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读过之后的3点爱2处痛!

957页的书,涵盖的知识量其实是浩大的,用一篇书评写完,总有一种压缩饼干的感觉,释放起来不是那么极致。

只因为这本书的开悟能力,犹如佛祖之带给人无边的沉静与祥和感,促使我再续篇章算是施道吗?

作者顾春芳是北大的教授兼诗人,她的文章如行云般流水,如春风般扑面,如泥土般近人,又如母爱般走心,选她给樊锦诗做传记,是锦上添花的事,可谓敦煌的又一女儿!

北大教授顾春芳

《我心归处是敦煌》是对敦煌的女儿的描述,更是对女儿善心与大爱的弘扬,是对天下儿女的包容与启示,也有对某些目光短浅的人的提醒。在这里,我想聊聊关于读这本书的3点爱与2处恨。

爱点一:樊锦诗因为真实而可爱。

作为北大的才女,有梦想也有普通人的情怀,她说最初并没有打算在敦煌度过一生 。是的,窗外风沙窟内落地掉渣,左手冷炕右手贫寒,对于一个生于浙江的姑娘,说爱这样的现实条件,一定是假的。

那些想家的日子,那些想念亲人以及艰难生活的日子,樊锦诗便走进洞窟,看那些包罗万象的世界级艺术宝藏,她会忘记尘世的喧嚣,和内心的彷徨。

她说最初是以三四年可以调回为念想的,结果文化大革命搁浅了调回的梦。后来以夫妻孩子团圆为念想的,可是樊锦诗是敦煌莫高窟的顶尖人才,老公彭金章是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带队人,两边都不舍得放弃人才,互不让步,所以樊锦诗主动加被动的依然待在敦煌。

敦煌的儿女——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

母亲的心又怎能不为孩子着想?她想带孩子半年不去单位工作,就可以自动离职。可是,父亲的离去,家庭的负担,敦煌的召唤,那个时时入梦的敦煌艺术宝库的景象,将她再次吸引进艺术的怀抱,自此便是一生!这样的心路历程,更符合人性,也更符合心之所向!樊锦诗的经历,因为真实而更加可爱。

爱点二:敦煌儿女的大爱付出值得爱。

常书鸿

常书鸿作为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曾经在法国留学,擅长油画,如此博学多才的一个人,却要住土炕,点油灯,吃糠菜,守敦煌。

他带领职员,小心翼翼的清理掉若干年被风沙淤填的敦煌,一点点的修护,一点点的研究,甚至让家人也随他来到荒漠,只为他心中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是一种大爱,他是为保护世界级艺术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最终他撰写了《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敦煌的光彩:池田大作与常书鸿对谈、书信录》《敦煌:众人受到召唤》等书,并被人们称为“敦煌的守护神”,为敦煌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

还有宿白、段文杰、张大千先生的孜孜不倦的守护与研究,以及国家几代领导人,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都对敦煌的爱护和弘扬,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指示。敦煌牵动着艺术家门的心,更是华夏儿女的魂牵梦绕!

爱点三: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伟大设想。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爱与美好应该与世长存。纵使别人拿走了我们的宝藏,我们的终极梦想应该是让世界性艺术发扬光大。

比来比去其实是比较的快乐,这又怎么能够与升华的无我之快乐呢?大家共同保护共同研究人类的财产,难道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吗?

由于当初的文物失散,给敦煌学研究带来了很多困难,各国收藏的敦煌宝物,出于争风出于各自利益着想,研究并不顺畅。

而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构想,让天下苍生齐聚一堂,只为保护研究敦煌文化,推动世界文明前进的脚步。

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另一处佛教遗址,能如莫高窟般绵延千年持续建造,又保存有如此丰厚博大的艺术和文献珍宝。

莫高窟的艺术是以中国文化为基础吸收了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亚地区的文化而融汇成的多元文化艺术宝库。所以,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痛点一:王圆箓的无知,造成文物的失散。

王圆箓王道士是敦煌的恩人和罪人。是他最初发现了藏经洞等世界级宝贵遗产,却碍于无知见识少,两眼只盯着眼前利益,让很多非常珍贵的文物,低价卖给国外有识之士。

痛点二:敦煌的未来依然堪忧。

物质利益至上的景区开发,时不时在打敦煌的主意。如何保护世界级文化遗产,与如何平衡旅游景区开发,是矛盾的事情,更需要更多的人去找到它们之间的统一。

敦煌的很多文物,由于原材料材质,或者染料的寿命,以及虫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这些宝贵的遗产。这是千秋万代的事业!需要更多的樊锦诗、常书鸿般的儿女守护关爱弘扬!

敦煌,任重而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全世界将士上下而求索!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读过之后的3点爱2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