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

对于李牧的故事,从前倒没留意。看上去真不像将军的名字,倒像诗人。李贺、杜牧谁的。

可人家却真的是将军,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且从没打过败仗。

反正什么都有四强,四大美女,四大才子,四大名著,四大名角,还有四大名捕。

话说乱世出英雄,战国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能在这样的时代位列四大名将,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自古燕赵多豪侠,所以有“大军出行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这样的句子。

赵国名将也多,从前知道的就有廉颇、赵奢。

那么李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书上第一句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

为什么强调北边呢?因为北边有凶猛彪悍的匈奴。

匈奴是汉人的敌对势力中最可怕的。

李牧是怎么对付彪悍勇猛的匈奴呢?主要有三条,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收税、养兵、避而不战”。

这样过了好几年,他的部队军费充足,人才济济,实力越来越强大,边境的居民也没有遭到匈奴的掳掠。

 匈奴那边以为他胆怯怕事。

 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匈奴嘛,毕竟不像咱们汉人爱读兵书,不明白“好战非勇,能战而不战、不战而能胜者,乃为勇”的真谛。

手下将士也以为将军有点怂。大丈夫当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只是闭门不战,怎么建功立业?

久而久之,这话传到赵王耳朵里,于是派人责备他。

书上说“赵王让李牧”,不过据我看来,那么大的领导,一国之君,想必不好意思亲自责备手下的。

结果怎么样呢?

李牧照旧,还是不出战。

这也太不给人面子了,让人家赵王威严何在?

于是可想而知,赵王大怒,召他回内地,派别人去镇守。

新派去的将领,努力吸取前任的教训,在任一年多的时间,对匈奴是每来必战,屡战屡败。战乱频仍,部队伤亡惨重,边境的老百姓也无法种田畜牧,活不下去了。

赵王一看情势不好,复请李牧。

李牧也挺个性的,人家杜门不出,不管谁来请,坚持说自己病了,难当此任。

古人的病、老都是有讲究的。那些称疾、告老的,很多都不是真的。

赵王怎么办呢,非要李牧去。估计把委任状、兵符都给人送家去。这就是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李牧说,非要用我也可以考虑,我还得跟从前一样。

赵王答应了。

不得田畜。牧固称疾。赵王乃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到了边关,还是那老三篇儿。

 匈奴好几年都没捞到好处,可是还不觉悟,就认定李牧是懦夫。

手下的将士经过前几年的变故,也有点明白自己的将军了,起码不敢小看、非议了。不过天天吃饱喝足,拿赏赐拿到手软,都有些不过意,纷纷表示愿意跟匈奴痛痛快快的打一仗。

李牧同意了,他挑选精兵良马,让大家联系阵法备战。那时候不看武器有多先进,关键看战术。

李牧见时机成熟,于是“大纵畜牧,人民满野”。

这是开始诱敌。

匈奴人家也不傻,突然看见呼啦啦来这么多老百姓和小肥羊,心里有点嘀咕,于是派了一小股部队试探。

李牧他们呢,详北不胜,把一千来号人民留给匈奴了。

这是开始诈败。

匈奴的单于听说后,大率众来入。

他们就像饿了好几年的人,看见那么多好吃的,比较容易冲昏头脑。

李牧多布奇阵,让左右的部队包围过来共击匈奴,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古代人少,十余万人可是不得了的功绩,估计匈奴总共也没几十万人。

从人道主义讲,杀人是不对的,当然应该严厉的批评李牧。不过,匈奴进犯杀戮我们汉人的时候,也没有同情心的。所以说李牧是民族英雄,应该不过分。

之后,李牧爆发了。书上说他“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

灭了人家好几个部落,逼得人家老大都亡命天涯了。

其后十多年里,匈奴不敢靠近赵边城一步。

看人家李牧威慑力多大呀,比后来的卫青、霍去病牛多了。

这就叫不战则矣,一战成名。

后来老将廉颇遭排挤,投奔了魏国。说起赵国来,还是一把眼泪,愿意效命。有感情嘛。

于是赵王使李牧攻打燕国,不是以前责备李牧的那个家伙了,是赵悼襄王了。

李牧战必胜,攻必克,拔武遂、方城。

过了两年,赵将庞煖破燕军,杀剧辛。

之后又七年,时间过得真快呀,秦国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了十万人。秦国真是太不厚道了。

不知道为什么,李牧斩了十万匈奴就觉得挺解恨的,秦国斩了十万赵军,也许还有平民,就觉得挺可恨。

也许我有点民族主义,深刻检讨一下。

此时赵王已经又换人了,名叫迁。

赵国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

不知道李牧这时候是不是老了,估计有点老了,都这么多年过去了。不过还是那么厉害,真是让人钦佩。

赵王迁封李牧为武安君。这有个缘故,因为白起的封号是武安君。赵王说:“李牧是寡人的白起。”可见对李牧是器重的,而李牧最后还是死在他手上。所以人家说“伴君如伴虎”。

又过了三年,秦国攻打赵国的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这时候李牧已经很有威望了,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守在要塞之地,令韩国、魏国不敢妄动。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打赵国,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书上没说胜负,对于守将而言,不让敌人攻破城池就是胜利。

赵王迁有个宠臣名叫郭开,宠臣一般都不是好人,好的臣子就称贤臣了。

历朝历代的明君,打江山的也好、守江山的也好,只要做到诸葛亮所说的六个字就OK了,那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貌似很容易做到,其实很难。

一来忠奸难辨,又不会写在额头上;二来贤臣耿直、认真、讲原则,不好相处;三来小人善于迎合上司,投其所好。

说老实话,谁会喜欢作风强硬、处处跟自己较劲的人,谁不喜欢唯唯诺诺、事事让自己舒服的人呢?

秦国送了很多钱给郭开,让他说李牧的坏话。

三十六计中,反间计的出镜率是很高的,而且几乎是百发百中,成功率很高。

根本原因就是所谓的孤家寡人爱猜疑爱多心。虽然他们嘴上爱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郭开怎么说的呢?其实也很缺少创意,说李牧他们要造反。

当君王的最怕别人造反,普通人还好,有想法也不一定有实力,最怕手握兵权的人。

于是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为将。

看来赵王迁有点糊涂,平常人呢是难得糊涂,他在这样的位置上不行。

命令传来,一般人会悲情的说:“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然后舍生取义。

李牧却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于是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

这种情况,不知道是不是后来所谓的暗杀。

又废了司马尚。

赵王迁这是打定主意要自毁长城。

后三月,秦将王翦急击赵,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兵败如山倒,李牧既死,也没什么能抵挡秦军的了。

赵国就这样亡国了,其亡也忽焉。

失去了李牧仅仅三个月,社稷倾覆。所以李牧可以说是栋梁之才。

从前听说,花无百日红,世界上没有常胜的将军。

想不到从前被我忽视冷落的李牧,竟然做到了。

书上没说他的身材样貌,也没有一处提到他个人的兴趣爱好、家人朋友、生平琐事,只有他一生为将、百战百胜、最后含冤而死的记载。

细数其生平,真是让壮士扼腕、英雄气短。

是为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