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手持利刃的才女谢道韫

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

手持利刃的才女谢道韫



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一个女子她看到丈夫和儿女惨遭强人杀害,她手持利刃带着家中女眷奋起反击,杀了好几个贼兵,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哪里的一个女中豪杰,其实她是当时名门望族谢家的才女谢道韫。而她的这一举动也在史书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又名韬元,东晋女诗人。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她是安西将军谢奕之女,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的侄女,王凝之的妻子,书圣王羲之的儿媳。

谢道韫出身名门“陈郡谢氏”,谢氏家族是那时众所仰望的高门大族。她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文化教养。一次叔父谢安(就是在淝水之战中,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那位著名军事家)问她,“《毛诗》中何句最佳?”谢道韫答道:“诗经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云,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谢安大赞其“雅人深致”(风雅的人意趣深远)。谢道韫的确很有眼光,“穆如清风”的形象生动,让人想象到那乐声和美如清风。

谢道韫小时候和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玩,有一回遇到下雪,叔父谢安兴致大起,指着洋洋洒洒的雪问孩子们:“白雪纷纷何所似?”这时他的侄儿谢郎立即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想了一会说到:“未若柳絮因风起。”她将飞雪比喻成柳絮,形象美妙。此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典故“咏絮之才”。因为这个故事,谢道韫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物,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们称呼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个故事被写入《三字经》广为流传:“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对于这个聪慧的侄女的婚事,谢安颇费心思。魏晋时代,谢氏与王氏是两大望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出于门当户对的考虑,谢安要在王氏家族里给侄女挑选女婿。在王羲之的儿子当中谢安最先看中的是王徽之,但听说此人不拘小节,行为放浪,就又改变了初衷,将谢道韫许配给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

王凝之先后出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他迷信五斗米道,平时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为妻,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两个人根本不是天设地造的一对,在这件事上雄才大略的谢安看走了眼。史书上说:“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这段话的意思是:谢道韫嫁往王家之后,十分看不起王凝之。回娘家来时,内心极不高兴。太傅谢安宽慰她说:“王公子是逸少(书圣王羲之的号)的儿子,人才也不差,你为什么这样不满意呢?”道韫回答说:“我们谢家伯父叔父之中,有阿大(爸爸,安西将军谢奕)、中郎(叔叔太傅谢安)这样的人物;堂兄堂弟之中,又有封、胡、遏、末(谢韶、谢朗、谢玄、谢渊)这样的人才,没想到天地之间,竟还有王凝之这样的人。”封是指谢韶,胡是谢朗,羯是谢玄,末是谢川,都是谢家兄弟的小字辈。言下之意是,这个丈夫让她很失望,抱怨说谢家兄弟都这么有名气,为什么会有王凝之这样的蠢才呢。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孙恩、卢循的农民起义爆发了。当时王凝之任会稽太守时,孙恩反叛时,他不相信孙恩会造反。而等叛军逼近时,他才相信,却又不组织军队抵抗,而依然是踏星步斗,拜神起乩,说是请下鬼兵守住各路要津,贼兵不能犯。结果城池很快就被孙恩攻破。但这个时候了,王凝之却仍然不相信同一教派的孙恩会杀他,并不逃走,结果最后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光了。不怨谢道韫说自己的丈夫是个蠢材,他把愚蠢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孙恩反叛之时,谢道韫劝谏了丈夫好几次,让他整兵备武,以抗御敌兵,但王凝之一概不理。谢道韫只好亲自招募了数百家丁天天加以训练。对于谢道韫率人杀敌的这一段,史书上有精彩的描写:“凝之妻谢道蕴,......闻寇至,举措自若,命婢肩舆,抽刀出门,手杀数人,乃被执”。也就是说,听到敌人来后,谢道韫镇静自若,命令婢女用轿子抬着她,拔刀而出,奋勇杀敌,亲手杀了数人,这才寡不敌众被俘的。这也是我们在文章开头描写的场景。在这里一个女中豪杰的形象跃然纸上,英气逼人。

