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养育女儿,你不得不看的经典心理学著作 - 草稿


一说到母亲,我们通常会用"伟大"、"博爱"、"无私"等词汇来形容,母亲爱孩子,这仿佛无可质疑,但是不幸的是,其实很多伤害往往也来自母亲。而不管是爱还是伤害,都会被孩子继承下来,传给下一代。

母慈子孝是我们传统伦理的核心,质疑母爱仿佛是大逆不道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正面母亲带给我们的伤害,就很难治愈内心的创伤。《母爱的羁绊》就是一本探讨这个主题的书,书中详细解读了自恋型母亲对女儿的伤害,以及如何来治愈这些创伤。书中收录了大量女儿们的心声,令人心生同情。

但是这不是一本抨击母亲的书,本书不是在讨论母爱是否伟大,而是探讨如何更好地让母亲爱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女儿,而受到母亲伤害的女儿,如何更好的自我疗愈,摆脱母爱的羁绊。

本书的作者是卡瑞尔·麦克布莱德,是美国注册婚姻和家庭治疗学家,已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是治疗家庭问题方面的专家。近十几年里,麦克布莱德博士主要从事有关自恋家长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已经成功解决了许多此类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妈妈曾经就是一名自恋型母亲,但是麦博士在写作本书时,那位曾经羁绊她的妈妈还是给予了她支持,这无疑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

一、那些被自恋的母亲养大的女孩

珍妮弗,在一家百货公司看到妈妈很喜欢一只漂亮的小零钱包,虽然她当时只有8岁,而那个零钱包很贵,她发誓要买给妈妈。她在学校省下好几个星期的中饭,直到攒够钱,为妈妈买下了那个奢华的钱包。

她用闪亮的红纸把钱包包起来,在圣诞节那天作为圣诞礼物,把它送给妈妈,她激动地等待着妈妈的反应。但是她万万没想到,妈妈把钱包扔到屋子另一头,指责她偷东西,尖叫道"我不想要一个贼给的礼物",而这差点让珍妮佛崩溃。

我们的文化认为母亲是在无条件爱着孩子,无私地照顾家庭,即便很多母亲没有达到这一理性化的期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依然将母亲送上了这一英雄宝座,使得对母亲的批评和质疑者会遭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因为这会扰乱我们内心的文化标准。

所以,女儿们在受到母亲的错误对待时,从来不会认为是母亲的问题,她们会将所有的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像上面例子中珍妮弗这样的女儿有很多,她们遭受着来自母亲的伤害。

作者在书中将这类母亲称为“自恋型母亲”,她们在情感上过度的贫乏和强烈的自我关注,使得她们无法为女儿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有一个自恋型的母亲,母女之间的互动多有以下特征:

1、你发现自己常常想得到爱、注意和赞许,却从来没法取悦母亲

2、母亲更在意事情看上去好不好,而不是事情让你感觉如何

3、妈妈会嫉妒你

4、妈妈并不支持你进行健康的自我表达,尤其当这些表达和她自己的需要相冲突,或威胁到她的时候

5、在家里,所有的事都围着母亲转

6、你的母亲没有同情心

7、你母亲没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8、母亲爱挑毛病,指责别人

9、你妈妈把你当朋友,而不是女儿对待

10、你在妈妈面前没有界限,没有隐私

女儿强烈渴望从母亲那儿得到爱与肯定,自恋的母亲却极少给予女儿全然的接纳与赞美,这就很难让女儿建立起自信。为了赢得母亲的爱与支持,女儿一直艰难地努力来讨好取悦母亲。

自恋型母亲之所以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爱女儿,很可能是因为她们也没有在她们的母亲那得到全然的接纳和正确的爱,这种扭曲的爱作为一种遗产被一代代继承了下来。

最终,这类女孩成长起来,但是她们往往敏感、优柔寡断,自我意识过度强烈,对自己缺乏信任,和异性的关系总不顺利,即便有所成就,依然缺乏自信,且总体上没有安全感。

二、自恋型母亲的三种类型

作者将自恋母亲分为了三大类:事必躬亲型、心不在焉型和这两种类型的混合型。

顾名思义,事必躬亲型母亲,对女儿无微不至、事必躬亲,在外界看来,她们是称职合格的好妈妈,但是其实她们从不在乎女儿真正的需要,或者说她们对女儿的真正需求毫无察觉,这会让女儿产生无用感,最终很可能会成为巨婴。

比如,在女儿小时候,她可以自己爬着去拿远处的球,而妈妈选择将球递给她;她明明可以自己吃饭,但是妈妈因为怕她弄脏衣服坚持喂她;她可以自己选择想学的才艺,但是妈妈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她。

事必躬亲型母亲,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她们觉得是在爱孩子,实际上带来的却是伤害。

另一类母亲是心不在焉型。她的行为会不断给女儿传达这样的信息,那就是她无足轻重,妈妈心里没有足够的位置来容纳她,结果她被看轻、被忽视。

第三种母亲是事必躬亲型和心不在焉型的混合,就像电影《母女情深》里的那位母亲,动不动就去检查自己的女婴还有没有呼吸。她摇晃女儿,把她吵醒检查。婴儿哭闹时,她才放了心,然后关起门,让孩子一个人在摇篮里继续哭。

