0.6%的田地承担了全国4.1%的赋税粮,松江府主要包括上海县和现在松江这一块。

1553年,明代筑城,那个时候,倭寇抢劫东南沿岸,为抵倭寇筑上海城,归属南直隶松江府管辖。

上海城的风格和别的城池风格一样西面八方有很多城门,城四周有护城河,城中有衙门和城隍庙。衙门管活人,城隍庙管死人。

上海城池特点:

1.有好几个水门,可以划船进城

2. 城隍庙供奉活人:秦裕伯

秦裕伯元代中了进士,官至御史,能力很强,为官清廉,得到当地百姓爱戴,但是官场上被小人排挤,辞官回到上海。后来朱元璋多次请他出山,不愿意。直到死后还是没出山,朱元璋觉得生的时候不能为我所用,死的时候,总归拒绝不了吧。

租界上海

1843年上海开埠,当时去租界里的中国人,晚上8点,必须回到原来住的地方,不可以在租界里停留。

一开始洋人也希望和中国人住在一起,毕竟过来做生意的嘛。不过当时中国人看外国人,就像动物园里看猩猩一样。听说洋人见皇帝不下跪,就有人传洋人膝盖不会弯。有些大胆的人,就冲到洋人住的地方“参观”,深圳还有去摸摸洋人膝盖的。

政府也不愿居民和洋人住在一起,于是给了一块没人要的地,现在的外滩。

一开始租界领事极力反对华人涌入,造成“华洋杂居”。但洋商马上发现这是好生意,比贩卖鸦片、棉布的贸易活动还赚钱,所以联合起来经营房地产。


1853年,只有华人500余人,一下子升至2万余人。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建造了800多幢简易住房,用于出租。这类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建造速度快,一般三五个月的租金就足够新建一所同样的木屋,资本周转非常快。

太平军三次进军上海。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避居上海租界,使上海租界人口又一次骤增,1860年达到30万,1862年一度曾达50万。

这种模式下,房价也是突飞猛进。

1927年,鲁迅迁居上海。当时鲁迅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本想上海买房,看中一套老式石库门景云里,全价买下要5万大洋,当时鲁迅每月收入500大洋已经不低,同时期上海的平均工资只有十几个大洋。即使这样,鲁迅还要不吃不喝十来年才能买得起房,最后鲁迅选择租房当了个高级沪漂。

租界给上海带来了什么?

治外法权

租界相当于别国的飞地,遵守他国法律保护。中国内战的原因,所以导致很多有钱的人来到这里政治避难。

契约精神

讲规则,契约化,追求新东西,追求变化,鼓励冒险。

租界之前,我们也有契约,不过主要是民间的。那时候买房,地契也叫田单,民间的契约,如果后辈要分家,有时没办法,把田单一斯为二,兄弟一人一半。租界以后,房屋的契约变成由上海道台签发的房产契约,相当于有了官方的保护。当年有些有钱的当地居民,还专门花钱找洋人,重新签发一份道契。


买办式定位

上海人觉得自己比西方人低,但是比其他中国人高

精致

从读书人的不修边幅,到根据衣服取人,功利取向,精细计算。以前读书人注重内在,对穿什么衣服其实不讲究。

有一次鲁迅穿着休闲装去租界里的一家饭店找朋友,结果就被拦下来。给到的答案是,我们饭店的客人,没有穿这种衣服的朋友。那个年代上海人的功利利己主义思想,很大程度上收到了租界的影响。

现代上海

50年代到80年代,共产党全权管制,租界归还,户口制度出现。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每个人是属于某一个单位的,单位还会分房。没有上海户口,几乎在伤害待不下去。

户口制度,导致了上海人,面对外地人有种优越感,拿着户口,经营自己的小空间,格局也越来越小。

90年代以后, 多元化出现,上海人开始走出去,格局变大,越来越多新上海人来上海打工。外资进入,收入水平提高,房产从包分配到逐步开放商品房。

2010年后,城市化引起的竞争过大,导致过分内卷。生存成本过高,社会对loser非常残酷,社会达尔文主义出现。房价在资本作用下,暴涨。个人目标窄化,只追求财富自由。而结婚生子的意愿却越来越低。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上海,租界上海,现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