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被俘后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也非等闲之辈,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侠肝义胆,一派豪杰之气,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她们送回会稽。由此看来孙恩也算是个慧眼识人的人物,有点惺惺相惜的意味。

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足不出户,只是打理本府内务,闲暇时写诗著文,过着平静的隐居生活。

孙恩之乱平定后不久,新任会稽郡守的刘柳慕名前去拜访谢道韫。《晋书》上这样记载:“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就是说,谢道韫风韵高迈,叙述言辞清雅,先谈自己的家事,后徐徐回答刘太守的问题,款款而谈,沉稳优雅。告辞出门后,刘柳对身边的人感慨地说:“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意思是,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样出色的人物,光是看她的语言气度,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谢道韫的后半生写了不少诗文,并汇编成集。不过流传到后世,至今仅存数篇。《隋书·经籍志》曾载有诗集两卷,都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

《登山》诗描写东岳泰山的景象,既有景色的描绘,又有诗人的内心感受,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印象。“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发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字,可以尽天年。”诗的开头就把泰山的气势描绘出来了,巍峨高大,屹立在神州的东边,雄浑而又秀丽,高耸冲破苍天。泰山以寂寞无言傲然挺立于自然之间,诗人对其无限喜爱。诗人在称赞泰山气魄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己的命运的感慨,在感叹自然之美时,也体验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所以想着在自然之美中尽享天年。

《拟嵇中散咏松诗》是一首借拟游仙之作来表达诗人的超脱情怀的歌作。“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揺。”拟,就是仿效。嵇中散,就是嵇康。咏松,是指嵇康的《游仙诗》。该诗以“遥望山上松,隆谷郁青葱。自遇一何高,独立迥无双”开头,嵇康的诗歌显示了诗人求仙的虔诚和热情,表现了诗人试图在仙境中求得精神的解脱。谢道韫这首拟作,其实只是借嵇康《游仙诗》做题而已,主要是以模拟的方式来自抒个人的情怀。诗歌塑造了一个满怀理想却又不得不在风雨飘摇中饱受精神折磨的女性形象。


谢道韫不仅能诗善文,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追求,而且她具有很强的思辩能力,才思敏捷,出口成章。魏晋时期,清谈是一种时尚,“人士竞谈玄理”(时人称道家的《老子》、《庄子》和儒家的《易》为“三玄”)。有的人甚至通过谈玄而飞黄腾达。谢道韫知识广博,对玄理有很深的理解,并能够在与人言谈中清晰地讲授出来。据《晋书·王凝之妻谢氏》记载,有一天,王凝之的弟弟王献之在厅堂上与客人就某问题辩论,到最后辩不过对方。谢道韫想要帮他一下,但是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又限制女人不能随便抛头露面,她就让婢女在门前挂上青布幔,自己躲在布幔后面,然后就王献之刚才与人谈论的议题与对方继续交锋,她旁征博引,逻辑严谨,论辩有力,滔滔不绝,最终客人理屈词穷,只得认输。她就这样帮着小叔子打赢了这场辩论战。


《世说新语·贤媛》里说:“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翻译一下:谢遏非常推重自己的姐姐谢道韫,张玄也常常称赞自己的妹妹,还想使她和谢道韫并列。有一个名济的尼姑,经常到这两家里走动,有人问她谢道韫与张玄之妹相比如何?济尼回答说:“王夫人神情疏朗,像山林田野那样宁静安详。顾家媳妇心灵清澄像美玉晶莹,是闺房中突出的人物。”人们从此后称赞妇女超逸脱俗,常用“林下风”来比喻。而两人的这种比较,也显示出了谢道韫的非同寻常之处,这是一个奇女子。

谢道韫生逢崇尚风神气度、“竹林七贤”之遗风尚在的东晋,又出身于名流世家,家风让她不同于其他女子,再加上她自身又才华横溢,因此行事潇洒不羁,颇有男子的风度,这才有了手执利刃杀贼兵的壮举。“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林下”应该是指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的竹林)可谓道出了谢道韫的个性气质,鲜明、形象、生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南北朝的那些文人们之:手持利刃的才女谢道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