另外,书中作者还刻画了母性自恋的6张面孔,分别是浮夸外向型、成就导向型、心身疾病型、成瘾性、不怀好意型和情感饥渴型。关于这部分内容,如果你感兴趣,那就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女性自恋的6张面孔”,查看更多介绍。

三、自恋型母亲容易养出这两种女儿

自恋型母亲养育大的女儿通常会有以下特征:低自我价值感、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虽然她们具有这些相同的特征,但是却会成长为两类人:高成就型和自我破坏型。

这两类孩子看似成长路径、人生成就完全不同,但是其内心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觉得自己不配被爱,不值得被爱,自我价值感是很低的。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两类孩子。

自我破坏型的女儿会自暴自弃,既然自己不配被爱,于是她们做出更多自我放弃的行为,来应对自己的悲伤和无力感。比如用各种成瘾物来麻痹痛苦,来证明自己确实是很差劲的,是不配被爱的,她们很容易会沦为社会底层。

这类孩子其实是把对母亲的愤怒发泄到自己的身上,最终将自己托付给了自我破坏的力量。

高成就型的女儿则走向了一条相反的路,她们通常非常刻苦、努力,最终也获得了很高的成就,虽然外人看来她的人生很成功,但是其实她们的内心却备受煎熬。

因为母亲的忽略和不认可让她内心很受伤,她们努力的动力是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可是别人认可她了,她却依然无法消除自己内心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自己是不配的,是不值得的,所以这类人很容易就成长为"冒名顶替综合症"患者。

所谓"冒名顶替综合症"是指,不论她取得多高的地位和成就,不论外界如何肯定她,她都觉得自己配不上,觉得别人被自己骗了,因为她的内心不觉得自己有价值,无法接受成功和认可。

46岁的朗尼是一位成功的企业主,有一家自己的服装公司,但是她说:"我有个窍门,能在不自信的时候让自己看上去很有信心。我总担心有人会发现其实我并不擅长自己的工作。我只会做表面文章,这让我很烦心,我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真相,管我叫骗子。"

"冒名顶替综合症"其实很普遍,美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在伦敦一次演讲中自曝患有冒名顶替综合症,爱因斯坦也把自己称为"无意的骗子",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值得获得如此多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那为什么同样是自恋型母亲培养的孩子,有的成长为高成就型,而有的成长为自我破坏型呢?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高成就型的女儿身边通常有一个特殊的角色,比如爸爸、奶奶、姨妈或者其他人,帮助她树立了积极观念,抵消了妈妈那里的消极观念。


四、自恋型母亲会严重影响女儿的亲密关系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直都在说妈妈,那爸爸去哪儿了呢?

在这样的家庭中,爸爸通常在围着妈妈转,自恋型的妈妈多强势,一般是这个家庭的中心,而家里的其他成员多会沦为配角。

夫妻之间的情感模式和相处模式,会影响到孩子。父母做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模拟一种健康的爱情关系,这是孩子长大之后情感模式的样板。但是在妈妈自恋的家庭里,妈妈是家庭的中心,夫妻关系也是妈妈主导,双方地位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是无法习得健康的亲密关系相处模式的。

另一方面,人会被熟悉的事物所吸引。如果你跟父母的关系有些问题没有解决,你很可能会找一个类似的伴侣,继续重复这种模式。你在妈妈那没有得到的认可和爱,你会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而这直接会影响到你的恋爱和婚姻。

这类女儿将来在婚姻中通常会发展为两种不健康的类型:依赖型和被依赖型。

依赖型的女儿觉得她得依靠伴侣来满足自己,对方应该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这种女儿多有一个事必躬亲的妈妈,看似爱女儿,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被需要的需求,剥夺女儿的主动性。到了恋爱婚姻里,女儿依然延续熟悉的方式,全然依靠对方,无法建立起真正平等和谐的亲密关系。

还有一种是被依赖型,她们会好好照顾伴侣,因为感觉到被伴侣需要会让她有一种安全感。这类女儿往往有一个心不在焉型妈妈,在妈妈那里她们感受不到被关注、被在乎、被需要,到了婚姻中她会无限制的迁就对方,希望在伴侣身上找到补偿。

作者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64岁的凯特曾经跟她讲过自己的故事:"我谈恋爱的方式不太好,总是找不到合适的男人。我的第一人丈夫在肉体上和情感上都虐待我;第二任丈夫是个酒鬼,还有毒瘾;第三任丈夫也是个瘾君子,还是个重罪犯。我忍辱负重个 ,照顾他们,想把事情都做好。我常常觉得自己受够了,却又坚持下去。我会试着给对方留下好印象,溺爱他,希望这样能让他爱我。"

健康的二人关系是相互依赖的,但是,被自恋型母亲培养起来的女儿,却总是希望别人让她拥有被珍视的感觉、有价值的感觉,因为她缺爱。

前面我们也提到了,扭曲的爱是可能会作为遗产代代相传的。如果在这种家庭下被养育起来的女儿,不主动去打破这一消极的链条,不去努力克服自恋母亲带给自己的消极影响,那么等她有孩子之后,很可能再将消极影响传给下一代。

那既然自恋母亲会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消极影响,我们到底该如何来自我疗愈,来消除这些消极影响呢?作者给出了如下建议。

五、有自恋型母亲,女儿该如何自我疗愈?

