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道中看到历史——读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

今天忽然想去一家好久没有去过的小店吃饭,那是家主营朝鲜族风味的饭店,店里的辣猪蹄拌面和麻辣鳕鱼做的特别好。小店开在一条老街上,路两旁有高大的法国梧桐树,即使盛夏,街道也有一片清凉的树荫。同一条街上还有独具特色的旗袍店,卖各种国外特色民俗用品的礼品店。以前经常和朋友一起,吃完麻辣猪蹄出来,一人一根雪糕,漫无目的的逛遍整条街的小店铺,并不是为了买东西,只是贪图那份惬意的时光。

谁知今天下午开车过去的时候,却发现路口挡着一块“前方施工,禁止通行”的蓝色大牌子。原来正在拓宽街道,于是只能把车停在路口处处,步行过去,沿路看见梧桐树都不见了,不知是先被移栽到其他地方,等路铺好了再移回来,还是直接被砍掉了。一路磕磕绊绊,好不容易走到小饭店门前,却看到贴着暂时休业的通知,让我在大太阳下简直失去了往回走的力气。

回家的路上一边止不住颚叹气,一边感慨,这城市中安静有氛围的小街又少了一条。这时不由想起了陈丹燕写的一本散文集——《永不拓宽的街道》。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精选了上海永不拓宽的街道中的十八条,重点描写了发生在这十八条街道上标志性的人和故事。这些街道都是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在做市政规划时,上海市政府划出了有人文历史意义的六十四条街道来,决定保留原貌,永不拓宽。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描写武康路的,其中有一段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电视台的民生节目上,有位操着南京口音的青年,对着镜头大声疾呼,停止拆迁历史建筑和街道,不要破坏城市的集体记忆。这个非上海本地人的青年是同济大学的青年教师,比本地人对上海老街道有更深的感情。在他和其他很多人的呼吁奔走之下,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的街道和建筑。

后来,这位青年教师成了上海市规划局的副局长。在他手里,颁布了详细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的规划,划出了六十四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他用自己的学问和权力保护了上海的老城区,让这片土地不至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变得面目全非。

上海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人可以说领全国风气之先,特别的“洋气”。记得以前去上海的时候,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反而不是高楼大厦和气派的购物中心,恰恰是那些法国梧桐掩映下,安静的街道。顺着路走一走,可以看到路两侧老洋房或石库门人家的生活气息,体会到老上海和新上海交汇融合的特殊风情。

现在我们的经济在高速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从民生角度来讲,宽阔的街道,新颖的居住环境是每个人都喜欢的。但是我们的城市不能没有历史,因为历史连接着过去和未来。一味地求“新”,会让城市变得乏善可陈。总有一天,人们会怀念那些有味道的古旧街道和建筑。只是,拆掉的和拓宽的,永远不会恢复旧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街道中看到历史——读陈丹燕《永不拓宽的街道》)