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必须成事

《成事》一书是冯唐穿越时空与曾国藩“神交”的产物。

冯唐与曾国藩的相遇,没有谈及大势的无奈,也无关风花雪月。而是谈了“人生在世,必须成事”。

曾国藩

曾文正公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传奇。

“大厦将倾”怎么办?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曾文正公当为第一人。

其所面临的既是清朝这一朝代的大厦将倾,更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封建社会的大厦将倾。中国儒家文化在这历史性的一刻于一人之中爆发出了巨大的魅力——曾文正公。

曾公于大厦将倾之时拼尽全力拯救万民,让这座倾倒的大厦尽可能地平缓、再平缓一点,让民众所承担的伤痛少一些、再少一些。

冯唐

微博上的一句“油腻中年”成为国民级话题,诗集《不三》中的“春风十里不如你”被无数青年人喜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冯唐已然成为了文化圈的“新晋网红”。

在成为一名写着春风十里的油腻中年大叔之前,冯唐还成了另外一件事——管理。

在麦肯锡从业十年,而后在中国最大的医疗集团做高管,冯唐在管理之上的成就毫不亚于在文学上的成就,以至于冯唐自己说“写字是我一个比较认真的业余爱好”。

冯唐不止一面,《不二》中所展现的是冯唐不羁的一面;《不三》中所展现的是冯唐才华情思的一面;《三十六大》中所展现的是冯唐混不吝的一面。

《成事》

这本《成事》中所展现的则是冯唐管理的一面。

而这,是冯唐之前从未展现过的一面,甚至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全新的冯唐。虽然是在解读曾文正公的言语,但冯唐所做的不仅仅是“翻译”,而是充分融入了个人的诠释。

《成事》是冯唐从管理的角度对曾文正公所留下的话语进行解读,百年前的中国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曾国藩与百年后的西方管理思想麦肯锡十年的冯唐,两人的相遇十分精彩。

在中国做管理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天朝上国,自有国情在此”,“国情”也许变了,但是“人情”依旧传承。

中西方差异

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始,就对强逻辑的“三段论”式的思维方式奉若圭臬,而中国始终离不开“中庸”的儒家文化的影响,这就导致“管理”在中国与在西方有着极大的不同。

在哲科思维领域,无论中西方都是相同的,数理上的许多公式、定理都是可以同样应用的, 不会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影响到“1+1=2”。

然而管理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中国的人情社会与西方的法治社会是不同的。中国独有的人情社会导致在管理上,无法照抄西方的主流管理方法。

这也导致在中国做管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西方管理中往往是不存在的。

在横向的西方社会无法找到答案,那么问题的答案可能在时间的纵向中。

向前人寻找答案

中国称得上管理家的人,屈指可数。这个人还要留下来殷实的资料,以供解读,还需要有足够的成就,能够服众。

在多维度的筛选下,曾文正公当属首选。这也正是冯唐选择解读曾文正公的原因。

不仅是管理,也是做人。

其实本书不光是一本适合管理者看的书,应该说是适合所有人看的书。

很多话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比如:

“求一攘利不先,赴义恐后、忠愤耿耿者不可”

——争名夺利不向前,英勇赴义怕落后,忠诚如此的人,少见。

对于管理者来说,是指导自己在管理实践中,这类人属于“人才难度”,如果遇到,需要珍重。

而对于所有职场人来说,是告诉自己什么样的人属于“人才难得”,若能做到这般,何愁职场发展不利。

再比如:

用兵之道,最重自立,不贵求人。

——靠自己,不求人。

对于管理者来说,尤其是基层管理者,最重要的是执行,在团队遇到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自己能够顶上,将执行进行到底。需要激发团队的力量,更要做到自己能够顶上。

对于企业创始人来说,烧投资人的钱,“to VC”的商业模式是不可持续的。一家公司始终需要尽快收支平衡,实现自身造血、盈利。而不是依仗各种风口、投资。

而对于所有职场人来说,“独当一面”的能力不可忽视。在没能成为管理者之前,能否独当一面几乎是自身价值评价最重要的维度。

听过很多道理,才能过好一生

《成事》一书,充满了不同文化的相遇,却达成了“琴瑟和鸣”。管理的底层智慧,逃不过“人性”的洞察,而人性,终归是相通的。

冯唐非常有诚意的将自己对管理的解读的精华呈现在了《成事》一书中。

不过书写出来后,就与作者关系不大了。底层管理者可以从中发掘出执行的重要性,中层管理者可以从中找到决策的必要,高层管理者可以从中发掘“氛围”营造的技巧。

相信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如何过好一生”这一宏大问题的启示。

人生在世,必须成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在世,必须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