1) 感受比外表重要,承认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很重要,承认它们至今都在影响着我们,学会看见自己的痛苦。

看见即疗愈的开始,勇敢地接受这个现实:我有一个不完美的母亲,我接受。当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时,我们会迷茫痛苦,但是当我们知道了问题在哪,解决的路径是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痛苦就会大大减轻。

你明白是过去的经历和创伤造成了你现在的痛苦,是没有被满足的愿望导致了现在的问题,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期待的问题。妈妈依然是那个妈妈,她让你失望了很多年,她迟迟没有满足你,她的认知、她的经历限制着她,很可能她这辈子都无法满足你。你难道就让自己一直深陷在这个旋涡里吗?

如果一个老师想要教一个3岁的孩子达到大学的阅读水平,他会为自己的失败感到失望、生气甚至羞愧,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学生显然没有能力达到这一目标。多数自恋的人,缺乏提供有效、真诚的爱和同情的能力,你要认识并接受这一点。

放下对妈妈的期待吧,她可能确实无法满足你,但是你现在已经成人,你有能力自己满足自己,让自己内心真正强大起来,就不需要总是指望着别人来给自己满足。

这个康复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新梳理与回顾的过程,期间一定会体验到很多痛苦,有愤怒有不甘,还会有对母亲的内疚。都没关系,这是正常的过程,允许自己痛苦,让自己全然感受这种痛苦,你可以写日记,可以唱歌、可以运动,一点点疏解这种痛苦,然后最终放下这种痛苦。

2)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真诚、完整的人。

武志红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三次分离,其中一次重要的分离就是与母亲的心理分离。但是在自恋母亲的家庭里,孩子的个性化过程受到了阻碍,妈妈不是管得太多,就是完全忽视他们,这就导致孩子与母亲没有在心理上完成正常分离。要么就是过于依赖,要么就是永远期待,总之孩子没法把自己当成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存在。

作者给出了三个步骤:

① 弄明白母亲是怎样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你身上的;

② 理解并解决妈妈和其他人的嫉妒;

③ 消除内化的负面观念。

不要去讨好妈妈,不要去期待妈妈的改变,当自己跟妈妈的意见不符时,坚持自己独立思考。

3)从自己身上找力量,改变错误认知。

要坚定一个认知,妈妈带给你的伤害和创伤,别人没有义务帮你疗愈,你在妈妈那未被满足的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同样会以失败告终。在自己身上找幸福不容易,但是在别人身上找幸福就更难。

不论是伴侣,还是下一代,他们都没有义务来帮你完全你未完成的功课,只有发展出内在力量,才可能真正跟别人建立平等的关系,才有可能拥抱幸福。

4)在治疗中与母亲相处,建立界限感,寻找健康的相处之道。

你的治疗康复过程很可能会遭到母亲的反对,因为你独立出来意味着她失去了对你的掌控,此时你一定要坚持,要想获得独立的人格和人生,你必须迈出这一步。从现在开始你要给自己建立界限感,你可以和母亲临时隔离,告诉她你最近有事情需要处理,希望她不要打扰你,等你处理完你会再来看她。自恋程度深的母亲会深感不满,你居然不再围着她转。这时候温和而坚定的表达你的立场,慢慢的她会接受你逐渐独立的过程。

5)正确养育下一代,结束自恋母亲的影响,给下一代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书中作者讲到了她的一位咨询者曾经说过的话:我一直在祈祷,希望我攒的钱是给孩子上大学用,而不是付他们的心理治疗费。

我相信任何父母本质上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快乐的,但是做父母这件事情不是算个数学题那么简单,很多人在懵懵懂懂的情况下就做了父母,于是可能就成了我们所讨论的这类母亲。如果你也有一个自恋型母亲,那么请一定要努力进行自我疗愈,在内心成长出坚定的力量,让家庭的消极影响从你这一辈消除,不再传给下一代。

在培养下一代的时候,你始终要记住一句话:给TA无条件的爱与接纳,让TA真实地做自己。

结语: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我们的美好期许,很多妈妈不是完美母亲,我们要接受这个现实,勇敢自我疗愈,最终活出真实的自己,希望在寻找真实自我的路上,这本书能带给你勇气和力量。

如果你想更详细了解这本经典著作,就用今日头条app上方的搜索框输入“《母爱的羁绊》”可以查到关于本书更多的精彩内容。

我是Tina,浙大新闻学硕士,曾在电视台做记者6年,多平台签约作者,千万级爆文创作者,带领2000+学员精进阅读和写作。

欢迎关注,并私信“我是你粉丝”,将会收到我为粉丝准备的1000本电子书、600句金句卡和8000字创业复盘。感谢你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

你可能感兴趣的:(《母爱的羁绊》:养育女儿,你不得不看的经典心理学著作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